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荣获中国散文学会
2024年第三季优秀作品排行榜
综合排名十佳奖
维特根斯坦 世界子夜守夜人
水墨皴出的花,有如一团乱麻;思绪纷扰,裂变成无数火星。《维特根斯坦传》,从里到外,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状——一种雨雾迷蒙的图像,暗示了某种警世与诱惑:这是一朵悬崖上的花,没有勇气的人不能采摘。
雾水里的悬崖,陡峭且孤傲,一如维特根斯坦与这个世界紧张的关系。他始终与自己、与甚嚣尘上的现代社会较着劲。他迷恋着的“简单”,也许正是今天的我们与维特根斯坦彼此相通的原因。
不过,维特根斯坦草拟的图像,却充满着无以言说的悖论,这一点,恰好印证了他对人类本质近乎无情的表达,“精神总是环绕着灰烬。但愿那不是纸币的灰烬。”他所渴望的本真,近乎于原始。那个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身影,让人们想起美国西部;想起那个把梦留在廊桥的叫罗伯特·金凯的牛仔。
简单,不仅是维特根斯坦的生存策略,更是他所有学理的根基。他注定与我们有缘,我们没有理由不认同他对哲学命题的预判。世界因此获得新的视角。
终其一生都在思想的维特根斯坦,把生命看作是思想的承担者,是为了完成某种使命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他总想背叛点什么?抑或摧毁点什么?这是他永远无法改变的癖好。他对这个世界的表达,因此变得固执,变得“蛮不讲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修正着人们对现存世界的想象,重新界定了人们的立场,人们因此获得不同的思考方向。维特根斯坦以他的开放与包容,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经验。
可想而知,当人们长久地陷入困顿的泥淖而感到窒息时,有人为其打开一扇窗,让阳光和空气重临旧地,未来的形象因此被人们憧憬着推到台前。
尽管这形象还带着满身的血污,还有稚拙,但人们相信,维特根斯坦是一个能够透过琐碎的日常表相,看到潜在危险的人。他的在场,使业已形成的哲学世界的格局,发生了致命的变化,原有的稳定性被动摇了。在被深草淹没的地方,他发现了一条通向世界本质与真相的隐秘通道,在世界之外发现另一个世界。
在维特根斯坦眼里,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由逻辑决定。世界就像空气一样存在着,并且不被察觉;又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动着,且难以捉摸。
维特根斯坦拥有将图像变为现实的能力。尽管他需要面对许多非难与诋毁,但人们有理由相信,他内心拥有的一种热情和力量,能够应对生命中的种种困局。
维特根斯坦奉献给这个世界的,便是那朵在布满荆棘的荒原上,从腐烂的伤口中开出的花,芳香引诱着人们,在遥远的事物之间,寻找崭新的感官联系,改变着对世界固有属性的认知,使感官的记忆,都朝着生命本质开放。
花香如魅。
花香如刀。
最终成为维特根斯坦手上一把利刃的,正是这花香,一如哲学之与语言。
语言是哲学散发出来的一种香味,而哲学则是哲学家误用语言的结果。这是维氏惊世骇俗的理论,让人瞠目结舌。“凡是能够说的,都能说清楚,对于不能说的,我们保持沉默。”就这么简单,快刀斩乱麻般的干净利索。拒绝繁文缛节、拖泥带水,是维特根斯坦的秉性,他就是痴迷那种一刀见血,见本质。
丰满的火花落地生根,刀光闪亮,黑暗在面前隐退,只留下最后一点光,如同哲学最终只剩下一个“说”字。所有的哲学皆藏匿在骨髓中的那根芒刺,便是“说”。
“说”,归根结蒂还是“说”。说不可“说”之神秘呀!
尽管维特根斯坦一生充满痛苦与不幸,但他在临终时却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是真心话,还是违心话呢?他终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混合体,始终无法与自己和平共处。
该死的哲学找到了他,捕获了他,让他一辈子不得安宁。在这样的时刻,让我们想起了海德格尔的话,“世界进入子夜时分,而他充当人类的守夜人。”
· 作者 ·
吴 曦
✦
霞浦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矩阵
✦
点亮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