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个人总结

科技   2024-12-30 07:30   浙江  

2024年对我而言是充满挑战和改变的一年。在工作上,我回归业务初心,开启新的征程;学习方面,在实践中学,在写作中成长,并尝试了正念;写作上,致力于系统化输出,追求长远价值;在个人健康方面,倾听身体和心灵的声音,努力活在当下。

一、工作:数据驱动的艺术

今年的事情很多,这里先取三瓢,分享给大家。

1、业务初心

数据技术对于IT来说,相对来讲是可控的,但要用数据驱动业务,不可控因素就太多了,技术到了,业务人员意识没到,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记得10多年前实时的技术就很成熟了,但当初业务发展的很好,实时营销就成了摆设。

今年,我们与地市一直在合作的模型在一线市场中发挥了实际作用,这主要得益于一线同事的智慧,只有他们才最了解实时的模型技术应该用在哪里。当然,这也归功于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的与一线协同的模式。

公司认识到这套模型的价值后,迅速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优化和推广工作,目前,这套模型运作良好,发挥出了预期的价值。

我总结了这次数据驱动业务成功的五个要素:正确的业务课题、业务领导的重视、充足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有效的协同机制,以及快速的迭代能力。这五个要素齐全备后,我们的数据团队最后才得以完成"临门一脚”。

大道至简,我认为这就是业务和数据团队协作的最佳模式。我们过去在数据驱动业务方面的挫折,大致是以上五个条件中至少有一个没有满足吧。有时我们强求发力,却事倍功半,其实还不如让子弹先飞一会儿,等待那个需要我们出场的时机。

在休养生息之际,我们得把精力用在那些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无论是能力的锻造、技术欠债的偿还,亦或是稳定性的提升,只有这样,当业务真的有需求的时候,我们才能顶的上去,从一个支撑者变成主动赋能者。技术不是万能的,但业务执行的不力,往往跟技术的基础不扎实有关。

10多年前我们曾经喊出从业务支撑者转型为主动赋能者的口号,甚至说比业务更懂业务,但光有热情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我们需要尊重客观规律,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守正创新。

2、大模型应用

今年是我们探索大模型的第二年。团队设定了明确目标:只有能够嵌入公司业务流程并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大模型才算成功。基于这一标准,真正成功的大模型应用寥寥无几。

我们比较成功的一个大模型应用,是不起眼的公文摘要,因为它降低了大家看公文的时间,而节省员工的时间就是一种生产力。比如以前囫囵吞枣的公文,现在通过摘要能一目了然,以前长篇大论的公文,被压缩了文字,可以让大家马上了解到是否跟自己相关。每周增长的公文摘要打开量证明了它的实用性。

个人认为,当前阶段,独立的大模型应用很难突围,最有前景的方向是将大模型与现有业务流程深度结合,借力业务流程这个杠杆让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大模型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虽然近些年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讨论少了,但我坚信利用大模型去实施流程重构,才是企业利用大模型的正确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对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的深刻理解,大道永不变,这对IT部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以我最熟悉的取数业务为例,利用大模型重构整个取数流程有巨大潜力,对此我有信心。相比之下,如果仅仅在某个孤立点上构建独立的ChatBI应用,以现有的技术,要规模化成功很难。

同时,即便某些业务场景看似合适,或者我们非常喜欢,但如果技术尚未成熟,或者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这些所谓的"合适"的场景也要舍得放弃,企业与研究机构不同,没有大量时间和资源去深入研究技术或等待开源方案的成熟。使用人员用脚投票,无论口号多么正确,无论是多么的就差那么一点点,大家始终关心的是这个东西有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差异价值。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没有再深入研究大模型的技术。像ChatGPT、Claude等大模型已经向我展示了当前技术的极限,以及作为用户我能够利用的极限。作为一个支撑业务的IT管理者,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业务,做好当前大模型技术和业务的适配工作,而不是去追求技术本身的突破。选择大于努力。

3、数据安全

在推动数据驱动业务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数据安全。可以这么说,数据安全是数据驱动业务的基石,也是每个数据从业者的必修课。

今年是自己系统化学习数据安全并践行的一年,应该来讲,没有所谓的绝对的安全,做好数据安全的关键是把握好两个平衡:一个是数据安全与业务发展的平衡,另一个是数据安全与资源投入的平衡。

我们始终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效地守住数据安全的底线?基于这一年的实践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四点策略:

第一、精准识别涉敏数据

这是开展数据安全工作的基础。考虑到全量数据的识别和分级分类难度巨大,我们需要采取策略性方法,比如,首先确定哪些数据泄露会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然后优先找到这些关键数据的位置,最后基于数据血缘关系进行标记。这种"有的放矢"方法比技术暴力更有效。

第二、针对性保护涉敏数据

完成数据分类分级后,我们需要采取目标导向的方法:将80%的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20%核心数据的保护上,其余资源根据重要性分配到其他数据的保护中。这种"守住底线"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可以确保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保护效果。

第三、人防与技防并重

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涉数人员在企业内是可识别的。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包括控制涉数人员规模、设立专门的操作区域、对涉数人员的操作进行实时提醒、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等等。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系统再完善,技术再牛逼,漏洞也不可避免。但如果我们能够"治心",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第四、明确责任制

数据安全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责任问题,是管理者安全意识的问题。"谁管业务,谁管业务数据,谁管业务数据安全"这些原则是有一定道理的,做不到不代表它不具备合理性。

让一个专门的信息安全部门来解决整个公司的安全问题,风险是很大的,而只有在局中的业务人员才最懂流程和数据,才是最有可能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那个人。可惜的是,大家通常将业务发展视为首要任务,而数据安全则被视为业务发展的对立面,这是数据安全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因此,数据安全的首先任务,不是搞什么技术防护,而是先要解决大家的认知问题,即"保护数据安全就是保护业务"。遗憾的是,局中的人往往撞了南墙,才会认识到这个道理。因此,数据安全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

二、学习:拥抱AI,探索内心

今年,我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三个主要变化:

1、在实践中学习

过去,我主要将AI视为一个高级问答工具,用于解答日常疑惑。然而,今年我开始在工作和生活中更深入地应用AI技术。尽管目前AI在我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比例仅为1%-2%左右,但这标志着AI开始真正改变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在制定数据安全管理职责时,我尝试倾听AI的声音。AI不仅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还帮助我验证了一些原本不确定的想法,这对我决策很重要。

2、在写作中学习

今年,我越来越将写作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写作重心从单纯输出观点转向了整理和分享学习笔记,尤其是在探索AI相关知识方面。这种以我为主的“干货”输出方式,让我的文章在可读性上下降。

然而,这个过程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AI,更好的消化AI给我的新知识,而这是未来自己能够输出更全面,更有深度和价值内容的基础。

3、探索正念修行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通过深度思考和写作可以重塑大脑,提升智慧。今年大病一场后,我时常会有莫名的压力,看来,对于解决自己的身心问题,我还缺乏智慧。为了应对这种状态,我开始探索正念和冥想。

我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这些新知识颠覆了我固有的一些认知,特别是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现在,我每天都会进行冥想练习,希望通过正念训练,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反应,减少杏仁核和海马体等原始脑区对行为的过度影响。

我的目标是学会更好地活在当下,培养平和、专注和乐观的心态,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修行。

三、写作:系统化输出,追求长远

今年,我尝试通过"一文讲透XXX"系列,系统性地梳理和分享数据管理体系的知识。尽管还有提升空间,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以下是我一些主要输出:

今年,由于参与推进数据安全相关工作,我进行了系统化学习,并输出了一些学习笔记,下面是其中发表的还算看得过去的两篇:

此外,我还完成了DGI数据治理系列的收尾工作,共产出8篇文章,如下所示:

其他的也零零碎碎写了一些,如下示例:

总的来说,我今年的写作主要围绕字系统化学习展开,内容偏重于专业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虽然这种写作方式不如观点类文章那样吸引眼球,但文章内容的持久生命力,是我所追求的。

四、健康:倾听身体的声音

今年,我的健康观念和锻炼方式经历了很大变化。这段经历或许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长期以来,跑步一直是我的主要锻炼方式。然而,近几年我发现每天下班后的跑步变得越来越吃力。更糟糕的是,跑步时思绪纷飞,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成了另一种负担。偶偶的出差还经常感冒,这让我反思跑步这种运动方式对自己的有效性,也许我的身体对跑步的反应出现了惰性,或者,我始终不得跑步的要领。

然后我做出了改变,转向了游泳。我想,在水中换气时,注意力总会非常集中吧。但现实并不如人意,游泳不仅耗时,还常常让我陷入一种奇怪的竞争状态——比前面的人游得快,自己就不得不用力超越;比后面的人游得慢,就怕挡了别人的道,还得拼命的加力。游泳的过度劳累是我患上带状疱疹的一个诱因,而带状疱疹两个月的剧烈神经痛不仅折磨着我的身体,还让我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

在同事的建议下,我又尝试了羽毛球。想着这项运动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自主控制运动强度,家附近还有免费场地,完美。后来发现自己一方面很难找到合适的球友,另一方面水平还差,眼神不好,大部分时间都在捡球,锻炼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经过这一连串的尝试,我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要"服老",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的身体。第二,不要盲目跟风,自己的体质偏弱,适合他人的运动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

最终,在跟AI唠叨了半天,差点把自己的生辰八字都跟它说了后,AI向我推荐了八段锦这个看似是老人的运动。练习了两个月,我发现竟然还有些效果。比如以前稍有疲劳就会出现口腔溃疡等的炎症反应,现在发现少了。

当然这种改善可能还跟其他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是饮食调整,自从患上带状疱疹后,我的饮食改成素食为主。第二是冥想练习,这能帮助降低了我的应激反应,减少了压力激素的分泌

大家可能会笑话我,说我怎么这么矫情,锻炼也要研究个半天,工作已经够操心的了。其实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但经历病痛后,我改变了看法,觉得只有先把自己治好了,才能更好的处理工作和生活,因此这些时间该花。

当然在过去,面对这种似病非病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其实也无能为力,因为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指导。但现在不同了,有了AI的助力,每个人其实已经有能力去做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医生,个性化医疗也不再是梦想,这是时代给予的红利。

例如,为了更好地进行冥想,我通过AI快速筛选和学习了十多本相关电子书,并得到了详细的解释和指导。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时,我也向AI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情况,最终得到了八段锦这个建议,在带状疱疹的整个治疗期间,通过AI我对医生的用药非常清楚,因此可以医生做更多的互动,掌控感十足。

结语

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会观察自己,我开始明确的意识到,自己力量的获得,并不来自于外部,而是源于内心。修炼自己,让自己活在当下,允许一切发生,这是人生的必修课。

最后,在新的一年里,愿我的亲爱的读者们都能倾听自己的身心,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祝大家在2025年里不断进步,万事顺遂!


    公众号推送规则变了,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推送,麻烦右下角点个在看或者把本号置顶

与数据同行
专注于普及数据管理、数据治理、数据技术、数据智能及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分享业界专家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