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诗词丰富。唐宋时期,多少著名诗人泛舟长江、淮河、新安江,登临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他们为安徽风物歌吟,为安徽山川代言。那些华章丽句拨人心弦,闪烁古今。
诗仙李白一生中传世的诗歌一千多首诗,有五分之一的诗写在安徽。行走在安徽大地,一步一诗,一脉锦绣。
芜
湖
市
人物
张孝祥、萧云从、戴安澜、李克农
美食
腰子饼、芜湖荷香烧麦、芜湖八宝葫芦鸭、南陵百善贡酥、芜湖煮干丝、芜湖传统小吃、南陵奎湖漂鱼、无为严桥花生米、无为板鸭
从“镜湖秋月”的静谧,到“鸠兹古镇”的古朴,芜湖的每一处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与风情。
今日的芜湖,文旅融合发展独具魅力。方特旅游度假区以科技赋能文化,打造梦幻乐园;赭山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更有芜湖步行街、松鼠小镇,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繁华,让游客在品味美食、购物休闲中感受芜湖的现代魅力。
从芜湖铁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蓬勃发展,芜湖正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旅风采。
潇湘夜雨·濡须对雪
【宋】 周紫芝
楼上寒深,江边雪满,楚台烟霭空濛。一天飞絮,零乱点孤篷。似我华颠雪领,浑无定、漂泊孤踪。空凄黯,江天又晚,风袖倚蒙茸。
吾庐,犹记得,波横素练,玉做寒峰。更短坡烟竹,声碎玲珑。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
濡须夜雪图 林海明
译文
楼上寒气深重,江边白雪覆盖,楚台的烟雾弥漫。漫天飞舞的柳絮,纷纷扬扬地洒落在孤独的小船上。就像我这满头白发、满身雪花的老人,没有固定的落脚点,只能孤独地漂泊。面对此情此景,我倍感凄凉,江边的天色已经变暗,我只能依着毛茸茸的风袖,度过这寒冷的时光。
还记得我的家吗?那里的河流如素练般平静,山峰如玉般寒冷。还有那短坡上的烟竹,声音清脆悦耳。我试图寻找那条通往山阴的老路,但我的家在哪里呢?距离它的地方太遥远了,山川重叠,难以辨认。我看到那位穿着冰冷渔蓑的渔夫,他的小船在梦境中破裂,而他只能在昏暗的小窗中点燃灯火。
注解
①潇湘夜雨:词牌,又名满庭芳、锁阳台等。
②濡须:古水名,源出巢湖,东流至今芜湖市裕溪口入长江。今称裕溪河。
③楚台:楚国歌舞娱乐的地方。
④波横素练:形容水面宽阔如白色丝绸。
⑤玉做寒峰:形容山峰像玉石一样寒冷。
赏析
“靖康之变”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
国破家亡之际,便有许多文人借诗词歌赋,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感。周紫芝的这首《濡须对雪》即在此背景下写就。
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南宋初期。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战事频仍的时代背景下,周紫芝途经濡须,天下大雪,他以抒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美丽冬景及一位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词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情感深沉,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周紫芝出身贫寒,诗词主要继承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人。他的诗无典故堆砌,自然顺畅。词清丽婉曲,无刻意雕琢痕迹。
可惜的是,他晚年依附秦桧,这就决定了其诗词难及辛弃疾、苏东坡之流的刚直、潇洒、豪迈。
再回到这首《濡须对雪》。
濡须者,水名,今名裕溪河。它是我国较早出现的运河之一,不但连接长江水系,还通过巢湖、淝水沟通了淮河水系。明清,濡须一直是漕运动脉,江淮的漕粮就是从这里进入长江到达镇江北上的,所以濡须有一段也被称作运漕河。
一个冬日,天气严寒。周紫芝乘船从长江经裕溪口进入濡须水。寒气深重,白雪茫茫,北风还在呼啸,吹舞着柳絮,这时的周紫芝,苦读诗书但科考不顺,直至60岁才考取进士走上仕途,所以说自己是满头白发的人还在孤独地漂泊。
心中孤独,自然思念自己的家乡宣城。家乡的河流如练,那么平静,山峰如玉,尤其是短坡上的烟竹,声音清脆悦耳。周紫芝爱家乡的坡上之竹,所以他字号竹坡居士。再看黄昏的水面上,那位穿着冰冷渔蓑的渔夫在他的小船中,昏暗的小窗透着微弱灯光。这种描写加重了凝重的凄凉之感,也衬托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天下太平的期望。
结合诗歌的描写,也可臆断周紫芝当年的泊舟观雪处,当是无为七宝山、含山龟山一带,因为濡须水入江流经之途皆为平坦,唯此处契合诗中“水远山重”之境,也才会有“拟问山阴旧路”之境况。含山龟山古名濡须山,《舆地纪胜》记载:“在含山县西南七十五里,与无为军七宝山对峙,中为石梁,凿石通水,山川险阻,最为控扼之雄。吴魏必争之地。吴据其北,筑濡须坞以拒魏。”
周紫芝诗中询问的“吾庐,犹记得”“家何在”的思乡处,如今已是河网纵横、良田万顷、稻香鱼肥、景色优美的鱼米之乡。
曾经的“濡须对雪”之地,在时代变迁中一派生机,也成为今人探古寻幽之佳处。
链接信息
濡须水(裕溪河)是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最早通江河道,属长江支流。它上承巢湖之水,下至裕溪口入江。流域跨芜湖、马鞍山、巢湖等十多个市、县,水资源极为丰富,河面宽阔,是我国古代隋唐以前东南交通的主干线之一,古称西路。至目前,也是流域范围内水上运输的主要航道。
濡须口位于濡须山、七宝山之间,濡须山(又称锥山、龟山)在今含山县东关乡境内,谓东关;七宝山在无为市黄花乡境内,谓西关。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古巢湖的出口,曾为吴魏相争的古战场。
濡须山上有始建于明初的“文峰挺塔”。明代文人董会曾写道:“龙虎相争志不侔,濡须旧隖使人愁。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七宝山开红树晓,巢湖水共白云秋。登临不尽英雄恨,万里长江天际流。”
流域内有距今5800年-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濡须水流域内还有一座得名曹操拓河运兵粮的千年古镇运漕镇。
沿着河流行走,可以品尝独具特色的运漕早点、无为板鸭,东关老鹅汤、巢湖三白(白米虾、白鱼、银鱼)等,是舌尖上难舍的乡愁。(方华)
来源|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
往期回顾
Review
关注我们
Follow us
🌟加星收藏,信息不错过
发现我们
Cont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