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家庭教育,陪着您和孩子一同成长
带孩子在小区里骑车,我们这几个家长在一边看得心惊胆战,时不时提醒:“看着路,别摔跤啊!”“慢点骑,别互相撞了!”
孩子骑车出一身汗,我不骑车也一身又一身的汗——冷汗,生怕一个提醒没到位,孩子出点啥事故。
为什么有些家长觉得教育起孩子来心力交瘁?因为所有精力都在孩子身上。像这种小事,我们管得太多了。
管太多确实可以避免孩子犯一些错误,但同时也阻碍了他的成长。
平日生活里,家长在各个地方“过度关注”,反而容易引发孩子的各种问题。
玩乐上的“过度关注”,让孩子难以专注
像上面提到的骑自行车,当孩子沉浸在其中时,我们频繁地打断,迫切地想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给出自认为更好的做法,喋喋不休,会使孩子根本没办法专注于自己的行为。
这种现象,还出现在孩子专注于某个玩具、翻看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时。
学习上的“过度关注”,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现如今,父母给予关注最多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学习了。
为了让孩子做好,家长在一边监督、辅助;为了让他少犯错,一遍遍提醒;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提前安排好学习任务……
很多孩子的内驱力就是这么被破坏的。没有内驱力,孩子是不会积极主动去学的。
在学习上,父母能做的其实不多,学习的成果最终要靠孩子自身来完成。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生活上的“过度关注”,削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不小心打翻牛奶、弄脏衣服、吃饭掉饭粒……
孩子的小毛病总能换来父母的絮絮叨叨,于是他们的精力全消耗在这种小事上。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父母的“过度关注”还体现在替孩子做选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上:“怎么能不吃鸡蛋呢?鸡蛋有营养!”“别选白色的衣服,不耐脏!”
父母以为是“为孩子好”,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忽视和否定。
那么,父母和孩子相处,分寸如何拿捏?如何保持合理的“界限”呢?
少入侵孩子的感受
饭菜好不好吃,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兴趣班/文具/衣服喜不喜欢,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父母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将在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中,关闭起心门,不再信任父母。
我们只有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才能让孩子活出生命力和自我。
少“指导”,鼓励孩子试错
有的大人,真的很爱指导,孩子要尝试新东西,父母的指导就接踵而至,且常常伴随着制止和指责。
本质是在表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这事儿只有我知道怎么做,这事儿只能这么做。
能让孩子试出来哪种方式更好,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才是最有意义的。
少干预,给孩子留白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是需要时间来和自己、朋友相处的。
也就是说,孩子每天需要一定时间去脱离老师、家长的安排和指导,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开心、充实、失落、难过,从而思考什么是幸福感、成就感,以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父母要把握好界限,合理地辅助、引导,但不过多干预,才能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父母多照顾自己
父母照顾好、经营好自己,才可以带动孩子变得更好。父母的特质、生活方式和思维认知,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未来有规划,不断提升工作技能;搞好亲子、夫妻关系等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成长思维,有尝试做改变的勇气……
好的父母,就是一边关注又一边放手,既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又体现出对他成长的耐心和信心。这对孩子来说,是最有益的。
点个【在看】,希望每位家长
都能在教育的路上,和孩子共成长!
有温度丨感温馨丨传温暖
和孩子一起成长,
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图文排版:林霞韵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审 核:王艳伦
邛崃家庭教育
QLJTJY.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