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肩接踵的人群向着一个方向涌动;满是乡音的吆喝自带吸引力;看似“杂乱”摆放的货品都“努力”彰显着自己的特色希望能“出圈”;空气里弥漫着有点分辨不清的味道——是美食?是瓜果?是烧烤?混在一起和那些声音、那些货品,组合成的就是人间烟火气。充满这种气息的就是已经被城市人“逛”成了时尚打卡地的乡村大集。
【拖家带口,长途驱车也得排长队站在风里喝一碗刚出锅的羊汤。从摊位上发现各种叫不上名字的特产,向憨厚的摊主提出“十万个叫什么”。拉着满后备厢的收获返程,觉得网购都没意思了。城市人就这样“沦陷”在“土味”大集。著名文史学者、作家侯福志也经常去大集上“寻宝”,他说:“集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值得重视和保护。”】
宁河芦台大集
350年,如今占了10条街
因为来的人太多要实行交通管制?那就是天津规模最大的农村大集——宁河芦台大集。整个大集横跨十来条街道,近千个摊位,每逢开集日吸引超过2万余人次参与。
今年的芦台大集主打“传统文化”,路灯杆上仿古样式的“幌子”高高挂起,乡土气息的浓浓年味儿扑面而来。位于大集的中心位置是大舞台,舞龙舞狮、杂技、变脸、互动巡演活动等轮番上演,不时还有表演人员与游客亲密互动,穿插在人群中的巡演活动更是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感。一边逛,一边玩儿,人们大包小包购物的同时,还会领到小礼品,每个人都不会空手而归。
炊烟升起,非遗展示区的一口直径2.25米的“宁河第一锅”又开始开火做饭了。正在做的是非遗美食肉焖米饭,宁河大米的香糯配上肉香一起焖,大老远都能闻到饭香味儿。“我闻着香味儿就走到这儿了,非遗美食果然名不虚传,太香了”。现场工作人员给逛大集的游客们送上一碗碗肉焖米饭,大家边吃边逛。
宁河人“90后”女孩张建芳,6年前在英国取得双硕士学位,回国卖起了宁河大米。现在,她利用网络平台让更多人能了解宁河的历史和优质特产。
芦台大集距今已有约350年历史,乾隆四十四年(1779)《宁河县志》中对芦台市集有明确记载:每到集日客商云集,四面八方赶集的人们涌入市场,集市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叫卖之声不绝于耳。经过多年发展,芦台大集已逐步从散货市集发展成集蔬菜水产、副食百货和汽车建材等为一体的集贸市场。芦台大集从2025年1月7日(腊月初八)至22日(腊月二十三),举办4场民俗文艺表演活动和5场主题线下活动。非农历三、八集日期间,在贸易开发区长发路及35亩商业地块区域,加开“逛宁河,赶大集”主题年货集。
侯福志:集市是地方文化的时空载体,凝缩了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集市,以古老朴素的形态,传承弘扬独特的本土文化,在发展中又把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出创造性。有买卖的繁荣、有表演的欢腾,人们在集市之内可感受生活温度、民俗底蕴和文化脉络,是需求与供给的双相奔赴。
静海中旺大集
肠子焖子是最大“显眼包”
有人专门从市里坐车来中旺赶集,就为尝口“信记焖子”。信记焖子是静海中旺的百年非遗老店,清朝末年,这款美食可是进京的贡品。用极细的绿豆淀粉制作,经过相当繁琐的制作工艺,用传统的大锅柴火熬制,出锅时Q弹细腻,煎熟后微现焦黄,趁热浇上蒜泥、麻酱和香油,最后再撒上一把香菜,那个味儿,吃一碗想两碗。这门手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信国香长寿至102岁才仙逝,在世时曾戏称自己的长寿秘诀“做焖子锻炼身体,吃焖子延年益寿”。
中旺大集已有百年历史,是黄骅、青县、大港和静海四地交界处,也是附近几十公里以内最大的集贸市场。除了“信记焖子”,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旺肠子”。集市上400多个摊位,把炒货、蔬菜、水果、生鲜肉类、服装、鞋帽以及民俗用品等一网打尽。这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窗口,也是生活气息的汇集地。
侯福志:赶大集,并不是人们在跟风。如今,它已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而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记忆、文化象征。“非遗”在这里被展现和传承,生活百味在这里集中展现,也真正成为“富民”“惠民”“便民”的好去处。
武清河西务大集
没有一个人不是撑着出来的
66岁的张占茹是河西务大集上的“名人”,她的“老字号杨记咯吱盒”颜色淡金,外焦里嫩,吃在嘴里,又酥又脆,来赶集的人们一定要体会一下咬一口“咯吱”一声的“音效”与美味的完美结合。张占茹说:“关于咯吱盒,还有一段有意思的传说。据说京杭大运河开漕之际,船工们从山东带来酥脆的煎饼,但日久受潮,煎饼变得皮软。有心的人将煎饼卷成卷,切成段油炸,就成了咯吱盒。很快成为陪伴船工远航的美食,在北运河码头方圆数十里的京东一带民间流传开。”张占茹炸咯吱盒已经炸了30多年,始终坚持用传统的方法手工制作咯吱盒,时代在变,初心不改。“我家是村里亮灯最早的,凌晨三点就得起来忙活,到了年节,就需要三口锅一起炸才行,那时候咯吱盒一出锅就卖光了。”
吃了脆脆的咯吱盒,还得尝糯糯的黄米炸糕,有100余年历史的立仁斋炸糕外焦里嫩,黏脆甜糯。吃完甜的再“换换口儿”来点儿又香又咸的“杨记大饼果子”。加了“神秘”作料的热大饼绵软筋道,卷上咸香适口的果子,再来一碗特色风味羊杂,用天津人的话说:“把你大馋虫勾出来。”
河西务镇大集具有悠久的历史,明朝时已极为繁华。如今,这里商品琳琅满目。从日常用品到潮流服饰,从家居用品到地方特产,应有尽有。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更成为展示和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
侯福志:武清为京畿重地,自古集市多且繁华。集市是乡土风情、生活状态的集中展示,也是民风民俗的活态传承。当地人的习惯、方言、小吃、货品……被代代相传保留了下来,并在集市上交汇、融合、传承、展示。人们体验着集市上的这一幅幅市井画面,就好像在与年代对话,与前辈进行交流。
津南咸水沽大集
百年前“咸水沽的清明上河图”
“咸水沽大集是津南区最热闹的大集,一条街走过来也能逛一个多小时。”在津南的居民眼中,咸水沽大集就是家门口的“网红打卡地”。又因为海河教育园区就在附近,于是,传统的集市吸引了时尚的大学生,年轻人的“购买力”更给这里添了“财气”。记者发现,在这个大集上有一半顾客是年轻人,一位女孩说:“我就是海教园的学生,每逢周末有集我和同学们都会来逛一逛,买些生活用品和美食,这已经成了我们的重要消遣方式。现在放假了,我们也来集上给家里捎点年货。”
在大集上,各种特色小吃数不胜数,蔬菜水果有的被堆在大筐里,有的直接就码在地上,水果商贩王师傅说,他不仅在这个大集里摆摊儿,平时还会到津南区的其他集市,但是他觉得最有人气的还是咸水沽大集,在这里他的主顾也多,很多顾客和他加了微信,经常都会提前就预订了要买的东西,当天过来取,顺便逛大集。
除了应季的新鲜蔬菜、瓜果,大集还有各种零食、肉类、鱼虾蟹、调料、咸菜、炸果子、大糖堆儿、熟梨糕、炒栗子、羊汤、碗坨、素丸子、面食、干货、炒货、酱卤货应有尽有。驰名中外的小站稻当然也少不了。除了吃的,许多日常用品和家居方面也可以在大集上找到,锅碗瓢盆、传统日历、床上用品……还有对于城里人来说有点儿“年代感”的布料、擀面杖、笤帚、搓衣板儿……花鸟鱼虫成了老少同乐的区域,来一趟大集,吃的、穿的、用的、摆的、玩的,全都能一次买齐了。
咸水沽大集有着百年的传承,被誉为“咸水沽的清明上河图”。早在清末民初时这里就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了,当时有大集、中集、小集之说,其中“食粮柴薪果品牲畜鸡鸭海鲜杂品莫不聚集者”为大集。而现在的咸水沽大集所经营的商品种类之多、之全、之杂,已远远超过了大集的标准,可称得上“大集中之大集”了。
侯福志:大集上,从地里摘的带着露珠的新鲜蔬菜和瓜果,冒着“鲜气”的鱼肉,引起人们好奇心的特产……说着“老家话”,用着杆儿称,随便让你添把葱、拿头蒜的热心摊主,一路逛一路唠嗑的顾客……所有的一切,汇聚着最抚人心的烟火气。即使不买点什么,走走逛逛看个稀奇、图个热闹,就被热腾腾的生活气浸润了。也有人来这里找小时候的记忆,找老家餐桌上有过的味道,集市就这样留住民俗、留住乡愁,留下生活的美好。
蓟州别山大集
嘛都卖 连大骡子大马都有
50亩场地、400多摊位,周边30多个村镇的上万村民,还有来自天津市区、外地省市的大小网红……农历逢四逢九,都会在蓟州区别山镇别山村南大市场院内相聚,特产、美食、百货、人潮……腊月里的别山大集年味渐浓。主市场分7条小街,水果、肉食、蔬菜、鱼、服装、鞋帽,还有旧货交易,主街两侧都是百姓自家果园的水果和蔬菜。历经百年,它仍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蓟州特有的味道。
“这儿有香酥脆的咯吱盒、素丸子!”吆喝伴着扑面而来的香气把人们引向美食区。里三层外三层排队等候的食客,根本不在乎三九天的寒冷,耐心地等待“挪向”那烧着劈柴的双层铁锅。吊炉小肉饼就在眼前;咸鲜口的清汤羊汤是蓟州独有的味道;一辆货车停下来秒变“变形金刚”,层层托盘、小烤炉闪瞎看客,中式点心在这大集上居然也能现做现卖……还有洇溜的碗坨、玉田的油饼等蓟州区各处的美食都在这里交汇,除了好吃,更有各式花活让你目不暇接,迷住了津城人和外地客。“我这摊儿已经摆了33年,柴火烧铁锅的吊炉肉饼,独一份,好多人都专门来尝这口儿。”丁长利的小肉饼远近闻名,但他从不考虑开门脸儿,“我就爱在大集上卖,露天地儿豁亮,跟大伙儿说说笑笑地也高兴,跟着大集走,周边好多集我都去过。从最早骑四轮车、电三码,现在换成货车,日子越过越好。”
“这有牛,还有小羊羔。”城市里的孩子在大集上找到了去动物园的乐趣。大骡子大马的活牲畜交易在别山大集是传统,那些“吃过猪肉还真没见过猪跑”的城市孩子眼睛都瞪圆了。大人们采购小车上装满冻带鱼、虾仁、干贝、第一时间从牲畜区到肉案的鲜肉……已经计划好了年夜饭菜谱。手里大兜小兜是别山大集的特色水果、蔬菜,又便宜又新鲜,过年的“颜色”都齐了。核桃、栗子、柿饼……磨牙的零嘴儿也有了。而来打卡的外地客和本地“小白领”们则更爱各式小玩意儿。特意从河西区赶来逛大集的赵大美说:“买了个农家最普通的背筐,就是这种朴拙之气深深打动了我。”
追着大集跑,是很多蓟州人的生活方式。从逛集到摆摊,一代又一代蓟州人的生活方式都与大集深深交融。“听老人说,这别山大集从民国时候就有了。那会儿咱别山村是东北进京的必经之路,市集就热闹。”51岁的别山村村民孙凤磊说起这些还是很自豪,“这两年逛大集的人,市区和外地游客多了,网红和主播也多了,都是来感受俺们这氛围的。”
别山大集是蓟州区规模和品类的王者,但周边大大小小的市集也有不少,很多蓟州人的生活就是追着大集跑。逛集的人如此,摆摊的也是如此。
侯福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赶大集是农民交易农产品和添置生活用品的主要场所。现在,它除了满足人们购物的需求之外,更成为一种沉浸式的特色生活体验。在乡村大集上,一切都是真实的,一切都是坦然的。在这里,看到了生活的本真,看到了四季的变化,看到了人们对于自然以及乡土的一种向往。大集成正成为文化旅游的品牌,农家院、农家饭、看景、逛集……齐了。
西青牛坨子大集
市里的外地的装满大包小包
大集门头上的对联,道路两边满树的彩灯,主街上方大红灯笼高高挂……扑面而来的红火喜庆氛围让牛坨子大集年味儿十足,难怪春节前这里的客流量能达上万人次。
红灯笼下的白豆腐,绝配!牛坨子豆腐是大集上的美味加“颜值”担当。摊位上永远排着长长的队伍,嫩豆腐、老豆腐、豆干、豆皮……品种齐全。摊主郭玉良忙得不可开交,切块、装袋、称重、收钱……他说:“我来牛坨子大集十多年了,我卖的最好的就是老豆腐,本地人都爱吃,就是传统老味儿,每场集都能卖个1000来斤。因为我住得远,牛坨子大集还特地帮我协调了位置好的摊位,大伙儿都喜欢我家的豆腐,收入也不错,都开心。”顾客们买了豆腐,还得捎点现做现卖的熏肠子、正宗李记咸菜、油锅里滚烫的大麻球……
腊月里,牛坨子增加了年货市集。春联、灯笼、头花,还有水果、蔬菜、肉类、花卉鱼虫、调料干货……当然必须还有水灵灵的沙窝萝卜。400余个摊位,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上千个商品种类,吸引着城市里的大批消费者和外省市游客前来采购,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牛坨子大集,前身是1993年3月设立的永红大集。2002年10月,精武镇牛坨子村委会投资,将永红大集搬迁至牛坨子路与津文线交口处,并改名为“牛坨子大集”。现已成为精武镇促进消费、文化展示、拉动内需的一个渠道。未来还将持续探索特色主题,打造为乡村振兴的引爆点,持续探索一条乡村振兴与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侯福志:从物物交换到持币购买,发端于农耕时代的集市在我国盛行已久,成为祖祖辈辈烙印在血脉里的一种行为习惯,如今,它也发展成为充满“仪式感”的一种民俗活动,让传统“土味”大集,依旧充满生机与活力。
扫码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