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公众号发布内容来自卖家朋友们的创作,知无不言无法确保卖家朋友们所发布的经验方法和观点的有效性、最新性、正确性、完整性,仅供卖家朋友们互动交流讨论学习,请大家自行甄别。
我的C位
针对不同种类的商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卖家的推广手段有大不同。而对于销售非标品的卖家来说,这些小困惑可能并不陌生:
如何将“海量”关键词进行分类投放?
点击率还不错,但转化率跟不上,如何将转化率提上去?
消费者需求多元且分散,产品应该锚定哪些需求发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清楚把握两个大方向:非标品的流量特点和消费者购买非标品的购买逻辑。消费者截然不同的购买行为,决定了我们在考虑流量结构时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思路,也就是搭建不同的商品推广广告结构。
本期就让我们跟着大卖刘松老师的步伐,逐步剖析非标品的广告打法吧!
了解产品特性——认识非标品的8大流量特点
刘松:可能很多卖家会问,怎么判断我的产品是标品还是非标品呢?我们要站在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判断。标品是需求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产品,非标品是需求标准化程度比较低的产品。
一、相比于标品,非标品还具有8大流量特点
特点 1:搜索结果页每页产品数倾向于更多
对于非标品来讲,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希望能探索更多的产品来做比较和选择,所以每页上展示的产品数量更多。研究发现:对于标品,亚马逊前台每页通常展示16个产品,而非标品基本每页展示48个产品。
特点 2:关键词转化集中度普遍偏低
通过分析ABA热门搜索词Top 3产品的转化集中度,我们发现通常标品 > 20%,而非标品< 5%,数值相对较小一点,表明非标品的头部垄断更小。
特点 3:核心关键词的搜索量占比低
以非标品women sweater(女士毛衣)为例, 产品的核心词是“women sweater”。以核心词为词根,通过ABA拓展包含这个词根的关键词。根据拓展的所有关键词的搜索总量,可以计算出产品的核心关键词的搜索量占比:
根据研究,非标品women sweater的核心关键词的搜索量占比大约在7%,而另一个标品,power bank(充电宝)的核心关键词的搜索量占比大约为15%.。
特点 4:搜索需求更加多元化
我们可以通过核心关键词拓展出来的关键词数量来判断。以下表为例,标品和非标品拓展的关键词数量相差了1倍。
特点 5:搜索需求更多且更为主观
标品
搜索需求多集中在偏功能的特性上,比如充电宝的容量(越大越好)、充电速度(越快越好),并且消费者在对于判断产品好坏时,在这些功能上存在相对共识。
非标品
消费者搜索针对风格/款式/颜色等主观性的需求比较多,并且这些需求没有统一标准,消费者各有所好。
特点 6:点击、购买行为一致性比较低
以下表的数据为例,标品与非标品的点击和转化集中度数据差异较大,也体现了消费者购买行为上的不同。
特点 7:同样有细分的标准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非标品并不是所有需求都是“非标”的,也会存在一些“标准化”的需求。对于这部分标准化的需求,需要采取的广告打法也有所不同。比如,针对非标品中“标品化”需求,我们的主战场应该是搜索结果页,也就是关键词投放。反之,如果这个需求是非常“非标化”的,我们的主战场需要放在商品详情页。
特点 8:品牌搜索占比相对较低
标品和非标品的搜索词中,【品牌提及率】也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标品中的品牌提及率会偏高,非标品偏低。因为标品通常来讲更容易出爆款,一旦成为爆款或产品具有一定的头部垄断 ,品牌就更容易形成消费者心智,被消费者所记住。
二、消费者为什么买单?——挖掘产品核心价值,做好投放基础。
刘松:基于非标品消费者需求和搜索的多样性,我们在产品上架时需要验证两个核心问题:
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你的产品买单?
消费者是为了哪个具体的产品价值而买单?
可以让我们在众多分散的消费者需求中,“瞄准”产品有优势的消费者需求点去发力。
如何验证?
需要以产品价值点为中心的广告投放,即卖家在进行广告投放时,以产品的价值点(卖点)作为核心分类标准去搭建广告结构,每一个分类都是一个需要去验证的产品的价值点。
举个例子,卖家A销售女士毛衣,他想去验证是否能在“plus size”这个需求点上打动消费者,所以他将所有带有 “plus size” 的关键词放入同一个广告活动,然后通过对广告数据(点击率,转化率等)分析来得出结论。
PMF(Product Market Fit)是一切营销的基础
(图片来源于Amazon)
这样操作可以控制变量,确保每一个维度上变量都是独立的,通过比较集中的数据,来判断消费者是否愿意为这个价值点买单。如果数据反馈是好的,说明这个卖点受到消费者认可的。如果数据差,代表在这个卖点上,产品并没有打动客户,也许是Listing不够优秀,或者产品本身竞争力不够。
三、非标品广告怎么打?——非标品的“攻守”广告思路
刘松:根据非标品流量特点,它的转化份额会远低于点击份额。这说明非标品流量会存在较大程度的流失,所以商品详情页才是主战场。“进攻”与“防守”的广告打法也大不相同:
进攻者:从搜索结果页转移到商品详情页
搜索结果页面的CPC通常比较高,即使拿到也会有大量的流失;另一方面,非标品流量在商品详情页上的流失率也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将竞争对手的搜索结果页视为流量渠道,让对手去抢夺搜索结果页面的流量,自己退到商品详情页去获取对手抢过来的流量,也就是在商品详情页发起进攻。流量流失越严重,广告在商品详情页上的配比就应该更高。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投放技巧:
防守者:以产品矩阵维度考虑流量成本
如果搜索结果页的点击必然要面临大量流失,我们就不能从单个产品的点击去考虑流量成本,而是要以产品矩阵的维度去通盘考虑流量的获取、转化与价值最大化。也就是通过商品投放投自己,做流量防御,让自己产品的流量流到自己同品牌的其他产品上。具体可参考下面三个投放技巧:
加大流量入口,同时保证基本的转化:对多个相似产品在不同的卖点层面进行价值评估,以卖点为维度对多个产品进行分组,在每组中挑选关键词点击率和转化率都相对比较好的产品作为【主力款】。将这些产品尽可能投放在搜索结果页,目的是加大流量入口,同时保证基本的转化。
延长搜索流量的价值链,加强流量防守:将同组的其他产品通过商品投放定向【主力款】,且尽量出现在【主力款】的商品详情页(采用低竞价,高比例商品详情页加价),目的是延长搜索流量的价值链,加强流量防守。
提高广告在商品详情页上的配比:将同组的其他产品也进行相同关键词的投放,但要投放到商品详情页,这个点与进攻者的打法类似。
(图片来源于Amazon)
商务合作邮箱:i@tangw.com
往期文章
▼ 上下滑动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