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国王朝兴衰更替的地理密码

文化   2024-11-14 20:31   浙江  
第3版增订本附言


拙著《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自2022年再版发行以来,受到学界与广大读者的好评与欢迎,笔者在这里表示由衷的感谢。但同时也收到了一些不满的意见,综述如下:首先,受当时各种出版条件的制约,再版时拙著只保留了22张插图,比起初版的54张减少了许多;其次,书中的论述仍有若干细节上的错误,被热心读者发现并提出了批评;再次,先秦至南宋末年的战争里,有许多影响重大的地点和区域,笔者受限于时间和精力,仅对每个朝代或历史阶段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两个例证进行研究,因而不够全面,有些读者提出了扩大内容的期盼,希望能够增加此项课题的研究对象。


上述批评和意见都是非常合理的,对此我诚恳接受,对拙著做了必要的补充与修订,并获得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全力支持。第3版增订本,将插图增加到73张,尽量满足读者的需求。我近年的研究工作集中于三国军事地理与攻守战略方面,但仍抽时间完成了《秦、西汉王朝“以关中制山东”的对内防御战略》和《北朝后期战争中的晋阳》两篇论文(前者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全文转载),现将其收入新版的著作。另外,第3版增订本又对整部著作的论述及引文、出处做了系统的校对修订,纠正了不少错误,努力改善学术质量,把它以更好的面貌呈献给读者,以此来促进我国军事历史研究领域的发展,期望这门学科日益繁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精品成果,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与热爱。

宋杰

2024年7月27日

【媒体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枢纽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不少成果。而近年最突出的,就是宋杰先生集二十年之力所撰成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该书洋洋六十万言,除“导言”“附录”“后记”外,共分为十七章,不仅详细论述了从夏商到南宋末年的军事地理枢纽,而且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诚可谓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研究的一部精品之作。

——《中国史研究动态》


前言

我是如何从事古代战争地理枢纽研究的

宋杰


古今士子对于议论兵戎之事多有浓厚的兴趣,正如李贺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早年在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时,听过宁可先生讲授的《中国历史的地理环境》一课,老师纵论古今形势之演进,屡出妙语灼见,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毕业任教以后,有幸分配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接受宁可先生的专业指导,后又在其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耳提面命,获益良多。先生曾推荐阅读英国学者麦金德的名著《历史的地理枢纽》,并指出可以结合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对立和南北对峙局面来研究军事枢纽问题。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我将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拟为《先秦战略地理研究》,遂奠定了探讨此项课题的决心。由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内容过于浩繁,夏商以来至明清垂垂四千余年,所涉及的军事重镇不可胜数,以个人渺渺之身做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如庄子所言:“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另外,现代学者亦对于历代兵家要地多有论述,如何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取得创新和突破,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有鉴于此,我在动手写作之前曾对这项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切入角度做了一番详细的思索,特向读者说明。


首先,当今学人集中研讨古代军事枢纽地点的代表性著作颇多,计有张晓生著《兵家必争之地》、曹云忠等编著《中华名关》、陆宝千著《中国史地综论》,以及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等。尤其以胡氏之书较为详备,它在体例上仿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采取“平铺直叙”的表述方式,分别介绍各省的地理形势,包括战略地位、山川险要和境内的军事重镇,可以使读者全面地了解我国历史上各个区域兵家要地的分布情况及所经历的战事。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此类书籍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皆为通论性著作,内容多为对前人成果的综合与复述,问题的个别论证缺乏深度。其二,它们是以各个要地的相邻“空间”为出发点和基本线索陈述、研讨的,对于“时间”,即各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对枢纽地区的战略价值造成了何种影响则重视得不够。而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过程里,随着生产、科学及军事技术的发展,还有经济、政治重心地区的转移,各个枢纽地区的作用、影响也会发生起伏。不同的朝代往往具备各自独有的兵家要地,所谓“天下之枢”并非永久不变的。所以笔者认为,若要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新的进展,可以考虑从“时间”概念出发来探索军事枢纽的分布和变化,即以我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王朝兵家要地发生转移的情况,再剖析其社会背景和转移的原因。这就是本书的写作宗旨。因此,在课题研究和表述的逻辑顺序上与以前的相关著作有所区别。

其次,在地理空间上,我大致以历史上华夏族、汉族的居住区域边界为界线,将夏朝至清代数千年的战事分为边境战争和内地战争。前者在秦汉以后表现为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在边境线附近爆发的战争,后者是在东部季风区内部、距离边境较远的腹地—如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汉水流域等地发生的战争。笔者认为,内地战争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边境战争,所以内地的枢纽地区在战争史上发挥的作用总的来说也比边关要塞更为重要。其详说及论据请读者阅览本书的“导言”部分。基于上述判断和个人的有限能力,我把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中原内地的枢纽地区上,而不得不舍弃边境战争中的许多重镇(如朔方、雁门关、山海关等)。在这里还要再次感谢导师宁可先生。他指出,可以把内地数量繁众的枢纽地区按照战略价值的高低分成若干等级,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先集中研究那些级别最高,即对当时战争影响最为重要的地点,其他的暂且搁置。这就是我在本书中只对每个朝代选择一两处枢纽地区加以探析的缘故。


再次,关于这一课题研究对象在“时间”方面的上限和下限问题,由于已经确定的思路是探讨中国东西对立和南北对峙期间军事枢纽的转移,故笔者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华夏、东夷民族集团的角逐与融合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流,甘、韦、阑、管所在的今河南郑州地段,位于两大历史民族区的接壤处和交通冲要,曾经频频引起军队统帅的关注。而其终止的时间则定在南宋末年,由于政治向心性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国家的巩固,元朝建立之后,中国大陆未再出现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那样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另外,元末以来火药、火器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应用,采取火药爆破和火炮轰城的攻垒战术相当有效,使城堡的防御作用大大降低。因此,蒙古和南宋的襄樊之战以后,内地战争中也再没有发生较弱的一方可以凭借几座城垒和险要地势来长期抗拒强敌,并且最终获得成功,从而使己方的统治得以延续的战例。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阅史念海所著《论我国历史上东西对立的局面与南北对立的局面》一文,他即主张中国大陆政治上的长期分裂局面是在南宋末年最终结束的。


由于我在单位从事的科研任务以秦汉史为主,教学工作亦相当繁重,始终很难对军事史研究倾注全力,所以自1989年发表《秦汉时代的敖仓》一文到今天初步结题,竟然耗时整整二十年。在此期间,我探讨了三代的甘、管,春秋之郑,战国之韩魏、函谷关和豫西通道,秦汉的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东晋南朝的寿春,两魏周齐的河东,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隋末唐初的洛阳,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重地在战争中的作用,其中不成熟的意见恭请各位师友批评指正。遗憾的是,限于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业务能力,还有许多价值颇高的内地军事枢纽,如上党、晋阳、徐州、邺城、开封等未能付诸研究,只有期盼后人来从事这项工作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这一命题所包含的素材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希望我这部浅陋的著作能够成为引玉之砖,使更多的学人对此产生兴趣并进入相关领域展开探讨,借以促进古代军事史研究的繁荣。


另外,本书的图页绘制得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马保春先生的协助,部分图页参考了《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第一册至三册中的附图,以及史念海《河山集》三集中的《济水鸿沟略图》,在此谨致谢意。



【作者简介】

宋杰,1952年1月生,北京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留校任教。后师从宁可教授研习秦汉史及古代军事地理,获得博士学位。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九章算术〉与汉代社会经济》《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中国货币发展史》《汉代监狱制度研究》《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汉代宫廷居住研究》等,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目录】


前 言 1

导 言

一、兵学中的“衢地”—枢纽地区

二、我国古代战争的地域分类和锁钥地点

三、对内地战略枢纽形成原因的分析

四、战略枢纽与首都和基本经济区的关系

五、我国古代枢纽区域地位价值的演变

第一章 郑州在三代战争中的枢纽地位

一、“甘”地与夏初军事冲突的地理背景

二、“韦”地对商汤灭夏作战方略的影响

三、“阑(管)邑”与武王伐纣的战略部署

四、周初洛邑的兴建与枢纽地区的西移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经济区划、政治格局与国家战略

一、东亚大陆在三代时期的地理形势

二、从地理角度来看三代建立、巩固国家的战略活动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一、诸侯争郑的历史演变

二、诸侯争郑的原因

三、郑国对盟主承担的义务

四、列强为争夺、控制郑国而采取的策略与手段

五、春秋后期争郑战事的沉寂

第四章 春秋地理形势与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一、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

二、春秋战争之地域分析

三、从地理角度所见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四、余 论

第五章 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

一、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疆域及其主要特征

二、从战国前期魏之用兵方向和次序分析其地缘战略

三、从地理角度分析魏国的战略失误

第六章 战国中叶秦、齐、楚诸强对“天下之枢”韩、魏的争夺

一、韩、魏两国的枢纽地位和战略价值

二、列强争夺韩、魏的政治、外交斗争

三、从地理角度分析齐、秦、楚的进攻战略

第七章 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

一、战国中叶的地理形势与函谷关、豫西通道的重要军事价值

二、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以前,秦在豫西通道沿线的作战方略

三、战国后期秦军主攻目标的改变与进兵路线的转移

第八章 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

一、敖仓出现的历史背景

二、敖仓对关中、山东势力军事影响的异同

三、东汉敖仓军事意义的削弱

四、敖仓在魏晋南北朝废置的原因

第九章 秦、西汉王朝“以关中制山东”的对内防御战略

一、秦与西汉的基本经济区—关中

二、秦与西汉“以关中制山东”战略的具体内容

三、“以关中制山东”战略的成败与终结

第十章 合肥与曹魏的御吴战争

一、孙吴在合肥—寿春方向的历次进攻战役

二、合肥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三、曹魏防守合肥的兵力部署与战略的演变

第十一章 孙吴的抗魏重镇——濡须和东关

一、吴国所置濡须督将考述

二、孙吴在濡须驻军的人数

三、濡须守军的兵力部署

四、魏、吴在濡须地区的历次攻防作战

五、濡须地区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六、结 语

第十二章 孙吴武昌又称“东关”考

一、对太和二年孙吴“东关”地理位置的疑问

二、三国有三“东关”,贾逵所向之“东关”乃武昌

三、“东关(武昌)”名称来历的探讨

第十三章 蜀国在汉中的兵力部署与对魏战略之演变

一、汉中郡的地理特点及战略影响

二、蜀国对魏战略与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三、汉中对蜀、魏两国作战影响之区别

第十四章 东晋南朝战争中的寿春

一、寿春战略地位之分析

二、寿春的城防与周边要戍

三、南北双方在寿春地区的水战

四、余 论

第十五章 河东与两魏周齐的战争

一、“河东”地望及其历史演变

二、河东区域的地理特点

三、北魏分裂后的军事形势

四、西魏弘农、沙苑之战的胜利与军事形势之变化

五、西魏巩固河东防务的措施

六、沙苑之战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的反攻

七、从地域角度分析西魏(北周)进攻战略的演变

第十六章 晋阳与北朝后期的东西战争

一、高欢以晋阳为军政中心的战略布局

二、东魏由晋阳南下的主攻路线与西魏之防御对策

三、西魏、北周主攻河洛却忽视晋阳援军的挫败

四、北周东征转向晋阳与最终胜利

五、结语

第十七章 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

一、河桥的由来

二、河阳三城的建立

三、河阳三城的修筑原因与战略影响

四、西魏(北周)攻取河阳的战略演变

五、隋朝的河阳

六、隋末唐初战争中的河阳

七、唐朝前期的河阳

八、安史之乱中的河阳三城

九、五代以后河阳战略地位的衰微

第十八章 隋末唐初战争中东都洛阳的防御部署

一、隋朝政府对洛阳的军事防御部署

二、隋王朝以东都为战略防御枢纽的原因

三、从地理角度分析隋朝东都防御部署的弱点及失败原因

第十九章 蒙古灭宋之役中的襄阳

一、襄阳的地理环境与军事价值

二、南宋在蒙古灭金之后的防御部署

三、窝阔台时期蒙古的南征与襄阳防务之废弛

四、蒙哥的征宋之役与襄阳防务之复振

五、蒙古南征战略的再次调整与进攻襄阳的谋划成功

附一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防御战术

二、三代作战不据城防守的原因

附二 战国秦汉的“陷陈”

一、“陷陈”的含义

二、“陷陈”的起源

三、汉代的“陷陈”部队及其战术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
欧洲文明史50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


《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

葛剑雄: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社会学看中国:传统与现实

诺奖得主揭晓背后,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

20世纪思想的启示与毁灭

历史与秩序
寂静的学术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