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赴江西上饶参加会议的通知,脑海里突然涌现出那位叫林路遥的戍边战友的面孔,他的家乡不正是上饶吗?
和林路遥的相识始于一次采访。去年9月,我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徐贵祥老师赴西藏采访,在山南洛扎县拉康边境派出所里,见到了林路遥。他是被所长硬拽过来的,所长介绍:“这是我们的二等功臣。”
站在面前的小伙子,高高瘦瘦,长着一张稚气未脱的娃娃脸,两腮红红的,不知是高原红还是健康红,眼睛不大,眼神却透着坚毅。
林路遥在边境山口喷绘“中国”字样。
落座后的小伙子开始局促起来,不停交叉揉搓着双手。我说没事啊,随便聊聊,别有压力。我先问他是哪里人,他说江西上饶。我说我去过江西,那里的菜好吃,好吃到我一直表示,早知道江西菜如此好吃,真应该在那里找个婆家的。搞得江西朋友无法表态,很为难地说:“这个事我们也不好做动员,因为你连孩子都有了。”
听了我这番描述,大家都笑了起来,林路遥也明显放松下来,开始和我聊天。
他1995年出生,2015年入伍到原武警浙江边防总队,分到总队机关当文书。我问怎么想到去浙江当兵?他说因为妈妈家是温州的,也许是妈妈的家乡情结吧。
林路遥的新兵连胸标牌。
2019年部队集体转隶时,他和所有战士一样,面临着复员和留队两种选择。他纠结过,但最终选择留队。他在杭州待了近4年,想再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报考了西藏,最终分到了山南边境管理支队拉康边境派出所。
他说尽管来时也有思想准备,但现实的艰苦还是超出了预期。先是在拉萨集结,学习训练适应高原的气候,一个月后分到山南支队,在轮训队又是一个月的适应期。前往拉康时,觉得路好难走啊,悬崖峭壁沟沟坎坎绕来绕去,高寒缺氧,人烟稀少,走走停停,从早晨走到晚上才到达派出所,真是印证了他的名字“路遥”。
他说所里人不多,但任务很重,每个人都很忙,忙到老移民管理警察都没时间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很多业务流程都靠自己去摸索。他说人生工作量最大、学东西最多的时光,就是在西藏这几年。一开始连文件处理单都不知道如何填写,现在不但能处理文件了,还会写公文。
派出所的民久玛执勤点位于中不(不丹)边境,海拔4300米左右。通往执勤点的路很艰险,途经悬崖峭壁,还要翻越白拉山,驾驶员边开车看路还要盯着山体,塌方、落石、雪崩路段比比皆是,必须倍加小心。所里移民管理警察轮流值守,执勤时间是一个月一换,派出所每隔一周送一次生活物资。在执勤点,每天要早、中、晚在辖区巡逻3次,除了居民区,还有茶馆、商店等,要监督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执勤点旁边海拔5200多米的雪山叫岗拉山,藏语的意思就是“下雪的山”,这里冬春白天偶尔出太阳,到了晚上就开始下雪。大雪时不能上山,就增加辖区的巡逻次数,待气温回升,通往岗拉山垭口的积雪逐渐融化时,执勤范围再同步前移。
林路遥与战友们在辖区进行巡逻踏查。
去年边境线上修路,为了确保边民安全,每天他带着联防队员,从执勤点爬到山顶巡逻守护,遇有越境人员就劝返。在边境线修路,外方很警觉,几次试图越界干扰,都被移民管理警察及时阻止,没有得逞。
我问遇到过危险吗?路遥说,还真遇到过,“有一次对方来了一二十人。当时我就想,万一他们闯进来,我们阻止,就会发生冲突,也许付出的就是生命代价,但是守边护边是我的职责,即使付出生命,也要忠于职守啊。”
他在上面待了一个月,轮到换防时,他申请继续留守,因为那片天、那座山,还有那群人,都让他放不下,情况熟了,感情深了,心就留下了!
他说因为只是修路的临时需要,山顶没有任何生活设施,第一天上去只是打了伞,氧气稀薄还有大风,人快要冻成冰棍,后来找了顶帐篷支起来,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就捡些柴火点燃取暖。上面水、电、网络都不通,所里送来的生活物资还要分些给边民和筑路民工,所以还是很艰苦的。但想着是为国家守边,觉得很神圣很有意义。
我问他,你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天远地偏的雪域高原,和之前的你相比,和杭州的战友相比,心里难道没有落差?他说:“我从不后悔选择,因为我拥有了不一样的青春!以后回忆起来,曾为祖国戍边,感觉特别光荣和自豪。”
路遥说这些时,眼睛亮晶晶的。因为这番话,我记住了他,记住了这个江西上饶籍、来自英雄方志敏家乡的戍边移民管理警察。
林路遥参加驻地党政军警民联合巡逻。
去江西前,我给林路遥发了信息,说想替他去家里看看。他很快回了电话,说很惊喜也很意外,家在农村,离市区有点远,不太方便。我说没关系啊,当地朋友会给我带路的。
他发来了地址和父亲的电话,说父亲和奶奶在家里等着,一定要在家里吃顿饭。我说饭就不吃了,看望下就走。
会议结束返程时,我与参会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曹凤教授,一起绕道去了林路遥家里。沿着水田的小径,拐来拐去还算顺利就到了。
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桌上摆了很多零食干果,茶水都泡好了。我介绍了在西藏采访时看到听到的路遥的情况,讲了他给我留下的深刻美好印象。路遥爸爸说,路遥离家这几年,尤其是转改为移民管理警察后,明显成长了很多。现在家里有什么事都和他商量,听取他的意见。
他和我聊到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邻居家的柚子树枝干压到家里的房顶,把房瓦顶坏了,与邻居协商,没有达成一致。后来路遥奶奶去交涉,引起纠纷,奶奶受伤。爸爸闻讯要去拼命,路遥及时电话阻止。他对爸爸说,要依法维权,不要冲动,报警走法律程序。后来奶奶的伤情鉴定出来,可以走司法程序将邻居绳之以法,这时路遥又劝爸爸选择和解。
巡逻途中,林路遥(前排右三)与护边员合影。
路遥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如果走司法程序把人拘留了,感觉出了口气,但房前屋后的乡里乡亲就此结怨,以后邻居家的孩子想考公、参军政审时都会受到影响,大可不必。只要医药费出了,树枝伐掉了,就不要再追究。家里听从了他的建议。
我被感动了,真没想到,我们的戍边移民管理警察,处理问题如此成熟、冷静和理性。
我提出去路遥的房间看看,再次被震撼。整个房间就像军营的模范样板间,所有的衣物,无论是柜子里悬挂的,还是衣橱里叠放的,规规矩矩,整整齐齐。床铺也按照部队的标准整理,床单拉直平铺,不见一条“细褶”,床头放着“豆腐块”,甚至连鞋子都“步调一致”鞋头朝外。
占据一面墙的陈列柜上,整齐地摆放着路遥从军从警以来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有二等功证书证章,有西藏“五四”青年奖章的绶带,有他参加英模疗养时的手册,甚至有新兵时床头的励志卡片,以及穿着军装和警服的照片,俨然一个袖珍博物馆,陈列着一个人的成长史。
林路遥家的小小“博物馆”,见证着他的初心和成长。
第二天林路遥打电话来表示感谢,他说全家都很高兴,爸爸一直嘱咐,既然领导都那么关心他,在西藏必须把工作干好。
上周一的上午,路遥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他休假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一直敦促他来北京看看我。他说,我上次去家里太好了,全村都知道他在单位表现很好,连北京的领导都到家里来看望。之前只知道他在外面当兵,后来又到西藏当移民管理警察,现在村里人不但对路遥刮目相看,对全家人都高看一眼,全家人都特别光荣特别自豪。
他说他最重要和最正确的选择,就是选择了西藏,尽管那里离天最近、离家最远,但天边的守护带给他的成长无可比拟、不可替代。
路遥和我道别,他要赶往机场返回西藏。午后的阳光如此炫目,映照着金色的落叶,也映照着路遥走向地铁站的背影。看着他融入北京的秋色里,融入熙攘的人群中,感到他的守护和承载,是那么厚重,又是如此美好。
林路遥与战友们在辖区进行巡逻踏查。
来源:《中国出入境观察》杂志
作者:聂虹影
编辑:冶金虎 邵雪琪(实习)
初审:刘连胜
终审: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国家移民管理局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