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15万亿的增长空间,中国服务业如何加速?

财富   2025-02-02 16:37   上海  

在居民对食品、制造业产品的消费需求面临一定刚性时,中国服务业的潜在需求至少有15万亿元的增长空间。然而,在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阶段,被政策寄予厚望、最具潜力的服务消费领域,近来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减速迹象。服务业发展缘何减速?如何破除不必要的供给约束,提升服务消费水平?这不仅事关中国经济短期复苏,也是关系到中长期经济结构转型的大事。


服务业发展出现减速迹象


截至2024年底,服务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已经达到56.7%,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只有5.0%,明显低于5.7%的工业增速,这是多年来不曾出现的。
更值得重视的是,服务业投资增速已经连续数年下降,到2024年底已经出现负增长(-1.1%)。
图1 服务业与工业投资和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终端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
2000年以后,美国的服务业增速远远高于其整体经济增速,尤其是文化娱乐产业,基本保持了5%左右的年均增长,信息产业发展更快。发达经济体的经验证明,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深化了社会分工,推动了经济增长,而且研发、设计、创意、数字化等服务业活动,显著地提升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生产力,尤其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后期,消费者对信息、医疗、金融、文化等服务的需求增长更快,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无论是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角度,还是中长期发展战略角度,都应该高度重视中国服务业增长减速问题。

服务消费15万亿元以上的增长空间


就像正常人不需要每天吃五顿饭,一个房间也不需要装两台空调,食品消费具有明显的需求刚性,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弹性也是有限的。
当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这些基础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服务消费是居民消费中弹性最大的板块,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和最具潜力的方向。
图2 当前不同国家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终端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当人均GDP超过一定水平后,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快速上升。当前中国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约45%,明显低于日本的60%、美国的70%(见图2)。
假设中国服务消费占比达到与日本相当的水平,中国服务消费总额至少增长15万亿人民币,孕育着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

服务业发展放缓的深层次原因

除了新冠疫情期间留下的“瘢痕效应”影响之外,造成服务业发展放缓的主要原因一是落后的经济观念和似是而非的政绩指标,二是政策支持力度显著低于制造业,甚至还有很多限制性政策。
从落后经济观念的影响看,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只有制造业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而服务业不创造财富,甚至把服务业的发展同重视制造业对立起来,不少地方政府错误地把制造业占比当成高质量指标,片面强调提高制造业占比,从而影响了服务业发展。
事实上,就如同工业是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力量一样,服务业也是促进工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力量。
是什么带来农业产量的大发展?是工业。因为工业创造了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基因技术、更好的水利设施等,从而带来了农业生产率和产量的提高——是工业的发展,把农业在中国GDP的占比从70%以上降低到现在的7%左右,但工业社会的农业总产量却比农业社会时增长了几百倍,所以农业占比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倒退,反而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同样道理,最近几十年,是什么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带来了中国制造业的大爆发?是服务业。因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为制造业提供了更细的分工,创造了新的市场,而且还提供了产品创新、科研支持、人才、管理、各种服务支持。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和产值都体现在服务业,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同样会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和产量。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服务业占比为33%左右,中国制造业刚刚起步;2000年前后,服务业占比提高到40%左右,中国制造业开始走向世界;现在服务业占比提高到了56.7%,中国制造业早已是全球第一——可见,服务业占比越高,制造业就越发达。
因此,只有服务业占比提高,才是高质量发展指标。反之,如果本末倒置,把服务业的发展同制造业、农业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农业占比提高、制造业占比提高,不但必然影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最终也会影响农业、工业的发展,甚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政策层面看,这些年我们对服务业的确是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但从国家对不同产业的实际支持力度看,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显著低于制造业。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24年4月发布的《我国支持制造业发展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就包含了专项类和普惠性、区域性政策共31项,相比之下,对服务业的原则性政策支持较多,但具体扶持政策还明显不足,甚至还存在不少对服务业的限制性政策。
例如,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社会资源进入相关领域所面临的限制更多了。2017年全国民营医院数量增长了14%,到2022年只增长了不到2%。
又如在电影、电视剧、游戏、出版等文化娱乐领域,也存在管制、审批过多过严的现象。游戏版号从2018到2022年,连续5年递减;电影行业报备立项影片数量从2016年到2022年也是逐年下降;从2018年到2023年,图书出版数量只增加了4%。

全面促进服务消费大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放在九大重点任务之首,并且明确提出要重视服务业消费,那么如何才能全面促进服务消费大发展呢?
首先,必须摈弃将服务业发展等同于“脱实向虚”的陈旧错误观念,各级地方政府应尽快删除“提高制造业占比”等错误的经济指标,改为“提高服务业占比”,或“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应当及时消除影响服务消费的各种限制性政策约束,将对服务业的限制、审批措施减到最少,鼓励游戏、影视、出版等行业的创作者发挥创造力,让更多的作品涌现出来。应出台更多鼓励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像重视制造业发展那样支持服务业发展,至少让服务业与制造业能够平等获取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平等享受对研发活动的税收支持等政策优惠。
总之,中国服务业不但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且是农业、工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最具消费增长潜力的领域,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减少供给约束,优化支持政策,就一定能让服务消费恢复良性发展的势头,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滕泰系北京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海冰系北京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值班编辑:楚楚

第一财经资讯
第一财经官方账号 专业创造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