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03
04
左寸是心与小肠的位置,管上半身的阳气所在,也是脾胃火之来源。脾之火来源于小肠,胃之火来源于心。进行一个药物区分,黄芩与黄连都能清心火。区别就在于黄芩清小肠与脾火,黄芩的运动方向是可以向上的,黄芩能清上焦之火;黄连清心火与胃火,黄连的运动方向是向下的,黄连清中焦之火。脉位很讲究阴阳,心阴血与小肠阳火。心血宜养,小肠火宜旺!
这里用药的方子也比较简单。补心阴代表方剂,是天王补心丹。泻心火养心阴的方剂,是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补小肠火代表方剂是桂枝汤,泻心火同时泻小肠火的是泻心汤。泻心汤有五个,随症选用。清小肠火还有一个方剂叫导赤散,膀胱火往往来源于小肠,它们是同名经。所于小肠火旺的时候尿就会黄,小肠火不足就用桂枝汤,桂枝是补小肠火的药物,小肠功能好,我们才能有未来!阴阳两补方剂是炙甘草汤。
这个脉位管头部,头部的病症往往都能在这个脉位体现,心火最终要归入肾中!小肠火最终要归入膀胱中,它们本来是同名经最特殊的一对,但却不能直接相连,因为水火相克的原因使它们错开。它们的相交必须在血分经过一个五行的大循环才能实现水火既济,也叫坎离相交,又叫心肾相交。在实现相交的用药当中,有一个方子是很常用的叫做小定志丸,其中的茯神与远志就是实现相交的重要药物。
如里心经不通用丹参,小肠不通用木通。未时是小肠经的时辰,未来的本意就在这里,脾运化的动力就来自这里,这里才是真正的“五”位,中宫建中建的就是这里,大小建中都是建这里。蜀椒也是补小肠火,这个可以去从辅行诀找答案。小肠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器官,这听起来很愕然吧?真理都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伤寒第一方是什么?桂枝汤。桂枝汤能列为第一方那肯定是不得了的,为什么不把真武汤列为第一方?只有中才是重要的!有了小肠旺火,我们才有未来,你才有希望!桂枝汤,五味药,却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心肾小肠膀胱不能直接相交,必须在外圈转内圈相交!心肾相交有一个特殊的点在午时,这个时候如果能睡着那是再好不过。夜晚失眠,主要是小肠火不能与膀胱水相交,所以治疗失眠利尿是很重要的!
内圈就是这个,这个图就是血的运行图。由脾胃作为核心,整个血管系统就是坤土,也是八卦的中央戊己。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起点在水,水是万物之源!追求自由:图中水分阴阳,难倒从膀胱为起点吗?对的,从膀胱起,精准来说起于膀胱经睛明穴。当你醒来目内眦一跳,就开始了!
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尺寸:太阳俱浮,阳明俱长,少阳俱弦, 太阴俱沉, 少阴俱沉,厥阴俱微缓。
1)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
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
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
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
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
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 杏仁 连翘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赤小豆 梓白皮。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宜麻黄汤。
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
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左寸不足用桂枝汤加红参、五加皮、红景天、银杏叶。
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喜唾者宜理中丸。喜唾:《伤寒杂病论》第395条云:“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
1、嘴里涎多,就是口水多。应该是中焦虚寒,也就是脾胃虚寒。无论成人和小孩子都可以用理中丸,如果较重可以用砂仁3、益智仁5熬水冲服理中丸。如果是成人,腹部怕风怕冷,饮食如果寒凉容易腹泻,那么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
2、如果嘴里口水多,同时说话时总喷唾沫,说明肾气虚。往往是久站或者是讲话过多,劳伤肾气,导致肾气不固。可以用五味子15克生牡蛎9白芍6益智仁5。熬水冲服金匮肾气丸两丸。
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寸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太阳太阴合病。宜服泽漆汤、十枣汤。
寸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薯蓣丸。
寸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欲呕吐,太阴少阴合病。宜服黄连汤,或附子汤、理中汤加黄连。
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
寸脉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有寒,宜服吴茱萸汤。
寸脉细,发热及吐,太阳少阳合病。
自下利者,宜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吐不止,宜大半夏汤、橘皮竹茹汤。
寸脉洪大,胸胁满,太阳阳明病。宜白虎汤、小陷胸汤。石膏脉。寸脉太过出寸口(上竟上),脉浮滑,太阳阳明病。左寸主心血管病,心肺瘀阻,脑络不通,头痛剧,心悸动,宜葛根汤加黄芩黄连。
右寸主鼻咽与肺,咽喉不利,头额胀痛,胸中憋闷气促,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小陷胸汤。
寸脉旺可见于几种情况:
一是心火盛寸脉数盛,按之有力,此为心经实火,法当清心泻火,如泻心汤、栀子豉汤。
二是肾水亏,阴虚不能制阳,阳浮于上,寸脉浮数大,然按之虚,尺脉沉细数。法当滋阴潜阳,方如三甲复脉。
三是肾阳虚,格阳于上,寸浮大而虚,尺脉沉细无力。法当引火归原,如白通加猪胆汁汤或张锡纯之来复汤。
四是郁火上冲,寸脉旺,关尺沉而躁数,法当清透郁火,方如新加升降散。
五是肾水亏而心火旺,寸滑数盛且按之有力,尺沉细数。法当泻南补北,方如黄连阿胶汤。
2)关脉: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心下痞,太阳病。
关浮不及为虚满,宜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关浮太过为实满,大黄黄连泻心汤。发热汗出而痞满者,宜桂枝人参汤、厚朴七物汤。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胀痛。
紧为弦之甚,主寒闭不痛或内有久寒,厥阴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脉紧者为实,大实痛者,太阴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隐隐痛。
太阴病。宜附子理中汤或附子汤。
双关脉微欲绝,饮食无碍,此损在肝,伤在脾,为纯阴结,太阴脾气将绝之兆,当防肝癌,当大剂温阳,四逆汤加人参。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灼热而痛,心中懊,食后易饥,消渴,阳明病。宜栀子大黄汤。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太阴病。宜桂枝汤加人参。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阳明病。宜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关脉弦,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此邪在胆,逆在胃。少阳病。双关脉细弦,宜小柴胡汤。
左关独弦,必失眠,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双关弦,宜四逆散。
双脉脉细弦不对等,宜柴胡桂枝干姜汤。
左寸、右关弦,余脉稍弱,宜丹栀逍遥散。
关脉弱,胃气虚,食欲差,太阴病。宜小建中汤、人参汤、薯蓣丸。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太阴病,宜炙甘草汤、小建中汤。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升者,以膈腧伤故也。厥阴病。宜黄土汤。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太阳病中寒,宜五苓散。下利而心下坚满者,甘遂半夏丸。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太阴病。宜橘枳姜汤,泽漆汤。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脘腹隐隐不适。太阴病,宜附子粳米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关脉迟,胃中寒,喜吐唾沫。太阴病。宜附子汤、《外台》茯苓饮。大便不通者,附子泻心汤。
关脉实,胃中痛。阳明病。宜栀子厚朴汤,大承气汤。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厚朴大黄汤。
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太阴病。黄芪建中汤。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阳明病。烦渴者,宜白虎汤。口苦者,宜大柴胡汤。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心下痞,太阳病。关浮不及为虚满,宜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关浮太过为实满,大黄黄连泻心汤。发热汗出而痞满者,宜桂枝人参汤、厚朴七物汤。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胀痛。紧为弦之甚,主寒闭不痛或内有久寒,厥阴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脉紧者为实,大实痛者,太阴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隐隐痛。太阴病。宜附子理中汤或附子汤。双关脉微欲绝,饮食无碍,此损在肝,伤在脾,为纯阴结,太阴脾气将绝之兆,当防肝癌,当大剂温阳,四逆汤加人参。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灼热而痛,心中懊,食后易饥,消渴,阳明病。宜栀子大黄汤。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太阴病。宜桂枝汤加人参。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阳明病。宜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关脉弦,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此邪在胆,逆在胃。少阳病。双关脉细弦,宜小柴胡汤。左关独弦,必失眠,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双关弦,宜四逆散。双脉脉细弦不对等,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左寸、右关弦,余脉稍弱,宜丹栀逍遥散。
关脉弱,胃气虚,食欲差,太阴病。宜小建中汤、人参汤、薯蓣丸。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太阴病,宜炙甘草汤、小建中汤。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升者,以膈腧伤故也。厥阴病。宜黄土汤。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太阳病中寒,宜五苓散。下利而心下坚满者,甘遂半夏丸。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太阴病。宜橘枳姜汤,泽漆汤。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脘腹隐隐不适。太阴病,宜附子粳米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关脉迟,胃中寒,喜吐唾沫。太阴病。宜附子汤、《外台》茯苓饮。大便不通者,附子泻心汤。
关脉实,胃中痛。阳明病。宜栀子厚朴汤,大承气汤。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厚朴大黄汤。
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太阴病。黄芪建中汤。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阳明病。烦渴者,宜白虎汤。口苦者,宜大柴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