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的回响㉗|“这枚银元是我家的‘传家宝’”

时事   2024-11-20 09:59   江西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革命年代留下的老物件,不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情感的载体、精神的传递。7月1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新增展出了40件文物,其中包括一枚银元。它的主人叫钟福林,这枚银元是他父亲钟发源留下的“传家宝”。


在于都县黄麟乡井塘村,一石一树都镌刻着红军的故事和情怀,这里家家与红军有渊源,人人是故事传递者。


记者一行深入井塘村,在钟福林种植的杨梅园里见到了他。正值当地杨梅采摘节,记者见到钟福林时,他还在忙碌地包装着杨梅。听到有人要了解老一辈的故事,他立马放下了手中的活,将银元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项英、毛泽覃都在我家里住过,毛泽覃为我们家留下了一枚‘传家宝’。”钟福林的大伯和小爷爷都牺牲在长征路上,他们家对红军有着独特的情怀。


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分局机关搬至井塘村驻扎,项英、毛泽覃、陈毅、瞿秋白等人在此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当时,井塘老屋设立了红军存放金银钱币的地方,四周把守严密,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一天下午,钟纶拔(钟福林的爷爷)带着还是孩子的钟发源去找毛泽覃,当时屋场周围都有拿着枪的哨兵守卫。钟纶拔帮红军做过很多事,平时负责地方的联系工作,传递内外的信息,还会帮助红军购买物资,哨兵认识他便直接放行了。


大厅里,大簸箕、箩筐里堆着金灿灿的金条,地上还有一大堆银元,几个红军叔叔正在整理清点。钟纶拔告诉儿子,这是红军用命换来的钱。


正当钟发源想要伸手去摸时,从里面走出来了一位身穿灰色红军服,身材高挑的人,此人正是毛泽覃。“当时,父亲并不知道他是谁,只是对一切感到好奇。”钟福林说。


毛泽覃从自己的口袋中,拿出了一枚银元送给钟发源,他说:“喜欢就拿着这枚吧,这是我个人用的银元。这大厅里的金条银元是公家的,这些钱来之不易,一分都不能乱花!”


毛泽覃还鼓励钟发源要好好读书,将来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地主资本家,老百姓再不会受压迫,“你们是新中国的主人,国家需要你们,我们就等着那一天啊。”


▲钟发源留下的银元。供图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后来,我的爸爸发奋读书,当上了小学老师。”钟福林觉得,父亲一定受到了毛泽覃影响和鼓励。


因为这枚银元过于珍贵,钟福林的爸爸舍不得用,一直珍藏着。后来,他将银元当作宝贝一样传给了钟福林。


“父亲用它激励后辈奋发向上,我也要把这块银元继续传下去,让更多人继承先辈遗志,好好学习、报效国家。”钟福林将银元捐献给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这枚银元,承载着过往的风起云涌和时代的记忆,等待着每位参观者去解读、去倾听它所蕴含的故事。


如今,已经退休的钟福林仍在积极参加家乡红色名村建设……


井塘村还有很多人家和钟福林家一样,与红军有过渊源,这里保存有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财经委员会等革命旧址,还是“井塘会演”发生地。近年来,该村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开设红色讲堂,讲好红色故事。2024年以来,井塘村共接待红色旅游和研学游客1万余人次。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总策划:黄万林
文字:江西新闻客户端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视频:江西新闻客户端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编辑:朱叶
复审:邵平 张文娟 陈双双
审签:胡萍

江西日报
方向凝聚力量。中共江西省委机关报:权威独家的新闻资讯,便民为民的民声通道,有信有爱的互动平台。在这里,读懂江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