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场上陕西人为何受尊重?两个王姓宰相做了好榜样!

文化   2024-12-06 21:39   安徽  

许多人形容陕西人的特征,一种说法是倔、犟、硬、碰,还有一种说法是生、蹭、冷、倔,都形象地描绘了陕西人倔强、硬气的性格特点。当然,这并不能对所有陕西人一概而论,但也有很多“老陕”确实如此,而这种性格特质的人,一般都比较讲原则。

在清朝的官场上,从来不缺懂得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巧宦,那些能够正色立朝,坚守自己原则的官员,才是官场上的稀缺品。在嘉道年间,就有两位宰相,都是持守刚正的名臣,垂为清朝历史上的一代典范。

而这两位宰相,刚好都是陕西人,且为同族。其中一位是陕西韩城人王杰,另一位则是陕西蒲城人王鼎。

王杰是乾嘉年间的名臣,王鼎则是嘉道年间的名臣,两人之间大概差了一个时代。但这两个陕西人,不但出身非常相似,就连工作履历大致相同。王杰和王鼎都出身于贫寒家庭,都靠着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后来两人都担任了军机大臣,也都曾入阁拜相,且都是就任“东阁大学士”一职。

关于后面这位王鼎,在鸦片战争时期,道光皇帝不听劝谏,执意与英人求和,并罢斥林则徐,王鼎不惜以死谏君,是清朝第一位“尸谏”的大臣,其坚贞不屈的品格也被时人和后人所称道。

不过,像这样铮铮铁骨的陕西宰相,王鼎还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的这位王杰,虽然没有做出尸谏这种比较轰动的大事,但也不失为一位不畏权贵,有操守有原则的忠正良臣。在很大程度上,王鼎后来的为官处事,还是受到王杰的影响。

《清史稿》王杰的本传记载:“王杰,字伟人,陕西韩城人。以拔贡考铨蓝田教谕,未任,遭父丧,贫甚,为书记以养母。历佐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谋幕,皆重之。”

王杰职业生涯的起步是很不顺的,因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这使得他不能像其他学子一样坐在家里安心读书,而要在外打工挣钱奉养母亲。王杰最开始是给地方官员当书记官,也就是俗称的“师爷”。因为其文采出众,后来成为了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这一段经历,为王杰后来的职业生涯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37岁的王杰进京参加会试。在殿试上,王杰的试卷被考官判为第三名探花,进呈乾隆皇帝御览时,乾隆发现王杰的字体非常熟悉,因为之前尹继善上奏的许多奏折,都是由王杰抄写。询问之下,了解了王杰的人品才能,乾隆便亲自将王杰拔为第一,为当年的新科状元,也是清朝第一位来自陕西的科举状元。

王杰在仕途上一直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而且不趋炎附势,不阿从权贵。后来王杰出任军机大臣,正是和珅最权势熏天的时候,满朝文武无不趋之若鹜,只有王杰始终不与之为伍。

因为这一点,和珅很讨厌王杰,一直希望除掉他,但始终抓不到把柄。有一天,和珅嘲笑王杰的手像女人,拿着它的手把玩说:“何柔荑乃尔!”王杰反唇相讥:“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反而羞得和珅面红耳赤。

清朝时京官的工资比较低,很多人都要靠地方官的“敬礼”维持日常开支,这也成为了官场上的一个潜规则。但王杰为官数十年,直到当上宰辅,也没有收受过别人的礼金,所以家境还是非常一般。

有一次,王杰的学生外放到地方后回京,赚了不少钱,想拿一些孝敬老师。王杰说:我以前是怎么教导你们的?如果我今天接受了馈赠,以前说过的话还算什么呢?最终还是拒绝了学生的孝敬。

在这一点上,王杰与王鼎两位老乡也如出一辙。尽管生前都身居高位,但始终两袖清风,故死后家无余财,与那些借自己权位大肆敛财的贪官,形成了鲜明对比。

历史林
读史事,辨得失、明大势、知兴替、正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