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丨舞钢】杨海中丨平舞工程会战创办学校的故事

学术   文化   2024-11-17 11:39   河南  







平舞工程会战创办学校的故事


作者/杨海中



50年前的1972年4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到平舞工程会战工地工作。这里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为国家建设“特厚钢板厂”,有10万军民在那里奋战。


千里机缘到舞钢


到平舞工程会战工地工作既是机遇,也是缘分,说起来也很偶然。

1972年4月下旬,萧鹤堂、周挺璧、夏连理、冯夫、刘松盛和我共6人,带着毕业分配介绍信从北京乘火车到郑州河南省大学生分配办公室。“大分办”的同志非常热情地说:你们都是河南人,欢迎回家乡工作。又说,你们都是国家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按照原来的计划,你们被分配到了许昌师范学校。现在正在建设的平舞工程,是国家“三线建设”,很重要,特别需要教师,想改派你们到那里去,不知道你们是否愿意去

这里的“三线建设”是国家的国防工程,在大众心目中是响当当的。听说三线建设需要,几个人相互看了一眼,也没商量,几乎同时说:愿意!

之后问道:平舞工程在哪里呀?

那个同志说:在舞阳县南部。

又问:从郑州去怎么个走法?

他说,平舞工程会战工地比较偏僻,还没有公路,也不通长途汽车。要去的话,先到漯河,再乘小火车到一个叫铁山的站下车,然后再走几里地到寺坡,才能到。

“你们再商量一下,是不是去。”

“刚才已经说了,既然那里需要,又是三线建设,愿意去!”

“小火车你们坐过吗?”

“没有!”

“那是地方投资兴建的铁路,铁轨窄,火车头、车厢都比较小,速度也很慢。慢到啥地步呢?你要是从车上跳下来解个小手,还能撵上再上去!”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

平舞工程会战的领导听说从北京师范大学来了6位老师,非常重视,尤其当时文教组,如李希陶、范廷芳等同志,亲自接待了我们。在很多同志都住在工棚的情况下,把我们安排在职工宿舍楼上,两人一间,通水通电,条件很好。还说,你们回到河南,连家也没回就来到工地,精神可嘉。按照领导的交代,给你们几天假,先到家看看,回来后再通知学生开学。


特殊教室作课堂


1972年5月初,学校开学了。

这是当时平舞工程会战工地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十分特殊的“学校”。

说它特殊,是指“三无”:一是没有校址、没有校舍;二是没有教室,没有教学设备;三是也没有组织机构,没有校长,没有教导处等。

那天,文教组的工作人员送来了六七个学生,既有小学二年级的,也有三年级的。看到小朋友的到来,我们都很高兴,立刻将他们领进了宿舍,分成两个组,上了语文课和算术课。

因为没有黑板,不能板书,就用钢笔在白纸上写。好在只有几个学生,拿给他们看也很方便。讲完课之后,把被褥拿到墙角儿,床板就成了课桌,让孩子们在上面写作业。上课没有黑板不行。中午,我们到工地上捡了几块盖房子用的黑色的旧牛毛毡,拿回宿舍修剪了一下,当黑板用。后来又陆陆续续从许昌、驻马店转来了十来个学生,除了二、三年级外,还有几个是四、五年级的。这样,我们的三间宿舍就不够用了。

五月底,传来了好消息,领导决定把民兵团压缩人员后腾出来的两所工棚用来做学校。这样,既有了教室,也有了操场,场地上还有一个简易的独木桩子篮球篮,作为学校,已经很像回事儿了。文教组决定,“六一”儿童节那天正式开学,并举行了开学典礼仪式。

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20多个学生,四个年级,两个教室仍不够用。领导虽然答应再腾两间工棚,但眼下还没有交付。我们不能坐着干等呀。于是,四年级、五年级两个年级用一个教室,二年级、三年级两个年级共用一个教室,采用复式教学方式。上半时先给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预习;后半时一个年级做作业,再给另一个年级讲新课。复式教学坚持了大约两周多,有教室后就分开了。

民兵团的工棚都很简陋,是用杉木杆搭成架子,顶上铺上秫杆(高粱杆)或芦苇织成的箔,再用麦茬杆织成的苫子苫起来。墙体是用双层箔搭成,里外用掺有麦秸的黄泥抹上厚厚的一层,以防风雨。因是临时建筑,质量都比较差,维修又不及时,雨稍稍大一点,就漏水,学生只好再打起伞听课。

由于定做的课桌、黑板没有送到,仍然用黑色牛毛毡当黑板,教室里用砖头垒一垒,架起长条木板当课桌。没有凳子,学生从家里自带解决。

学校没有校工,上、下课没有专人敲钟打铃,我们几个教师就轮流值班。开始时是吹哨子,后来有人帮助弄到一小截铁路上的钢轨,挂起来当钟敲,声音虽然不大,但很清脆。这也标志着学校慢慢地走上了正轨吧。


老师胜过亲爹妈


这里的土质属于高粘度的黄胶黏土,下雨天,路又粘又滑,胶泥能顺着胶鞋的筒向上卷,用劲甩都甩不掉。当地老百姓说,这里的泥比人还亲!冬、春两季,天干雨少,刮风时常常是尘土飞扬。大家幽默地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晴天扬(洋)灰路,下雨水泥路”。

学校所在的民兵团工棚,位于寺坡东部铁路南边的山坡上,学生上学除了上个小山坡外,还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坡坡坎坎。六、七月份的雨季,女孩子脚下一滑,尤其滑倒在泥水里,就吓得哇哇直哭。每逢下雨,我们几个教师就坚持把向南的学生送下坡,把向北的学生送过铁路。遇到路面不平或小水坑,就把他们一个一个背过去,个别体弱的,一直背着送到家门口。

雨天背送学生回家的事,周挺璧、萧鹤堂、刘松盛、冯夫等老师,不知干过多少次。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它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真心地关爱,反映了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对此,不仅学生家长很感动,连那些不是学生家长的人也很感动。焦沟一位乡村医生就对我说:谁见过老师背孩子放学回家的?你们这几位大学生老师,真是胜过孩子亲爹亲妈,胜过亲爷爷亲奶奶!

我们6人初出茅庐,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里创办第一所学校,为建成第一小学、第一中学奠定了基础。为平舞工程会战做出微薄贡献。半个世纪过去了,平舞工程会战铸就辉煌战果:舞阳钢铁公司名扬中外,舞钢市名扬中外。我们感到非常欣慰、非常自豪!



作者介绍


杨海中,1945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1969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72年4月至1980年11月在舞阳工区第一中学(今舞钢市一高)工作。1980年12月至今供职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曾任院办公室主任、院纪委书记,研究员。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必须是原创作品,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提供配图必须注明摄影作者,并经作者同意方可录用。


投稿邮箱:764699387@qq.com

咨询热线:18537586630(微信同步)






总编丨郭进拴  

顾问丨叶建华  王海水

主编丨李建设  郭方向

智泉流韵
大众文学平台,欢迎来稿来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