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长的“广式双马尾”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与其相对应,广东蟑螂的体形也格外“壮硕”。与北方蟑螂相比,广东蟑螂的体形更大、皮肤更油亮,不仅如此,它们还格外“活泼”,当你想跑开的时候,甚至会主动展开翅膀向你飞过来。相比之下,北方的蟑螂就显得文弱秀气了许多,仿佛轻轻一脚就能踩死。南北方蟑螂对比|图源:成都自然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人类的动物伙伴系列 | 南方“小强”有多大?》为什么广东蟑螂能长这么大?第一,这确实是种类特点。我们常见的北方蟑螂,一般指“德国小蠊”,体形较小。而常见的广东蟑螂,一般是指学名为“美洲大蠊”的赤褐色蜚蠊,属于大蠊属。不管是名字还是种属,都透露着一个字:大!它在蟑螂家族中属于“巨型选手”,也是我国常见蜚蠊中最大的一种,体长甚至可以达到32—38mm。与此同时,南方的环境也为蟑螂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温暖的环境促进它们的代谢和生长,湿润的空气减少了水分流失,为它们的生长提供了更多能量。南方的丰富植物、有机物以及较丰富的食物多样性,为它们的生存和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先天种类基因优势+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广东蟑螂体形的“膨胀”也算是自然的结果。第二,相对而言,广东蟑螂的繁殖速度较慢,较大的体形有助于提高个体存活率。美洲大蠊通常一年繁殖一代,一只雌性美洲大蠊一年最多能产 800 枚卵(16 个卵鞘),卵发育到成虫差不多也要一年的时间。这个繁殖速度乍一听很快,但和它的北方亲戚德国小蠊一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德国小蠊一年能繁殖多代,一只雌性交配一次后就可产卵,最多能产 400 枚卵(8 个卵鞘),然而,从卵发育到成虫最少只需两个月。如果任由其繁殖,一对德国小蠊产出的后代再继续繁殖,子子孙孙无穷匮,一年总数可达千万只。因此,作为蟑螂家族里繁殖较慢的美洲大蠊另辟蹊径,通过较大的体形抵御捕食者、增强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此提高存活率。另外,反伯格曼法则也能解释南方蟑螂普遍比北方大的这一现象。早在1949年,生态学家帕克在学术期刊《生理动物学》(Physiological Zoology)中发表了题为《反伯格曼法则在步甲科甲虫上的应用》的论文。他提出,对于昆虫等变温动物,体形大小往往与纬度变化呈反向关系:在高纬度地区,由于季节长度缩短和发育时间受限,昆虫个体的体形往往较小;而在低纬度地区,较长的生长季节允许昆虫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发育成更大的体形。一方面,美洲大蠊的原产地是非洲热带地区,长期稳定、适合发展的气候环境促使它进化出较大的体形;另一方面,广东的高温高湿气候为美洲大蠊提供了长期理想的生长条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体形特征的存续。当然,反伯格曼法是针对变温动物而言,如人类等恒温动物则更适用德国生物学家伯格曼于1847年时提出的伯格曼法则(Bergmann’s rule)——对于同一个种属的生物,越是寒冷的地方,生物体形越大,反之,越热的地方,生物的体形越小。图源:参考文献[4] 这是因为,体形较大的动物具有较小的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换句话说,体形较大的动物具有相对更小的散热面积,更容易保暖,所以更适合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之中。【参考文献】[1] 姜志宽,吴光华.蟑螂防治(一)──蟑螂的危害、形态特征与生活史[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9,15(01):69-72.DOI:10.19821/j.1671-2781.2009.01.027.[2] Park, O. 1949.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rse Bergmann principle to the carabid beetle, Dicaelus purpuratus. Physiol. Zool. 22:359–372.[3] 成都自然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2024年4月),人类的动物伙伴系列 | 南方“小强”有多大?[4] Blanckenhorn W U, Demont M. Bergmann and converse bergmann latitudinal clines in arthropods: Two ends of a continuum?[A].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Biology[C]. 2004.[5]Zubair Khan.(2023).How Fast Can A Cockroach Run? | Faster Than an Eye Blink!封面图源:小红书@ 、@阿静静(已授权) 作者:章南编辑:田纳西值班编辑: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