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既是“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两个结合”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反映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很重要一点,就是必须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根本遵循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成果,又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弘扬复兴的成果,蕴含着鲜明的文化特性。其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生态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姿态,体现出强烈的文化主体性;其在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论断,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性发展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让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成为现代的,彰显出鲜明的文化连续性,又潜含着突出的文化创新性。只有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特性,才能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全面构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的生态文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
主体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如果丧失主体性,文化生产就会失去它的活力、意义和价值。任何文化想要长存和发展,就必须大力巩固和强化它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的提出及其实践就是我们党发展、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举措。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相辅相成,拥有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激发、增强文化主体性;拥有文化主体性,才能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落到实处,使文化自信获得根本依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和不断发展,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结果。
历史自信源于中华文明的生态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综观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很早就饱含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智慧,蕴含“生”的哲学;儒释道思想是其内核。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系统和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体系,饱含着浓烈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成就了中华生态文化的特质,显示出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自然观。一是如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强调自然和人为的调和。《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离娄上》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都是认为人只要把握了作为天地之本的“诚”,发扬“诚”的德性,尽物之性、尽人之性,就可以助天地万物的变化和生长,使万物生生不息,人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二是如道家,强调“道法自然”“通常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他们视自然法则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法则,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有顺其自然、效天法地,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才可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三是如佛家,强调“众生平等”“大慈大悲”,主张尊重生命,反对滥杀滥伐和破坏生态平衡。《妙法莲花经》说:“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既要救其死,又要护其生。这种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而久远的影响,浸透成为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保护自然的民族基因,并使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整体上维护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动态的相对平衡。
文化自信源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历史自信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仅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发展道路,也为我们提供了最根本的自信。“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正是基于此,文化自信还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成就。中国所倡导和实践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向于人类文明进步,事关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制度机制、价值目标系列变革的人类新文明形态。在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破解工业文明数百年来关于“发展与保护”的“二元悖论”,走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之路,对中国而言,是“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于世界而言,“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此而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独特、专门和全新的视野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既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又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民族、对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蕴含着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因此能够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思想遵循和实践引领。
二、“两个结合”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连续性与创新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以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该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更广阔的历史纵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深厚滋养,所以能够相互结合,相互成就。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实现中国特色,走中国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强调“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与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等理念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两个结合”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鲜明的文化连续性与创新性。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吸收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精华,秉持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立场,彰显出鲜明的文化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500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从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出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整体上来认识、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视人与自然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一极其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特征的经典论述,有力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出对中华文化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化向来就具有刚健日新的创新精神,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表现出商朝人对于创新的极致追求。《易经》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健止,大正也。”表明古人对于旧习恶行的去除与道德修养的更新提升也是无止境的。《诗经·文王》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彰显出周人强烈的革故鼎新精神。这种创新意识在中国古代的诗文创作、绘画等领域都广泛存在,创新可以说是烙印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是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持续向前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生态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形成天然的、内在的高度契合性。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植根于历史的中国,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坚持了老祖宗许多原话、老话,又讲了许多新话,是“两个结合”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为生动和深刻的反映和体现;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主动考察、探索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规律,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下总结人类文明的发展、变迁过程,深刻揭示出生态环境与文明兴衰更替的密切关联,从而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变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意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则深刻揭示了这一规律。历史上,作为西亚最早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居民为了耕地而毁灭了森林,渐为沙尘所掩埋,而成为不毛之地,教训令人十分痛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主持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身体力行推动母亲河长江、黄河发展和保护,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历史使命感。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一根不断的红线,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现实连接起来,以其气势恢宏、纵横捭阖的大手笔,为整体上赓续中华文脉,彻底复兴美丽中国现代化版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因其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的继承而显示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发展性、转化性和延续性。
三、在更好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文化特性中全面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上的中国原创和中国表达,是中国人民自己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创造性表达。溯本追源,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个别学者有过关于“生态文明”的零星片语式的表述,但根本标志在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提出和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一方面,从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已经赋予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从文明形态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一起,反映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整体性。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从情感上、心理上、理论上、实践上高度认同、高度一致的构建天地人一体的方法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归根结底,契合了中华文明深厚的生态根基和生态基因,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体现了“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一致。
与此同时,也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全面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尚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来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风险和考验。依托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引领生态文明国际对话、引领国际话语权的优势。但是就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本身而言,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还很小,做得还不够。此外,还要认识到,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内,工业文明仍处于鼎盛和繁荣时期,我们始终要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技术、生态产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强势地位和话语引领。如何实现话语引领,文化既是重要的软实力,也是硬实力。20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因比就曾说:“将来这个世界会统一……我相信是文化,是文化的统一。”因此,进一步明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特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模式传播,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回避的历史性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在这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提到“生态”这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概念范畴。他指出,包括我国生态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又强调,“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现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一切表明,从文化范畴思考如何在更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如何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建设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世界学术界,是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工作者在内的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
总之,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就必须意识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传承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命脉,必须牢牢扎在优秀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走传统与现代性统一之路。中华民族5000多年生生不息,既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根植5000年文明的土壤,又为今天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提供了最宝贵、不可复制的思想财富。我们只有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特征,统筹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相结合,从而在根本上形成中国自己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也必将为人类进步事业、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生态文明智慧和力量。
来源丨学习强国
编辑丨孙婉琦
审核丨刘夕营
终审丨代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