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与实践伟力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和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浪潮,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时代之问、文化之问,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丰富内涵、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增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以新作为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新气象的重要前提。【全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欧阳雪梅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
今日之中国,一处处文化古迹、一条条文化街区、一件件文物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这一主题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之中。踏访古城、触摸历史、寻访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始终如一,展现出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全文】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范玉刚
赓续中华文脉 高扬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度重视。作为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深化发展,充分体现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质和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守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的工作不断开启新的篇章。一年来,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探索实践在各地深入展开,成果丰硕,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得以进一步巩固,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全文】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 蔡尚伟
高质量文化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高质量文化供给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不仅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还有利于全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团结进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文化产品与服务“有没有”“大不大”“够不够”“足不足”的问题,而是“好不好”“优不优”“美不美”“精不精”的问题。提升民众对文化的认同感、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关键在于做好三“动”,即政府要引导“推动”、企业要“能动”作为、个人要“主动”融入。【全文】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新闻研究所所长、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广东白云学院传媒学院特聘教授 谭云明
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文化对外交往的新进展
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全文】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陈方刘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更好担当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全文】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二级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天池英才”特聘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特聘教授 徐平
“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文明的必由之路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从理论向度看,“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文明在主体上相一致、在要素上相耦合、在目的上相统一,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从历史向度看,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为建设中华文明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重要基础和思想保证。新时代新征程,应准确把握“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理论武装、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建设。【全文】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余永跃
来源丨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编辑丨孙婉琦
审核丨刘夕营
终审丨代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