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兵团团场上小学和初中,每年都要参加拾棉花劳动,印象极为深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兵团许多团场都种植有棉花,而且种植面积很大。以农八师为例,各团场种植的棉花都在10万亩以上,如此庞大的面积,全部依靠人工来拾,采摘难度极大。除了职工拾花以外,就是靠学生拾花,或从内地接拾花工拾花。我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每年秋季都要下地拾棉花。
我的母亲是个拾花高手,她的拾花经验是:学会两只手同时采棉,速度要快;其次是把嘴巴利用起来,用嘴巴咬去棉花上的叶子,这样拾花工效就上去了。由于获得了母亲的亲传,再加上我能够吃苦耐劳,每年的拾花我都在班里名列前茅,小学阶段每天拾花50公斤左右,中学时一天拾花七八十公斤,年年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
1987年,我上初二。这年秋天,班主任老师带我们下连队拾花。在棉田里,老师提出举办“擂台赛”,我每天拾花都在80公斤以上,班主任老师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我。班里有位叫马刚瑞的同学,也是个拾花能手,每天的拾花成绩和我不相上下。为了超过马刚瑞,我把吃午饭的时间节省下来,中午吃饭时就啃两个干馒头,不吃菜,这样就能节省出拾花时间,结果我每天都比马刚瑞多拾2公斤花,甭提有多高兴了!
1999年秋天,我在兵团农八师143团第一中学任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到了秋天就要组织学生下地拾棉花。当时学校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都必须参加拾花劳动,只有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参加拾花劳动。我每天带领25名学生下地劳动。当时学生年龄小,能干的每天拾花三四十公斤,不能干的每天拾花十来公斤。由于当时棉花种植面积过大,到了11月初,有些地块的棉花仍然未拾完。我记得有一年初冬,棉花上结了厚厚的霜和雪,学生们冒着严寒坚持拾花,有的甚至冻感冒了。
到2010年以后,兵团各团场的棉花普遍使用机器采收,再也不用人工拾花了。
现在,人工拾花的生产方式一去不复返了,但那段充满艰辛的拾棉花经历却久久挥之不去。拾棉花锻造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
新疆老年康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