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回到母校同德中学,他说……

文摘   2025-01-18 19:31   江苏  

“我是同德中学1979年的毕业生,

作为在外的游子,

母校和家乡都是我的根,

衷心希望母校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愿家乡的发展欣欣向荣……”

16日下午

同德中学报告厅内坐无缺席

到场的300余名师生屏息凝神

聆听杰出校友施正荣的发言


施正荣

1979年毕业于同德中学;

1983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公派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深造,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从事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研究,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在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攻克了“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难题,成为太阳能光伏领域一流的科学家;

2001年施正荣回国创业,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青年科学家;

2009年施正荣当选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和工程技术院院士。


施正荣和夫人张唯

是应市慈善总会教育分会的邀请

回到母校同德中学

向师生们分享自己深耕行业30多年来

见证和推动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故事

并与在校师生面对面分享了

治学做人、干事创业的经历与感悟

此次活动也拉开了2025年

我市“科学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序幕


一起来听听这位大咖对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


关于未来智能社会



我们身处智能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特别需要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比如我自己比较关注的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系统、低碳技术、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ChatGPT等领域,都需要科学家、工程师、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关于科学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除了需要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还要相关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观察世界。要具备很强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要具备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我们要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把人工智能这些新的技术跟我们所研究的具体领域结合起来。所以现在也特别需要培养科学精神。


讲座结束后
学校聘请了施正荣院士为学校科技辅导员
施正荣还与学校“小院士科技之星”

亲切合影留念



随后,施正荣与师生们
一同观看了取材于市慈善总会帮扶项目
“江洲雏鹰圆梦行动”真人真事编排的
小锡剧作品《圆梦》
并参观了该校的院士风采馆

《圆梦》的故事让施正荣非常感动

今天回来感受非常好,

切身体会到我们同德中学的老师们

在寓教于乐、德智兼优的工作方面

做了大量务实的、创新的教学工作

让我印象深刻。”


身居他乡,不忘故土

多年来

施正荣秉承家训

持续关注家乡教育及各项事业


2008年
同德中学建校50周年庆典
施正荣向母校捐资100万元
用于改善母校硬件设施
以及奖励和资助优秀学生

2006年
施正荣在市慈善总会
设立“施氏家族‘慈善血透项目基金
截止2024年
已累计捐赠人民币1425万元
救助3700余人


施正荣表示:

“力所能及地帮助,就是希望通过教育,

能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们,

在学校安心地学习,学好知识,

将来能够做出贡献。

这也是我本人走的这条路,

我相信,

知识、科技和勤奋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同时也能够改变世界。



编辑丨云舒兰

往期精选,点它↓






 一双鞋、一个书包、一袋米……@扬中人,你的爱心,将是这些孩子2025年第一束光!
● 快过年了,扬中人千万别在朋友圈做这事儿,涉嫌违法!
● 吃、看、玩、跑,还有买买买~新坝这场大party,现场别提多精彩了!
● 招聘/求职/出租/求租/出售/转让/求购等免费信息

微扬中
扬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传播扬中文化、服务扬中市民,身边大小事、吃喝玩乐都在这里;报料、投稿、合作,欢迎随时沟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