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变化
各种鱼种越冬期体重变化情况与身体大小有密切关系,通常是体大的比体小的减轻得少一些。例如,苏联欧洲地区不同规格的当年家鲤越冬期体重减轻情况是体重20g的减轻15﹪,体重10~20g的减轻20﹪,体重10g的减轻25﹪或更大些。由此可见,鱼种规格大且肥满的,越冬力就越强,越冬效果也好。
溶氧需求
合理进行鱼类越冬管理,提高越冬成活率,还应掌握鱼类在越冬期代谢强度(主要是耗氧量)的特点。鱼类的代谢强度与种类、大小、活动性以及水温、氧分压、二氧化碳含量有密切关系。
各种鱼类在冬季对低温、缺氧的抵抗力是有差异的。塘鳢具有特殊的抗寒和抗缺氧的能力,当水中几乎没有氧或冻到底的情况下还能暂时生存;其次是鲫、乌鳢等,它们也有较强的适应力,在溶氧很低的情况下还活着;再次是鲶、鲤鱼,它们对缺氧的适应力比草鱼、鳙、鲢强一些。
鱼类耗氧率与种类、温度、身体大小是有密切关系的,鲢耗氧率最高,鳙次之,草鱼最低;水温高耗氧率大,水温低耗氧率小;鱼体大耗氧率低,鱼体小耗氧率高。养殖鱼类冬季耗氧率比夏季低5~10倍,只要适当选择优良越冬水体和采取补氧措施,就会避免缺氧死鱼现象的发生。
越冬池溶氧量过低会使鱼窒死,但溶氧量过高也会使池鱼代谢异常而死,出现气泡病,解决方法是向池中注水(以含氧量低的井水为好),以便缓缓降低水中溶氧量,使鱼体内气泡逐渐吸收。
越冬池中二氧化碳的积累也会被破坏池鱼的气体代谢。试验证明,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80mg/l时,鱼类呼吸困难,影响代谢。因此,越冬水体中二氧化碳高达80 mg/l时,就会加速鱼类死亡。根据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分析,有些自然水体由于有机物较多,越冬后期二氧化碳高达174mg/l,显然这种水域是不能做越冬池的。
底质影响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越冬池底质对水质的影响。越冬水域的底质对水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封冰后,底质对水质的影响就更大,主要表现在对水中气体状况和pH两个方面。底质的有机物分解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也产生硫化氢,使水中气体组成改变,同时也促进pH降低,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根据水域底质的性质(自然泡沼淤泥量等),分为全淤化、半淤化和未淤化等三类。
越冬试验证明,第一、二类水体自12月~翌年1月就出现缺氧现象,二氧化碳集积较多,pH下降较快,鱼类越冬有危险,只有第三类水体才可作为鱼类越冬池。由此可见,改良越冬池的底质对提高鱼类越冬效果有重要作用。用双氧底净颗粒改底增氧,控制池塘有机物。
所以,大家知道了这么多鱼类越冬期的生理状况知识之后,是不是对越冬池的管理工作更有底了呢?
越冬改底必备“双氧底净颗粒”
请务必底部留言【地址+手机号】
▼ 点这里,为你的鱼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