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茅坪村新屋组,阳光穿过云层洒在一间复建的土砖房上。土砖房内,墙壁斑驳。一幅刘远锡的画像悬挂在显眼位置,画像中的他身穿灰色粗布衣裤,脚穿布鞋,腰间别着一把驳壳枪,个子不高,目光坚定。
▲刘远锡照片。供图|刘小军
“这是爷爷刘远锡解放以后去南昌学习时拍的照片。”红军后代刘小军从小听着爷爷刘远锡的故事长大,那些英勇事迹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跟着刘小军的娓娓讲述,屋子里的记忆被缓缓打开……
▲刘小军介绍爷爷刘远锡参加革命情况。摄影|龙楚良
这里曾经是中共于都地下组织的一个乡级联络点,成立于1936年8月,承担着罗坳、三门以及罗江等区域的地下组织工作。在这间土砖房里,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地下工作者们秘密会议的低语。
在潜伏之前,刘远锡参加过长征。1932年,16岁的他报名参加了红军,年纪轻轻就在部队担任排长。
“爷爷参加过第五次反‘围剿’。当时国民党武器装备远胜于红军,而我们红军一个连队120多人,有枪支的只有四五十人,其他人都是大刀、红缨枪。战场上,爷爷目睹了一排排红军战士英勇倒下。幸存者就是骨干,就是种子。所以,那个时候提干很快,打一仗之后,剩下的战士就有机会当排长,继续带领战友们战斗。”刘小军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精神的赞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刘远锡也随部队踏上漫漫长征路。他们先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在当年11月中下旬,到达湘江。此时,在湘江附近,国民党军以30多万兵力形成围堵之势,企图在湘江以东地域全歼红军。
“湘江战役的时候,爷爷所在的红军部队冲锋陷阵,伤亡惨重!”刘小军说,爷爷刘远锡当时在彭德怀的部队打先锋,遭遇了炮弹轰炸,头部被弹片削掉了一片,留下一个比杯口还要大的疤痕,从此头骨盖有一块一直都是凹陷的,既是伤痛,更是荣耀。
“爷爷曾经说过,那一战,于都人牺牲得最多!”刘小军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继续说:“湘江的水,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为了信仰,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不怕牺牲,将生死置之度外。”
刘远锡虽然身负重伤,幸运的是在血战中存活下来,而更多战友却永远沉睡在湘江两岸。湘江战役,那场长征出发以来最为壮烈的战斗,中央红军的队伍从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伤亡之惨重,令人痛心。从此,当地百姓“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此战之后,刘远锡和一些战友留在当地老百姓家中养伤,无法跟着部队继续长征。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他们躲过了国民党的“清剿”。过了一段时间,同村的两个轻伤员用担架抬着刘远锡,一路讨饭回到了家乡。
流过血、受过伤,见过那么多死亡,年轻的刘远锡依然没有畏缩。回到家乡后,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找到组织,继续战斗。
“那个时候,穷人长期处于压迫之中,苦不堪言、无法翻身。可到了红军部队,就像来到了一个大家庭,人人平等、亲如一家。爷爷他们深信,跟随共产党,就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有了信仰,就会为了信仰去拼命!”刘小军说道。
在多方打听后,刘远锡终于再次找到组织。1936年,根据组织安排,刘远锡在家乡建立地下交通站。因为工作需要保密,他严守纪律,始终不曾向家人透露过当时的工作内容。
暗夜里的行者,注定要承受一些误解。为了掩护工作、打探消息,他经常出入赌场;因为常常带陌生人回家,他被当地人误认为在抓逃兵、卖壮丁;地下工作常常经费不足,刘远锡就经常向家里讨要……
刘小军说:“曾祖父刘光洪认为爷爷是拿钱去赌博,肯定不愿意给,甚至还怕爷爷偷走他的钱。所以,曾祖父把自己辛苦积攒的一点银元埋在门口梨树下,自己要用就偷着去拿。结果被爷爷发现了,他偷偷挖走了银元,用作地下工作经费。”
1949年5月,所在的地下联络站暴露后,刘远锡只能在山里东躲西藏,与上级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逃避搜捕,他竟然躲进了旁人避之不及的麻风寮。当时,麻风是一种令人恐惧的传染病,人一旦得了麻风就不能住在村子里,会被送到麻风寮里。
刘小军介绍,后来,每次爷爷刘远锡与人说起这件事,人家总会问他:“当时你怎么敢躲进麻风寮里,不怕被传染呀?”爷爷总会说:“革命者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传染病?”事实上,在躲避追捕的日子里,刘远锡依旧不忘寻找组织,最终重新与上级地下组织取得联系!
什么叫信仰?什么是纯粹的共产主义战士?刘远锡一次又一次用行动与热血作出了回答。
▲刘远锡被评为于都县甲等劳动模范。供图|刘小军
1949年8月13日,于都解放。刘远锡成为第一批打开城门、迎接解放军的人。刘小军介绍,在往后的5年里,爷爷刘远锡历任三门乡乡长、罗江区区长、利村区区长、银坑区委书记、于都县人民政府委员,多次被评为于都县甲等劳动模范。
1955年冬,刘远锡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享年39岁。临终前,当时的县委书记询问刘远锡还有什么要求,他只提了一句:“没有其他要求,希望组织上能尽快安排得力的同志前来接替工作,党的事业不能停下。”
刘远锡还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我们是共产主义家庭,你妈妈也是共产主义战士,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能给组织增加负担。”
“已经解放了,他都是干部了,可爷爷还是去拼命工作,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说起爷爷最后的叮嘱,刘小军一阵激动,“这就是因为他有信仰!他们很纯粹,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们依旧不怕牺牲!”
作为红军后代,刘小军始终铭记着爷爷的叮嘱,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如今,他带领着乡亲们在家乡发展水产养殖,奋斗在乡村振兴的最前线。工作之余,他还走访红军后代、查阅历史资料,协助罗坳镇政府整理和汇编当地的红色故事。“罗坳这片土地上,有很多革命英雄如星辰般熠熠生辉,他们的事迹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推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