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请将“金融好望角”设为星标🌟
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请将“金融好望角”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抖音800万粉丝网红“羊毛月”,因近日调侃00后找不到工作3天掉粉100万。
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不努力吗?
柏年认为,当下的就业难,更多的是行业错配、教育脱节和劳动保障不足的问题。
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同时还有超过1400万高中生报名高考。
两个数据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根据统计,2023年6月我国16-24岁人口失业率(老口径)高达21.3%,2018年以来一路走高。
而剔除了在校生的新口径数据,2024年10月是17.1%,横向对比其他国家依然偏高。
比如说美国,同一年龄组失业率数据是9.5%,而日本则仅为4.0%。
年轻人失业率创新高
要知道,我国政府对于“失业”的统计定义,比其他国家狭窄。过去的1周内,只要工作1小时以上,就不算“失业”。
所以年轻人真实的就业问题,肯定比数字上的观感来的更严重。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
为什么今天的人,找个工作就这么难,这背后有哪些经济与政策因素?
作为大环境中的个体,我们又该如何“自救”和“破局”呢?
一、“就业难”的真相
找工作,难么?
难,也不难。
说它“难”,是因为年轻人不好找工作,是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毕业生数量不断创新高的同时,我国考公、考研人数也在创新高,反映出就业市场的形势非常严峻。
说它“不难”,是因为我国还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那就是蓝领的就业市场,其实非常缺人。
根据人社部的统计,过去20年间,我国就业市场的“求人倍率”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0.67上升到2022年的1.5。
这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20多年前,我国每2个岗位,对应3个应聘者。
而现在每3个岗位,只有2个人应聘。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东南沿海的工厂老板们,给当地政府抱怨“招工难”的新闻。
短视频平台里,有不少老板举着广告,翘首以盼工人前来应聘。
从数据上看,尽管年轻人失业率在逐年上升,但是30-59岁、这一波能接受蓝领岗位的中老年群体,失业率却来到了有统计以来的最低位,只有4%。
中老年失业率创新低
另外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重点城市蓝领平均薪资,过去5年大幅增长了35.8%,增幅比总体高出7.6个百分点,更远高于白领。
所以结论很明显,中国其实根本不缺工作岗位。
相反,蓝领岗位非常缺人,只是年轻人不愿意去,由此造成了岗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
所以啊,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引导年轻人接受蓝领岗位就好了。
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答案背后,却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
即:为什么当下年轻人不愿意当蓝领?
表面上看,是因为年轻人的预期与现实不匹配,学校教学和职业要求不匹配。
一些媒体说了,年轻人考上大学之后,学的都是一些“务虚”的东西,导致他们不愿意“脱下长衫”。
所以现在大学,不应该招这么多学生。
大家初中毕业,都去上中专、职校,学一门技术,直接与工作对口,就没这个问题了。
也确实,这两年教育部门一直在贯彻“中考分流”政策,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引导更多学生毕了业直接当蓝领。
但是,“锅”也不能都扣到年轻人头上。
一方面,“大学扩招”符合科教兴国的国策。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当年搞大学扩招,也是为了缓解就业矛盾。
1999年,大学刚扩招时,当时正值东南亚金融危机、国企大下岗。
所以前一年,经济学家在给高层的建议书中提出,“大学扩招”是推迟年轻人就业,减少下岗工人再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只不过当时就业市场的问题,是蓝领岗位太少,下岗工人太多。
而现在的问题,却变成了白领岗位太少,大学生太多。
在这期间,我们的招生政策没有根据就业市场,及时调整、惯性太大,这是决策部门的问题,不能一味怪大学生们“不愿意去当蓝领”。
毕竟谁也不想,大学期间花了这么多学费和时间,最后都做了无用功。
二、为什么不愿做蓝领?
但是我想,除了我们的教育系统“转变慢”,真正阻止大学生进入蓝领岗位的,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因素:
那就是我国的蓝领岗位,普遍缺乏劳动保障。
侵害劳动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工作环境差、限制人身自由、过度加班、并且不补偿加班费。
这些事情,小时候吃过苦的60后、70后或许能忍,但是80后、90后却忍不了。
毕竟经济是发展的,人也是在向前看的。
所以回过头来看,年轻人真的不愿意当蓝领么?
数据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
根据2020年美团的报告,在当时,外卖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就已经达到了1/4。这两年只会更多。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跑外卖,甚至有的人会润去发达国家当蓝领,也不愿意进国内工厂,就是因为我国蓝领的劳动保障相对落后。
当外卖员虽然辛苦,至少时间还自由一些。不会一屁股坐在流水线上,就是12个小时。
“蓝领保障差”这个问题,和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
加入WTO之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竞争,长期以出口型经济为导向。
彼时,“低成本”是我国商品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为了拼过其他国家,我们牺牲了一部分劳动权益,保障了出口增速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时过境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不再是20年前的发展模式。
然而我们劳动保障的政策思路,还是沿着20年前的老路径,显然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下就业市场的需要。
比如说,今年以来官媒一直在宣传,中国出口的“新三样”,电动车、锂电池、光伏产品。
以电动车为例,毫无疑问中国近两年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个成功,主要是依仗我们在新能源技术、产业链布局上有优势,而不是因为我们的人力成本够便宜。
因为如果单论便宜的话,中国汽车应该打不过越南和印度,人家也能产汽车。
展望未来,进一步牺牲工人们的权益,也不能让中国汽车出口更多。
毕竟阻碍我们汽车出口的,是欧美刚刚加给我们的关税,是政治问题和国际博弈。
当前,美国电动车的平均售价高达5.5万刀一辆,而中国1到2万刀的电动车,比比皆是。
然而即使是这样,中国依旧无法向美国出口哪怕一辆电动车,因为美国法规有限制。
这不是靠中国工人多加班,就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了,我相信很多人会抱着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
中国蓝领待遇差,是因为过去我们的产业太低端了,产业升级、能赚大钱,就好了。
过去,我也一直是这个想法。可是今年的一些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
有一个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一的新能源龙头企业,曝出了一个新闻——该公司要求员工“大干100天、实行896工作制”,相当于每周工作时长高达78小时。
可能也是知道这样的要求不好,所以该公司的加班令,不强制要求外籍员工。
按道理,新能源是高端产业吧,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一说明公司能赚钱吧,那为什么还让员工高强度加班么?
而在另一边,胖东来作为一个经营商贸零售的“低端公司”,人家的劳动保障就能做得很好。
这只能说明,劳动保障的好与坏,与是不是高科技公司无关。
压榨员工是资本的天然特性,只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才能约束。
三、劳动保障问题阻碍经济
上面,是从就业市场的角度,看待我们的劳动保障问题。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劳动保障欠佳”目前也已经不能促进,反而愈加阻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
这是因为,从数据上来看出口占我国GDP比重,从2006年最高峰的35%下降到2023年的18%。其中,像纺织品、小家电这种“血汗工厂”模式出口,占比则下降更快。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因为内需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家提出“内循环”战略。
但是在劳动保障欠佳的背景下,普通人一没有金钱、二没有时间消费。
根据统计,2023年6月我国16-24岁人口失业率(老口径)高达21.3%,2018年以来一路走高。
而剔除了在校生的新口径数据,2024年10月是17.1%,横向对比其他国家依然偏高。
比如说美国,同一年龄组失业率数据是9.5%,而日本则仅为4.0%。
另一方面,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城镇职工工作时长,从2001年刚加入WTO时的每周45小时,到2016年46小时,2020年47小时,最后到2023年的49小时,反而在加速上升。
中国人工作愈加辛苦,可我们的经济增速,反而在下降。
两个数据对比,凸显出这种“内卷”,
1、短期内就是无效的;
2、还带来了年轻人的“心理压力大”和“不愿意生孩子”等社会问题,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当然有的人“站在企业老板的角度”会说:
劳动保障提升了,会直接推升“中国制造”的成本,加速部分岗位向东南亚转移。
这不可避免。
可是在柏年看来,本来这些低端岗位,就因为待遇太差、招不来人。
现在即使转移了,对于就业环境的影响也不大。
未来,我们的人均GDP是要对标初等发达国家的,不可能再抓着那些“血汗工厂”岗位不放手。
同时,大多数蓝领岗位待遇提升后,能非常有效地吸引年轻人加入。
只有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蓝领队伍,才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从“重成本”向“重科技”升级。
此外还能导流就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并且促进消费能力的释放。
这也是日本、韩国等其他制造业国家,近年来的通用做法。
比如说日本,做得就更成功一些。
在新世纪初,日本出台了一系列劳动执法措施,不但降低了“过劳死”现象的发生,还侧面推动了本国生育率止跌企稳。
今天,日本人的平均劳动时长,只有每周37小时,比我们整整少12小时。
日本人的总和生育率是1.2,而中国只有1.0。
所以综合来看,改革劳动保障制度,健全劳动权益执法,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迫在眉睫。
四、普通人如何“破局”?
当然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期待国家政策是一方面。
想找到一个好工作,自己也要增加主观能动性,主动打破信息差。
毕竟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不是“遍地黄金”的时代。哪些行业还有前景,需要自己去判断。
在这方面,大家可以多关注柏年的文章。
2024年8月、9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2.1%,3.2%,落后于GDP增速。
例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通过总结2023年和24年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利润的变化情况,判断哪些行业在“持续亏损”,需要及时退出——主要是养殖业和房地产;
哪些行业盈利“扭亏为盈”,可以再坚守一下,里面有教培和电商;
还有哪些行业盈利高增长、适合加入,主要是汽车、半导体、旅游酒店、和贵金属。
如今过去了大半年,我当初的结论基本被一一验证。
选专业方面,业内的头部当然是张雪峰老师了,我也看过他的作品,对他本人非常尊敬。
因为市场需求大,张的“高考专业咨询”近年来异常火爆,一套咨询服务价格高达上万元,却总是能售罄。
但是柏年也要说,教育专家做咨询,通常有局限性。
毕竟他们不是做宏观经济研究的,只能根据现有的行情、进行专业推荐,而无法做出长期预判。
例如,柏年之前看到过2020年,张雪峰推荐房地产行业的视频。
7月份张雪峰做的推荐,8月份“三道红线”就出来了。当时的股市那么红火,都不敢炒房地产概念,因为“房住不炒”官方一直在喊。
相信任何一个懂点宏观经济的,都不会在那时推房地产。
学生们要是听了他的意见,4年后的今天,毕了业即失业。
我们选择专业,是为了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打算,所以还是要多学习宏观经济和政策方面的内容,关注像柏年这样的深度账号。
那除了“选专业”,我们也要学会“选城市”。
俗话说,选对城市就像是“二次投胎”。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讲过,在地方债务压力和人口结构变化下,中国的城市发展,最终会走“日本化”,向20个左右大城市集中。
抖音800万粉丝网红“羊毛月”,因近日调侃00后找不到工作3天掉粉100万。
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不努力吗?
柏年认为,当下的就业难,更多的是行业错配、教育脱节和劳动保障不足的问题。
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同时还有超过1400万高中生报名高考。
两个数据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根据统计,2023年6月我国16-24岁人口失业率(老口径)高达21.3%,2018年以来一路走高。
而剔除了在校生的新口径数据,2024年10月是17.1%,横向对比其他国家依然偏高。
比如说美国,同一年龄组失业率数据是9.5%,而日本则仅为4.0%。
年轻人失业率创新高
要知道,我国政府对于“失业”的统计定义,比其他国家狭窄。过去的1周内,只要工作1小时以上,就不算“失业”。
所以年轻人真实的就业问题,肯定比数字上的观感来的更严重。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
为什么今天的人,找个工作就这么难,这背后有哪些经济与政策因素?
作为大环境中的个体,我们又该如何“自救”和“破局”呢?
一、“就业难”的真相
找工作,难么?
难,也不难。
说它“难”,是因为年轻人不好找工作,是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毕业生数量不断创新高的同时,我国考公、考研人数也在创新高,反映出就业市场的形势非常严峻。
说它“不难”,是因为我国还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那就是蓝领的就业市场,其实非常缺人。
根据人社部的统计,过去20年间,我国就业市场的“求人倍率”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0.67上升到2022年的1.5。
这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20多年前,我国每2个岗位,对应3个应聘者。
而现在每3个岗位,只有2个人应聘。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东南沿海的工厂老板们,给当地政府抱怨“招工难”的新闻。
短视频平台里,有不少老板举着广告,翘首以盼工人前来应聘。
从数据上看,尽管年轻人失业率在逐年上升,但是30-59岁、这一波能接受蓝领岗位的中老年群体,失业率却来到了有统计以来的最低位,只有4%。
中老年失业率创新低
另外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重点城市蓝领平均薪资,过去5年大幅增长了35.8%,增幅比总体高出7.6个百分点,更远高于白领。
所以结论很明显,中国其实根本不缺工作岗位。
相反,蓝领岗位非常缺人,只是年轻人不愿意去,由此造成了岗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
所以啊,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引导年轻人接受蓝领岗位就好了。
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答案背后,却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
即:为什么当下年轻人不愿意当蓝领?
表面上看,是因为年轻人的预期与现实不匹配,学校教学和职业要求不匹配。
一些媒体说了,年轻人考上大学之后,学的都是一些“务虚”的东西,导致他们不愿意“脱下长衫”。
所以现在大学,不应该招这么多学生。
大家初中毕业,都去上中专、职校,学一门技术,直接与工作对口,就没这个问题了。
也确实,这两年教育部门一直在贯彻“中考分流”政策,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引导更多学生毕了业直接当蓝领。
但是,“锅”也不能都扣到年轻人头上。
一方面,“大学扩招”符合科教兴国的国策。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当年搞大学扩招,也是为了缓解就业矛盾。
1999年,大学刚扩招时,当时正值东南亚金融危机、国企大下岗。
所以前一年,经济学家在给高层的建议书中提出,“大学扩招”是推迟年轻人就业,减少下岗工人再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只不过当时就业市场的问题,是蓝领岗位太少,下岗工人太多。
而现在的问题,却变成了白领岗位太少,大学生太多。
在这期间,我们的招生政策没有根据就业市场,及时调整、惯性太大,这是决策部门的问题,不能一味怪大学生们“不愿意去当蓝领”。
毕竟谁也不想,大学期间花了这么多学费和时间,最后都做了无用功。
二、为什么不愿做蓝领?
但是我想,除了我们的教育系统“转变慢”,真正阻止大学生进入蓝领岗位的,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因素:
那就是我国的蓝领岗位,普遍缺乏劳动保障。
侵害劳动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工作环境差、限制人身自由、过度加班、并且不补偿加班费。
这些事情,小时候吃过苦的60后、70后或许能忍,但是80后、90后却忍不了。
毕竟经济是发展的,人也是在向前看的。
所以回过头来看,年轻人真的不愿意当蓝领么?
数据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
根据2020年美团的报告,在当时,外卖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就已经达到了1/4。这两年只会更多。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跑外卖,甚至有的人会润去发达国家当蓝领,也不愿意进国内工厂,就是因为我国蓝领的劳动保障相对落后。
当外卖员虽然辛苦,至少时间还自由一些。不会一屁股坐在流水线上,就是12个小时。
“蓝领保障差”这个问题,和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
加入WTO之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竞争,长期以出口型经济为导向。
彼时,“低成本”是我国商品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为了拼过其他国家,我们牺牲了一部分劳动权益,保障了出口增速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时过境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不再是20年前的发展模式。
然而我们劳动保障的政策思路,还是沿着20年前的老路径,显然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下就业市场的需要。
比如说,今年以来官媒一直在宣传,中国出口的“新三样”,电动车、锂电池、光伏产品。
以电动车为例,毫无疑问中国近两年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个成功,主要是依仗我们在新能源技术、产业链布局上有优势,而不是因为我们的人力成本够便宜。
因为如果单论便宜的话,中国汽车应该打不过越南和印度,人家也能产汽车。
展望未来,进一步牺牲工人们的权益,也不能让中国汽车出口更多。
毕竟阻碍我们汽车出口的,是欧美刚刚加给我们的关税,是政治问题和国际博弈。
当前,美国电动车的平均售价高达5.5万刀一辆,而中国1到2万刀的电动车,比比皆是。
然而即使是这样,中国依旧无法向美国出口哪怕一辆电动车,因为美国法规有限制。
这不是靠中国工人多加班,就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了,我相信很多人会抱着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
中国蓝领待遇差,是因为过去我们的产业太低端了,产业升级、能赚大钱,就好了。
过去,我也一直是这个想法。可是今年的一些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
有一个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一的新能源龙头企业,曝出了一个新闻——该公司要求员工“大干100天、实行896工作制”,相当于每周工作时长高达78小时。
可能也是知道这样的要求不好,所以该公司的加班令,不强制要求外籍员工。
按道理,新能源是高端产业吧,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一说明公司能赚钱吧,那为什么还让员工高强度加班么?
而在另一边,胖东来作为一个经营商贸零售的“低端公司”,人家的劳动保障就能做得很好。
这只能说明,劳动保障的好与坏,与是不是高科技公司无关。
压榨员工是资本的天然特性,只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才能约束。
三、劳动保障问题阻碍经济
上面,是从就业市场的角度,看待我们的劳动保障问题。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劳动保障欠佳”目前也已经不能促进,反而愈加阻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
这是因为,从数据上来看出口占我国GDP比重,从2006年最高峰的35%下降到2023年的18%。其中,像纺织品、小家电这种“血汗工厂”模式出口,占比则下降更快。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因为内需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家提出“内循环”战略。
但是在劳动保障欠佳的背景下,普通人一没有金钱、二没有时间消费。
根据统计,2023年6月我国16-24岁人口失业率(老口径)高达21.3%,2018年以来一路走高。
而剔除了在校生的新口径数据,2024年10月是17.1%,横向对比其他国家依然偏高。
比如说美国,同一年龄组失业率数据是9.5%,而日本则仅为4.0%。
另一方面,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城镇职工工作时长,从2001年刚加入WTO时的每周45小时,到2016年46小时,2020年47小时,最后到2023年的49小时,反而在加速上升。
中国人工作愈加辛苦,可我们的经济增速,反而在下降。
两个数据对比,凸显出这种“内卷”,
1、短期内就是无效的;
2、还带来了年轻人的“心理压力大”和“不愿意生孩子”等社会问题,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当然有的人“站在企业老板的角度”会说:
劳动保障提升了,会直接推升“中国制造”的成本,加速部分岗位向东南亚转移。
这不可避免。
可是在柏年看来,本来这些低端岗位,就因为待遇太差、招不来人。
现在即使转移了,对于就业环境的影响也不大。
未来,我们的人均GDP是要对标初等发达国家的,不可能再抓着那些“血汗工厂”岗位不放手。
同时,大多数蓝领岗位待遇提升后,能非常有效地吸引年轻人加入。
只有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蓝领队伍,才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从“重成本”向“重科技”升级。
此外还能导流就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并且促进消费能力的释放。
这也是日本、韩国等其他制造业国家,近年来的通用做法。
比如说日本,做得就更成功一些。
在新世纪初,日本出台了一系列劳动执法措施,不但降低了“过劳死”现象的发生,还侧面推动了本国生育率止跌企稳。
今天,日本人的平均劳动时长,只有每周37小时,比我们整整少12小时。
日本人的总和生育率是1.2,而中国只有1.0。
所以综合来看,改革劳动保障制度,健全劳动权益执法,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迫在眉睫。
四、普通人如何“破局”?
当然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期待国家政策是一方面。
想找到一个好工作,自己也要增加主观能动性,主动打破信息差。
毕竟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不是“遍地黄金”的时代。哪些行业还有前景,需要自己去判断。
在这方面,大家可以多关注柏年的文章。
2024年8月、9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2.1%,3.2%,落后于GDP增速。
例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通过总结2023年和24年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利润的变化情况,判断哪些行业在“持续亏损”,需要及时退出——主要是养殖业和房地产;
哪些行业盈利“扭亏为盈”,可以再坚守一下,里面有教培和电商;
还有哪些行业盈利高增长、适合加入,主要是汽车、半导体、旅游酒店、和贵金属。
如今过去了大半年,我当初的结论基本被一一验证。
选专业方面,业内的头部当然是张雪峰老师了,我也看过他的作品,对他本人非常尊敬。
因为市场需求大,张的“高考专业咨询”近年来异常火爆,一套咨询服务价格高达上万元,却总是能售罄。
但是柏年也要说,教育专家做咨询,通常有局限性。
毕竟他们不是做宏观经济研究的,只能根据现有的行情、进行专业推荐,而无法做出长期预判。
例如,柏年之前看到过2020年,张雪峰推荐房地产行业的视频。
7月份张雪峰做的推荐,8月份“三道红线”就出来了。当时的股市那么红火,都不敢炒房地产概念,因为“房住不炒”官方一直在喊。
相信任何一个懂点宏观经济的,都不会在那时推房地产。
学生们要是听了他的意见,4年后的今天,毕了业即失业。
我们选择专业,是为了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打算,所以还是要多学习宏观经济和政策方面的内容,关注像柏年这样的深度账号。
那除了“选专业”,我们也要学会“选城市”。
俗话说,选对城市就像是“二次投胎”。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讲过,在地方债务压力和人口结构变化下,中国的城市发展,最终会走“日本化”,向20个左右大城市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