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诗 • 给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注释
2、给彭德怀同志: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宁夏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就跟了上来,毛泽东和彭德怀拟写了一份电报,主张给马家骑兵一个打击,以防把敌人带进根据地,电文有“山高路险沟深”句,但改“路险”改为“路远”,“沟深”改为“坑深”。据《彭德怀自述》一书第206—207页说,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把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
3、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1928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并率部到井冈山。后历任三军团总指挥,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中共西北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司令员、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功绩卓著,性情刚直,廉洁奉公,受人爱戴。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逝。
4、坑深:指陕北高原地区众多的深沟。
5、横刀立马:骑在马上,横举大刀。
译文
陕北高原山险路长沟深,
中央红军骑马奔驰杀敌。
有谁敢手持武器,纵马驰骋,
只有我彭德怀大将军。
写作背景
这是毛泽东1935年10月在陕北吴起镇地区,获悉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红军击溃马家军骑兵的捷报后所作。当中央红军冲破蒋军的重重围追堵截长征到陕南后,蒋介石急令宁夏驻甘肃的军阀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对红军进行最后追堵,因此红军在甘南即与马家骑兵屡次交战。1935年10月7日,红军翻过了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后,在山的东面一带露营,马家骑兵仍围追甚紧,因此红军于10月8日拂晓即连续昼夜兼程北上,终于在10月19日到达陕北苏区边境吴起镇。吴起镇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地,是陕北苏区边防的门户之一,为阻止仍气势汹汹的五个马家骑兵团窜入陕北苏区,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对敌情当即研究如何打马家骑兵的事。他们经过商议,为了防止马家骑兵窜入陕北根据地袭扰,决定给马家骑兵一个致命打击,并拟定了一份关于打击马家骑兵的电文,电文中提到陕甘地形时用了“山高路远沟深”的句子。
10月21日清晨,当马鸿宾的骑兵团进入二道川后,突然遭到了中央红军的沉重打击,一举歼灭马家一个先遣骑兵团。马家其余4个团骑兵不甘心失败,奉令反扑,结果也很快被击溃。毛泽东获悉此捷报后,非常高兴,当即挥毫成诗,首句即借用电文中的成句,仅把“沟”改做“坑”了,写完后并将诗赠与彭德怀(当时任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看了诗后,提笔将诗末句的“唯我彭大将军”改成“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陕北吴起镇地区获悉彭德怀指挥红军打垮了马家的骑兵后,怀着欣喜、赞佩的心情写下的。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最早发表在1947年8月1日《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
这是一首六言古体诗。诗题多么亲切啊!全诗蕴藏着深厚之情,是情不自禁地发自肺腑深处的激越赞歌。置于当年红军同生死,共患难的境地中回味,难免会滴下热泪!
彭德怀是毛泽东最真诚、最可靠、最倚重的战将之一。自上井冈山后,他即同毛泽东等并肩南征北战,可歌可赞的战功难以胜数,但毛泽东此前却从未直接赋诗赞颂过;而今获悉打垮马家骑兵的捷报后,则迅疾激起诗兴、诗情,这不仅说明这一胜仗的特殊意义和价值,而且表明毛泽东对彭德怀的赞佩之情已久,因此情不自禁、油然涌发,刻画了彭德怀将军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气吞山河的气概。
从诗歌艺术的概括性、典型性的视角来说,此诗是对彭德怀参加革命以来的半生戎马生涯和辉煌战绩的高度艺术概括。彭德怀是从苦难的旧社会底层走上革命征途和成为卓越战将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对毛泽东都抱敬重态度,对人民事业忠贞不渝;毛泽东对他的显赫战功也都始终肯定,内心深处对他都始终怀有老同乡、老战友、老同志之情。可以说,这是一首油然发自肺腑的爱将之歌,具有永恒见证的文献价值。
诗中字里行间跳动着凯歌的欢快音符,更跳动着革命者那颗“爱将”之心。全诗充分表明了对将才的赞扬和称颂,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一位胸怀大略、指挥若定的彭大将军的高大形象。它会使我们不胜感慨地联想起多少历历往事。诗句短小精炼,明白晓畅,读来如数鼓点,而寓意深长。主题是赞扬称颂彭大将军。可读罢全诗,很自然地,仿佛看到了一位胸中自有百万雄兵、危难时刻表现出轻松豁达、潇洒自如、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伟大统帅形象。
△毛泽东与彭德怀
参考书目
1《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主编:吴正裕,李捷,陈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
2《毛泽东诗词鉴赏》主编:公木。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3《千古绝唱—毛泽东诗词鉴赏》主编:杨江华,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4
4《毛泽东诗词赏析》主编:张荣东,逯雪梅。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