炎炎烈日,从哈尔滨前往双鸭山的G3641次列车疾驶在黑龙江省东部的黑土地上。一位南方口音的老奶奶主动与人搭话,希望帮她把行李箱放到行李架。老人家来自上海,50多年前她作为上海知青,曾在宝清工作生活过多年,此番带着孙女算是故地重游。老人家表示,不只是难忘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更主要的是,今年南方的酷暑难当,让她愈发怀念北大荒清凉的夏日。
是的,曾几何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关于北大荒最经典的描述。而如今,这些质朴和乡野气息却是生态唯美的代名词。那么,这样原生态的北大荒,大东北还有吗?答案是肯定的,就在宝清七星河湿地——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不是河,是封印的人间净土
七星河湿地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乌苏里江左岸支流挠力河的上游,总面积2万公顷,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由于濒临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大江,汛期常因回水顶托所致,核心区为大面积的芦苇沼泽和小叶章等,河流泡沼星罗棋布,河槽的物理样态并不明显。也可以说,七星河不是一条河,而是一片湿地。
三江平原历经60多年的大开发,而七星河区域仍然水草丰盈,鱼鸟成群,极具当年北大荒的原始性、典型性和生物多样性,是三江平原保存最完好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
每年春回大地,万鸟迁回在此繁衍生息。也因此,这里已成为三江平原最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域,2011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七星河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内有植物349种、动物305种,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物种遗传基因库。多年来,七星河保护区以保护芦苇、小叶章和塔头苔草等原始宝贵植物为主,以创建好和维护好丹顶鹤、白枕鹤、东方白鹳、白琵鹭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自然栖息地为重任,内部不断强化湿地恢复与保护工作,对外实行全缘封闭式管理,杜绝任何人为干扰,使得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近年来,保护区内大天鹅、鸿雁数量逐年增多,中华攀雀、红头潜鸭、丑鸭、鹊鸭等珍稀物种也频繁出现。目前,保护区鸟类总量近40万只。
七星河湿地还有极为宝贵的塔头苔草,最大连片面积达500公顷。这里之所以能成大片湿地,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塔头甸子的蓄水和防洪功能。除此之外,塔头还具有很强的固碳作用,单位面积的碳储量甚至远高于森林。七星河保护区内塔头数量较多,与塔头伴生的草炭土层,在保护区内呈不规则分布,平均厚度达26厘米,最厚可达40厘米。据分析验证,10厘米的草炭土生成需要1000年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七星河区域还是古老的萨满教的七星祭坛所在地,是北方古老民族心灵的圣地。所以,不管是从自然角度还是从人文视角,七星河哪怕不是物理的河流,但肯定是硕果仅存的孤岛状人间净土!
“鹭”不是鹭,是优雅的飞鸟美人
白琵鹭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繁殖期在七星河营巢最多达300巢,成鸟和幼鸟集群总量有1000余只,为中国最多,占全球野生白琵鹭总量的4%以上。因此,七星河湿地所在的宝清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琵鹭之乡”称号。为了保护好白琵鹭,七星河保护区与近20个科研单位开展了相关研究合作,七星河保护区环志的白琵鹭曾有在日本、韩国等地停留的记录。
白琵鹭除了嘴巴酷似中国古典乐器琵琶而得名“琵鹭”外,最让人称道的还是其极其优美的空中飞行姿态,白羽、灵动、挺拔、优雅,被誉为“飞鸟美人”。
白琵鹭曾出现在我国明清时期的官服上,也曾是2014年仁川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的吉祥物,爱心、希望、高贵、纯洁、吉祥,白琵鹭的人文寓意也很丰富。
白琵鹭是七星河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旗舰物种。然而,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白琵鹭其实不是鹭科鸟类,而是鹮科鸟类,跟大名鼎鼎的朱鹮有更近的血亲关系。
七星河湿地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宝贵的生态系统被概括为“两草一水七分苇”。在候鸟们即将南迁的季节,苇草傍着水面,水面映着蓝天,蓝天碧水间白琵鹭一飞而过,似乎是亚成鸟们在飞行训练,又好像是在为保护区巡护员们做飞行表演,美感十足。
“藻”不是藻,是吃肉的食虫植物
七星河湿地引以为傲的是拥有国内目前最大数量群落的貉藻。
貉藻为茅膏菜科、貉藻属浮水草本植物,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国际级珍稀濒危物种,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
有趣儿的是,貉藻其实也不是藻类。一般来说,藻类是低等原生物,而貉藻是有花有果的高等植物,且与茅膏菜和捕蝇草是近亲,会利用陷阱抓捕猎物。也就是说,貉藻非但不是低等生物,而且是神奇的食虫植物,是吃肉的草。
七星河保护区发现国内最大数量的貉藻,曾引发业内广泛关注。因为资料显示,在世界范围内,貉藻种群已经从原来有43个国家的124个地区分布锐减至仅分布于50个地区。目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正在七星河开展科学研究。有关貉藻初步的研究显示,小小的貉藻是地球馈赠给人类的瑰宝,除了观赏、绿化、生态等功能外,貉藻的生物特性还将启发科学家们在仿生学、新材料研发等方面开展工作。
“荒”不是荒,是北方的大粮仓
七星河湿地水源自完达山脉,水量丰沛。沼泽湿地涝年吸水、旱年发散的独特功能,使得七星河就像个天然蓄水池,成为周边农田旱涝保收的屏障,不仅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安全,更有力地保障了宝清县数十年来粮食持续丰收。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宝清县政府沿七星河湿地边缘筑起了堤坝,把湿地与农田隔离,既方便农田管理又利于湿地保护。当下,湿地已然成为人类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资源。用科学的理念保护好自然资源,让良好的生态服务人类社会,正是湿地发展的根本。
在七星河,堤内的“北大荒”无疑是大自然的馈赠,而堤外的“北大仓”则是人类农业发展与湿地资源保护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典范。
七星河湿地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位置,每年都有几十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觅食。为了保障鸟类食源,七星河保护区在湿地建设了万亩良田示范基地,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并禁止使用种子包衣、防治病虫害药品等危害较大的化肥农药,通过科学监管方式,为大批候鸟提供了充足、安全的食源。
在七星河湿地,农业与生态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绿色发展培训、社区共建共管、农业技术推广等多种途径,推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助力农户增产增收,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资源。今年6月,七星河保护区聘请国家级农业推广专家和省级生态农业专家,为社区农民做农业种植技能培训,让专家们走进田间地头解决农业生产和湿地保护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七星河湿地的保护与发展,湿地和农田各自安好,别是一番风景,尤其在空中俯瞰,呈现出“堤内北大荒、堤外北大仓”的壮美图景。在新时代,七星河湿地生动诠释了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两个“国之大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诗画。
七星河,是未经装裱的北大荒,是封印的人间净土;是远方的诗,是诗的远方!
编辑:贺 佳
审核:关 英
监制:王春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