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记 村史村事丨红旗村里“遍地金”

政务   2024-11-06 19:11   贵州  

当第一片银杏叶落下,位于大方县雨冲乡红旗村的“千年古银杏”树群,又迎来“高光”时刻。树冠下的村庄被染上一层金色,诉说着浓烈的秋意。驱车从杭瑞高速雨冲站下站,雨冲河潺潺流淌,如一条青绿丝带缠绕村庄,迎接游人到访。

红旗村全景

秀野青峰、风光旖旎的红旗村,位于大方县东部,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21.44平方公里。雨冲乡政府坐落于红旗村,该村属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金沙县大田乡接壤,南与金门村连接,西与鹏银村为伴,北与金星村相邻。全村辖13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白等民族,共1052户3348人。

沿雨冲河上行约2.5公里,乡间小路散布着掉落的银杏叶,好似一个个路标,指引我们去往“千年古银杏”的方向。

“千年古银杏”位于红旗村白果组,为油杉河景区重要景点之一,享有“中华银杏活化石”之美誉,创造了中国古银杏树群之“四最”,即株数最多、规模最大、季相最明显、造型最壮观。林中胸径100厘米以上的银杏树达11株,树龄长达千年。树群共47株,其中一株高40余米,胸围近11米,其余植株围绕主树干层层向外延伸,仿若一座独木成林的“山峦”,鳞枝虬干、生机盎然。

“银杏是大自然造就的宝物,村民敬重它、爱惜它,自觉保护着心中的这份‘信仰’。”站在银杏林中,红旗村老支书肖生华和我们聊起“红旗”和“银杏”的故事——

据记载,“千年古银杏”于明成化年间为“御赐”之物,宝贵且年迈的它,见证了红旗村的兴衰更迭;

红旗村将银杏视作长寿和吉祥的“化身”,村民常到树下烧香敬拜,以求儿孙满堂、诸事顺遂、幸福安康;

村民自发组成“护林队”,每日定时巡逻,还将设在树下的祠堂迁往别处,唯恐伤及一枝一叶。

……

树群不远处,村民们围成一圈,摆上小摊,操办着今日的营生。游客纷至沓来,在银杏林下拍照打卡、祈愿祈福。肖生华感叹:“曾经的红旗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民靠山吃山,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与家禽养殖维持生计。近些年,‘千年古银杏’名声在外,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为红旗村打开了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肖支书,快带着客人来家里坐……”听到招呼声,肖生华领着我们来到距离银杏树群最近的李江家中,一进到院子便闻到了阵阵食物的香气。

8年前,李江曾流转在各地打工,家乡的房屋基本已闲置。听闻村里组织村民学习乡村旅游方面知识,为大家吃上“旅游饭”出谋划策,他毅然选择返乡,将老屋改造成青瓦白墙的农家乐,主营烙锅和火锅,得益于位置优、味道好,这里是来往游客的不二选择。

以前,李江“总想走出红旗村”;现在,他坚信“家门口就能干一番事业”。红旗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持续向好,村里的厕所整修了,停车场扩建了,路也修得更好了……望着空中纵横交错的银杏枝丫,李江说:“银杏是村子的‘根’,也是我们的‘致富树’,保护好、利用好,村子才会越来越兴旺。”

目前,全村约40%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除围绕在银杏林附近,还集中在雨冲河畔。

雨冲河发源于红旗村龙滩组,河面清波荡漾,相隔百米可见一座拱桥,横跨两岸;河畔垂柳依依,分布一幢幢整洁明亮、独具特色的黔西北民居,聚集580余户人家,小桥垂柳之间布满岁月掠过的痕迹。

1999年起,红旗村实施“红旗特色小城镇”计划——

房屋亮化提升改造工程落地,居民楼房风格统一,村民自营小吃、民宿等百余个商铺,升腾的烟火气盘旋在河流两岸;

铺设总长27公里的通村通组路,乡间泥泞路成了路面平整干净,路域环境优美的柏油路;

修复河床建设,新增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设施,“护林员”“护河员”上阵,齐力保护银杏树、雨冲河等自然景观。

……

历经10余载,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红旗村没有街,雨冲河没有桥,村民口袋没有钱”的往昔景象已不复存在。古朴清幽的村落环境与美丽富裕的文旅项目相结合,红旗村逐渐成为集参观、旅游、实景体验于一体的宝藏打卡点,犹如镶嵌在大山之中的一颗明珠,绘制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2017年11月,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2021年3月,入选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公布的2020年全国生态文化村名单;

2021年12月,入选贵州省拟命名景观优美森林村寨名单。

……

近年来,红旗村如火如荼地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旅游兴村”的愿景。但如何才能“稳富”“久富”?村庄用实际行动道出了答案——开辟以银杏为“招牌”的林业生态发展之路。

红旗村耕地面积5040亩,林地面积16000亩,农业基础深厚。对当地资源状况分布进行摸底分析后,村“两委”依托该村适宜银杏生长的自然优势,加大护林力度,并种植银杏育苗200余亩,“活化石”的生命得到保护和延续。同时,以7000余亩的林下仿野生天麻为核心,另种植丹参、党参、前胡等中药材3000余亩,逐步达成“农业稳村”的目标。

“银杏”,承载着“红旗”绵长的情思与寄托,四处延伸的枝叶将希望铺洒村庄;“红旗”,则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和谐共生”的智慧,填充山峦叠翠般如画的底色,守住了百姓心底的乡愁记忆,更守住了其赖以生存的“根”。“银杏”与“红旗”一次次双向奔赴,携手擘画青山如黛、绿水盈盈的乡村新画卷。

树树皆为色,山山唯落晖。傍晚时,光影透过银杏叶略显斑驳,红旗村的人们赏着山与河、树与叶,叹着乡愁和乡事。一棵树、一座林、一片天,或许就是红旗村的心之所向。



来   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编   辑:亢清华   杜培先

编   审:陈忠友

监   制:刘仁军  
总监制:刘仁军  

欢迎

投稿

①小编 邮箱:dfxrmt0857@163.com



大方发布
把镜头对准基层,把文章写满大地,做最有温度、最接地气的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