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开了!pong香!

政务   2025-01-12 17:12   四川  

隆冬,和梅香一起到来——成都第一波蜡梅已经开了!走在小区里,漫步公园中,都能闻到一股香气,这是属于成都冬天的味道。根据“2025公园城市蜡梅观赏指数”,目前成都各大点位的蜡梅已进入Ⅲ级阶段,全面进入最佳观赏时期,预计今年的蜡梅赏期将持续到2月。


↑杜甫草堂,蜡梅盛开 摄影:刘海韵


↑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蜡梅开了 摄影:Jack LEE


蜡梅,香得很成都。她温馨、浓烈,如邻家碧玉,亲切可爱。冬天里成都人家都会插上一把,满室生香。蜡梅虽不是“梅”,但因为名字中带了个梅字,让人想起梅与成都的千年之缘——她,也是“香不断”,也能让人“醉似泥”。


自古,成都人爱梅“成痴”。“被以樱、梅,树以木兰”,汉代扬雄《蜀都赋》记载了成都与梅的缘起;北宋赵抃的《成都古今集记》有青羊宫十一月梅市的记载。宋时,青羊宫花市已久负盛名,每到冬月梅市如期开市。清王光裕的《竹枝词》有云,“武侯祠畔路迢迢,迂道还从万里桥。转向青羊宫里去,明天花市是花朝。”


梅花遍布这座城市

梅诗写满成都诗史

今天跟着小布一起

去踏雪赏梅

品一品这梅花的香气

↓↓↓



Part 01.

种梅

蜀汉老臣

种出一个梅家坝



↑望江楼公园的梅花 资料图片 摄影:王勤


梅原产中国西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花梅)或果树(果梅)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鲜花可提取香精,果实可食,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但梅最早为人所用,是果梅。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古人才注意到梅的花,开始赏梅、咏梅、借梅喻人,梅花被赋予了人格象征,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卉。有专家认为,梅原产于中国四川等地。春秋末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四川的岷山,都说“其木多梅”。靠近原产地,可能正是成都多梅花的原因。“被以樱、梅,树以木兰”,扬雄的这篇赋,记载了汉代成都被梅树环绕的美景——列备五都的时代,富足的成都人早已懂得用这种花卉妆点他们的生活。


三国时期,蜀汉老臣梅莱告老后,携子结庐居于成都西郊,茅屋四周遍植梅树,数年而成梅林。年年梅花盛开,幽香四野,乡邻闭门可闻。梅香就是送信的使者,闻到梅香,乡邻们就知道该去看望种梅的老人了,借赏梅之机雅集西郊,互道平安美好。人们感念梅氏父子,将梅林所在地取名梅家坝。如今,梅家坝不在,但每每路过遗址,还依稀感觉缕缕梅香从历史的深处悠悠飘来。



Part 02.

赏梅

古时东南西北四门

都有梅花



↑浣花溪边盛开的梅花 资料图片 摄影:王效


古时,成都每到冬季,东南西北四门都有梅花盛开,西郊以浣花溪、青羊宫一带为主。“西郊梅花矜绝艳,走马独来看不厌”,成都西郊的赏梅活动,尤为繁盛。南门万里桥南,刘氏小园“佳园寂无人,满地梅花香”,王氏庄园“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关于梅的诗句;成都人爱梅,爱成了诗。


在南宋时,成都已是满城皆梅花了。早在宋代,成都人就有腊月间在合江亭赏梅的习俗。诗人范成大诗云:雨入南枝玉蕊皴,合江云冷冻芳尘。司花好事相邀勒,不著笙歌不肯春


↑合江亭 摄影:陶轲


那年春天,时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的范成大登临合江亭附近的芳华楼,眺望锦江两岸连绵二十余里的梅林。后来他在《吴船录》里记载:“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在世界上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一书中,他还念念不忘这一胜景:“去成都二十里,有卧梅,偃蹇十余丈,相传唐物也,谓之梅龙。好事者载酒游之。”


如今,成都有梅的地方也很多,青羊宫、百花潭、杜甫草堂、望江楼、塔子山、浣花溪、青城山、都江堰、灵岩寺里生长着数千株古梅。


↑杜甫草堂 资料图片 摄影:王效


青城后山沟里一处老院里生长有一株蜡梅,传说是隋代古梅,树身沧桑,枝桠盘虬。


都江堰离堆公园里的蜡梅成排成簇而植。岷江雪水从梅树下潺潺流过,蜡梅次第开放,影影绰绰、映江东流。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百花潭的梅树下适合读书,梅香、墨香,足为君子良伴。这里的素心蜡梅似玉质金衣,薄如纸,形似蜡,花色淡黄,花心洁白,芳香无比。


浣花溪梅园不光有古梅,还有百年古桂、香樟、银杏、芙蓉等。目光穿透丛林,不远处溪流缓缓东逝、浅滩砾石闪烁、石拱小桥倒影成趣……手捧一盖碗花茶,这就是冬日里的浪漫时光。



Part 03.

品梅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成都植物园,蜡梅盛放 摄影:麦尘MC


若把花卉用于吃,在一些文人看来,难免有“牛嚼牡丹”之嫌;然而,梅与食的缘分,可是由来已久,见乎经典。今天的考古发掘,已在新石器时期的多处遗存中都发现了梅核遗存。到了商周至秦汉,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可以推断先民有三种吃法:对于鲜果,采摘而食;有剩余,便存储为梅干、梅脯食用。堪称中国古代第一部“食经”的《礼记·内则》中,就有“梅诸”(梅干)的记载


此外,梅还被当作了“调味品”,《尚书·说命下》中就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之说,“盐梅和羹”成为了当时非常流行的吃法。古人也从中吃出了哲理,《春秋左传》中,晏子就以“盐梅和羹”来比喻自己与齐侯的“和而不同”。


现在一般所说的梅花是指观赏梅。梅花是从果梅中分化出来的,作为观赏植物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这说明至少在西汉初期,供观赏的梅花已从果梅中分化出来,并且种类繁多。


今天,在成都一些种植梅花的地方,还能吃到梅花宴。特色餐吧掩映在青瓦白墙的川西居民里,餐饮艺术家坐在太师椅上,细声细语地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吃客可以自由点题,艺术家现场创意制造。“梅园生雪”是野山菌、小鲍鱼加上梅花,“梅花泰式鱼”是在鲜鱼烹饪中加入梅花……这些诗意梅花菜,端上八仙桌,冬去春来的暖意,就被你提前感受到了。



Part 04.

写梅

从“摽有梅”

到“二十里中香不断”



↑摄影:刘海韵


梅第一次入诗,也是以其果实。《诗经·摽有梅》以梅子的成熟到落地比喻人的青春短暂,热情讴歌活在当下,追求恋爱的女子。因此,古人也以“摽梅之年” 比喻女子已到出嫁年龄。


隋唐至五代是艺梅渐盛时期。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时称“红梅”。《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成都崇州市红梅品种既多且好,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这是杜甫对故人的遥忆,崇州东阁红梅见证了杜甫与裴迪的酬唱之谊。


↑青羊宫的宫粉梅 资料图片 摄影:陶轲


成都人到底有多爱梅?“二十里中香不断”自是最好的写照。陆游《剑南诗抄》收录他写梅的诗达百余首。“青羊宫里春来早,初见梅花第一枝。”他在青羊宫里看到引领全城梅花开放的第一枝,大为惊喜。后来,陆游回到山阴故里,仍然对成都的梅念念不忘,写出“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千古名句。


史上,林逋“梅妻鹤子”显得太孤独。成都人爱梅却是大俗大雅,就像青羊宫里梅市和西郊“二十里中香不断”的梅径,更多的是追求欢乐与快活的记忆。


范成大著《梅谱》,介绍了梅花品种和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明清时艺梅规模与水平续有进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明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梅花品种达19个之多。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焦宏、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当时成都、苏州、南京、杭州等地,以植梅成林而闻名。《重修成都县志》(1873年)记载“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朱砂梅”“绿萼梅”等甚详。当时,咏梅的书、文、画,争相出世,“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李方膺,为世人知晓。



在这个梅花绽放的季节

走进城市的不同地方

寻一处梅

品一番美



推荐阅读>>

○雨҈雨҈雨҈来了!新一轮冷空气发货→
○就近期流感问题,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回应→
○最高补助5000万元!成都出台最新措施



策划/文案丨郑然 余小红

综合川观新闻、成都日报等

成都发布编辑 | 余小红

点点在看,点点赞

成都发布
最权威的成都声音,最生动的成都故事,最贴近的成都服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