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缙云县部分村书记口述史为背景的《我在村里当书记——双重回嵌之路》新书发布会暨“乡村故事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顺利举办。
会议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庆红,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邱显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史安斌出席并致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胡钰主持会议。
作为本书及书系主编,赵月枝分享了《我在村里当书记》的编写初衷、学术贡献及多重意义。它是浙江缙云县“千万工程”实践中优秀村书记与清华新闻学子共同书写的成果。不仅通过学术参与乡村振兴,为广大乡村干部提供指导性与可读性的参考,也为培养学思践悟“两个结合”精神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探索了新的路径。
许庆红在致辞中表示,《我在村里当书记》一书聚焦浙西南山区,以清华学生采写的口述史形式,真实呈现缙云县十三位优秀村书记的治村经验与“双重回嵌”故事,从基层党建角度展现了浙江“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邱显清在致辞中指出,“县域中国·人民历史”书系,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重点图书项目。希望此书能够走进千门万户,成为广大读者了解乡村振兴的一扇窗口,成为一线基层工作者的有益参考。
史安斌在致辞中回顾了“清新文脉”中的乡村基因,并展望未来,期待师生们进一步将中国乡村故事推向世界舞台,为全球传播贡献中国智慧与经验。
在新书介绍环节,清华大学出版社文化与传播工作室主任纪海虹从“县域中国”“人民历史”“缙云古城”“乡土中国”四个角度,介绍了《我在村里当书记》及“县域中国·人民历史”书系的成书背景与出版工作。《我在村里当书记》作为该书系的第一部,更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意义。
本书核心内容由9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硕博学生采写,既包括13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原汁原味的口述故事,也包括了每位学生情理交融的采写手记。发布会上,三位作者代表分享了自己的采写心得。博士生俞雅芸阐述了口述史作为一个“再教育”过程,如何启发她对于“乡村何以成为发现中国、认识世界的前沿样本”的进一步认识。博士生王欣钰以“在希望的田野上,做裤腿上沾满泥巴的新闻人”为题,分享了她多次深入田野的采访经历,分享乡村口述史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对新闻学子以“讲好党和人民的故事”为己任的信念。硕士生施星言讲述了如何在缙云用影像生动记录乡村振兴故事并产生广泛传播影响的独特体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发布会后,“乡村故事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题研讨会在赵月枝的主持下展开,多位嘉宾从学术研究与一线工作的不同视角,对《我在村里当书记》及“县域中国·人民历史”书系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晖认为,本书拓展了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认识,进一步厘清了乡村治理主体力量。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指出,本书的口述史为理解中国社会与人民生活提供了真实样本,也展现了新闻学院师生对基层和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关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何慧丽强调,口述史方法不仅充分尊重个体的情感和经验,还揭示了生命历程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体现了中国哲学中以人为本、追求生命觉悟的核心思想。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何建宇强调口述史方法在帮助青年深入理解社会变迁方面的重要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李娜认为,本书不仅展现了乡村治理中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性,也为多学科的对话和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认知价值的场域。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卉表示,本书充分展现了口述历史的赋权本质、多角度叙事原则、在地性优势及其多元作用,彰显了口述史工作者深度参与时代脉动的价值。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帅锋认为本书通过小切口生动展现缙云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实践,并对赵月枝教授及其团队书写缙云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与深切的期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最后,胡钰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乡村为高校提供了丰厚的研究资源、教育资源,高校为乡村提供了活跃的智力资源、人才资源。希望本书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师生投身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
缙云组工、清华大学马新中心
编辑:蔡岱霖 二审:陶 凯 三审:梁彬彬
重点推荐
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