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车的新闻,开局总是很撩人…
文化
社会
2024-10-28 22:08
天津
这两天一个报道火了,新闻中的主人公据说是名95后硕士,自己拿出50万积蓄,丈母娘资助了100万,在9月下旬大A最火热时冲进股市,到了10月25日入账112万,到了28日总计盈利达到了116万。
怎么做到的?这位年轻的“股神”现身说法表示主要是做到了两点:一是自己软件行业出身,对“遥遥领先”概念股持续看好,专买这类板块的股票;二是有20年炒股经验的资深股民丈母娘的加持,不仅给了100万股本,还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在丈母娘的指导下,他又选中了时下热门的半导体和医药类板块的股票,又狠赚了一笔。
不得不说,在当下这个励志故事很应景,但至于真伪和走向,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说起来,类似的历史故事近些年我们在新闻中见得太多了,简单复盘几个祛祛魅、提提神、醒醒脑。
开网红餐厅,年入35亿,净赚近3个亿,不可否认即便在如此大环境之下,依然有不少人或企业另辟蹊径走出了“独立行情”,但网友似乎对这类新闻早就不感冒了。
主人公同样是一位小伙子,靠养蟋蟀年入800万,新闻很撩人,评论区也异常热闹,但多数是表示不解的质疑声。
报道里,一名女孩在北冰洋工作,不仅能看到绝美的风景,更是能拿到13万的月收入。
新闻里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对95后小夫妻,在夜市摆小吃摊,主要就是些炸土豆和炸豆腐,每天下来据说能赚到9000块左右。不同的典型,同一种结局。这些励志故事,很多后来都翻车了。
一名前国企员工因迫不得已的原因离职,临时收废品,没想到被媒体拿出来大书特书一番,结果引得当事人出来掀桌子骂娘。
诚然,很多时候媒体总会跟随某种舆论导向,但是过度包装或渲染一些个案,很容易造成不客观的鼓动性和冲动性。当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十分反常地不是闷声发大财,而是大张旗鼓地宣扬哪个项目可以发大财的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很可能已经磨刀霍霍了。当然,值得欣慰的是,此类向社会定向投喂的“致幻剂”、“糊涂药”已渐渐失效,大家都免疫了,毕竟“反智主义”终究是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