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算把六代机讲明白了,台湾论坛文章深度点评歼36:时代变了

时事   2025-01-08 17:26   湖北  
迷思之外——从中国两款技术验证机一窥逐渐清晰的未来空中作战需求。(文章作者是mangchaocs,发表在台湾论坛上。

不论成飞的新机是笨重的轰炸机,亦或是超越双三(3马赫3万公尺)的隐身黑鸟这类迷思这些天都很多。

小弟梳理一下从这么多年各路多次事后验证准确性的信源所发的信息。

1.成飞新机是轰炸机/战斗轰炸机的迷思——实际上当初歼20的2001号出现时也有类似的说法(前不久,巅峰高地的推文中也列举过这一案例),而如今即便美军的各路报告和公开刊物也不再将歼20称作战斗轰炸机。


如果说歼20早期被当做轰炸机还算是对技术追赶者的某种优越感下的误解,那么对成飞新机的“轰炸机”定义就更像是传统思维遇上新概念后的刻舟求剑。

好比50年代初的飞行员如果被告知,十年后会有一台最大起飞重量是F-86整整三倍的新一代战机出现,他也可能会以为那是一架轰炸机。

2.成飞新机是双3甚至更高指标的超级高空高速机的迷思——从王海峰总师在《航空学报》的文章,以及更早的杨伟总师关于下一代战斗机或者说空中作战体系的文章来看,至少以F-22/F-35/歼-20/歼-35/Su-57为基准再往后展望的下一代战机,在中国各路核心专家的观点中,并不需要突出单机过强的高空高速性能

比起实现3万米3马赫的指标,实现经典超音速巡航速度(比如1.6-1.7马赫)下远大于F-22这代战机的航程,从而实现超音速巡航下的大作战半径和打击范围,以及作为有人/无人结合作战体系下的信息节点具备更长的滞空时间都要更符合作战想定的需求。实际上,美国人2015年曾经发表的下一代战机想定文章也从侧面突出过类似的要求。


3.结合各路信息来看,成飞的新机更可能突出的是以下几个特征:

a.上文所述的1.6-1.7马赫或者类似速度区间下,远超5代机的航程和作战半径,极速大概率是2马赫多一点。

b.类似美国经典六代机(NGAD早期和FA-XX)概念的全向隐身能力。

c.远大于五代机的机头直径和机体空间所带来的雷达及航电设备的安装空间,由此带来态势感知/信息交互能力和电子对抗能力的空前提升。

d.结合前三个特征下,又有远大于五代机的机腹弹舱尺寸,除了可以容纳更大的对地攻击弹药之外,当前只能由歼16或者歼20等大型机外挂的PL-17这类超远程空对空导弹也可以由内置弹舱携带发射。未来的其他更先进超远程对空导弹也是同理。这可能给新机带来更隐匿状态下实现远程点穴穿透式制空作战的能力。

e.在歼20S上经行过大量测试的有人机操控无人机以及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能力,会在成飞(也包括沈飞)新机上得以进一步进化。这一条从这些年各路论文和各种军事报道中已经可以窥见诸多端倪,看过最近几届珠海航展的也多少能感受到这类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的新一代空中作战体系,诸如忠诚僚机这类产物可能只是个起步和开始。

f.三发确实可以理解为要满足如此多新需求下,机体不可避免变大之后的妥协,实际上如果按照5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来算,按照三台太行C发动机的数据,可以提供0.85的推重比。按照三台涡扇15被引用最多的数据,则可以提供至少1的推重比。至于这一代新机服役周期中后期可能用上的其他发动机能提供的推比就不去讨论。但必要的推比只是需求的一环。

三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机如上文所述那些远超过往的雷达及航电设备需要的巨大电力,即便是两台F135那样的发动机(F35战机动力)也未必可以在保证飞行性能的前提下满足需求。

——实际上,用传统观念来判断成飞新一代机已经不合时宜。中国人对新一代机的定义是“新一代空中作战体系中的核心平台”,而非传统概念上的任何“xx机”。

具体点说,哪怕就沿用传统的视角,在未来的空战想定下,一款具备全向高隐身性和长时间超音速巡航能力的战机,其武器系统可以兼具对空对面多重作战本来就是个基本特征或者说基本需求。以此来细分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已经是旧时代的观念。未来很大概率不会再有专职对空的有人主战机型。


其次即便成飞新机粗略计算拥有300kg/㎡这种相当优秀的翼载荷,但仍有很多人认为这款机会比较笨重。诚然用延续自二战的咬尾狗斗去衡量五代和更新一代的战机作战场景和能力本就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但真要说到狗斗,如果一款四代机能够发现新型战机,并且躲过几百公里范围内多波次的超视距打击,一路闪转腾挪接近到新概念战机的视距范围,且不说是否真的就能咬住敌机,在进入视距那之前恐怕还有无数外围的空战无人机要面对,而无人机是不存在+9G/-3G(过载值)的限制的。

正如一架航炮时代的明星战机米格15或者米格17,如果论亚音速狗斗性能,未必会输给F-35。但用斗兽棋的方式来看,米格15(假设能知道F-35的位置)要跟F35进入狗斗之前,要先面对AIM-120C/D可能两三个波次的打击。而终于进入视距范围的时候,正准备大展拳脚的米格15还要先面对AIM-9X。

正如格斗弹逐渐替代航炮成为空战主力弹药,中距弹又逐渐替代格斗弹成为空战主力弹药一样,远程和超远程弹也正在开始替代中距弹成为未来空战主力弹药。

时代变了,观念是需要跟着变的。

顺带提一嘴沈飞的新机:

0.其实比成飞的新机首飞要更早一些。

1.和成飞的设计理念有很大差别,大概率两机不是竞争而是搭配互补关系。
2.但在高度强调有无人机协同作战能力和高态势感知能力上,沈飞新机和成飞新机走的是相同的路线。沈飞曾经在歼16平台改装的测试机上展示过的“空战AI”大概率会在新机上得到更多的发展验证和实用化,并且以中国的军工体制特性,这一技术也可能共享给成飞和其他厂所。

3.和成飞新机一样突出全向高隐身性,但沈飞新机仍较为保留传统意义战斗机的亚音速高机动性能,在此基础上做到比歼35等型号更强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相较于成飞的新机,沈飞的新机弹舱尺寸会小一些,优先突出对空作战的大载弹量,兼顾对地对海作战能力。


4.沈飞新机是“海空孪生”,设计之初便考虑了舰载需求。新机尺寸实际比歼20略大一丢丢,三维尺寸可能类似苏-34的块头。一种说法是会适配已经开工的十万吨级核动力航母,另一种说法是除了十万吨核航母外,至少还会适配福建号和另一艘也已经开工的福建姊妹舰。


当然,在歼35海军型还没有正式官宣的情况下,沈飞新机上舰应该是相对比较久远的事——不过,小弟2017年在知乎回答关于“台湾可能获得210架F-35”问题时提到,如真有此事则交货期不会早于2030年,而2030年中国六代机可能已经飞了。现在看来小弟的预估还是略显保守,所以乐观的看,沈飞新机在未来歼35海军型官宣服役之后的个位数年份内出现在航母上也不是不可能。

新一代机的立项时间其实是2014年,也就是歼20从200x号的验证机正式转为201x号的型号原型机之后不久,仍然是“装备一代(歼10和11系列),研发一代(歼20系列),预研一代(下代机)”的路子。

当前不论成飞还是沈飞试飞的新机,目前飞的技术验证机更加类似于1990年代初YF-22和YF-23那种状态,距离型号原型机还有一段路要走。

巅峰高地
巅峰高地致力于“航天”与“兵工”两个领域的原创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