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研微杂志丨科创服务行业汇编(特辑):全球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及趋势研究

文摘   2024-08-09 16:21   安徽  

生活如此美好,更要关注一下哦!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孵化器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面临着新使命、新要求。


 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调整工业和信息化部职责机构编制的通知》,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党中央、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优化调整方案》,重组科学技术部,将科学技术部的组织拟订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规划和政策,指导科技服务业、技术市场、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等职责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这也意味着孵化器建设认定相关工作逐步“移交”至工信部。


 2024年6月,合肥市科技局印发《合肥市高水平孵化器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合肥市拥有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271家,其中孵化器136家(国家级37家)、众创空间135家(国家级28家)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链。


 面对行业发展新形势,聚焦行业指导新规范,本期行业汇编以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研究案例,深度剖析、总结提炼了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经验,以期为合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优化升级、高水平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全球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前生态

(一)国内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1987年6月8日,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正式挂牌。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火炬计划”,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火炬计划”重要内容,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



企业孵化器的概念源自美国,全球第一家企业孵化器是1959年在美国纽约出现的贝特维亚工业中心。相比国外,中国创业孵化的实践从诞生之初就有自身鲜明特色——政府指导,专注于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和发展。37年来,我国孵化器的数量持续攀升:1987年,2家;1999年,116家;2013年,1468家;2023年,超过7000家。截至到2023年末,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0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376家,形成了覆盖全国95%的县级以上地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网络,初步构建了“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全生命周期的链式服务体系。


(二)国外顶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案例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要促成任何一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都绝非轻而易举;但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组织,却能持续不断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美国当代技术转移的奠基者斯坦福大学是高校院所中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被誉为“创业圈的哈佛”——美国Y Combinator以及德国最大的初创企业园区Factory Berlin则是孵化器的“标杆之作”。

1.斯坦福大学1970年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OTL)。主要作用是促进学校技术向市场转化,转化所得收入用于支持本校教学研究工作,从而形成大学研究工作与技术转移之间的良性循环。

2.Y Combinator创业加速器(YC)。该加速器成立于2005年,是硅谷最大、全球顶尖的创业孵化器,被称为“创业圈的哈佛”。YC以为有潜力的创业公司提供指导以及资助,并获取其股份作为回报。其首创的初创企业加速模型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复制。

3.Factory Berlin创意工场(FB)。该工场成立于2011年,是德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初创企业园区,通过建构相互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打开了一个初创企业共生发展的市场。

斯坦福大学提出“永远不要让教授坐到谈判桌前”,强调合理、明确的收益分配政策;YC有着严格的准入标准,实施网络化运营,强调校友机制;FB注重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强调初创企业的共生共存。这些成功经验包括创新的管理机制、成熟的运营模式、明确的分工协作、合理的利益均衡、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标准的工作流程等,均对促进科技成果持续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孵化生态建设经验与思考

(一)国内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我国一支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截至2023年,国内已培育出7000余家孵化器、9400余家众创空间,初步构建了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全生命周期的链式服务体系。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较为密集的一线城市和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特征。因此,通过分析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孵化器的区位、领域、运营数据,再比照合肥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可初步窥探国内科技企业孵化器稳中向好的运营现状,及锚定高精尖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

1.北京

截至2023年底,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为272家,孵化器总收入达72.06亿元,在孵企业总收入1132.77亿,孵化器总面积44.50亿平米,平均面积1.64万平;北京孵化器在孵企业获得投资的比例为4.2%,平均每年获得融资3570万元。通过孵化器2023年的“当年毕业企业数/当年新增在孵企业数”反映运营效率,北京该比率为44%。从国家级孵化器建设情况来看,北京拥有71家国家级孵化器,其中A类孵化器17家,重点面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行业。总体来看,北京孵化器入孵企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都处于较优层次,高质量企业及行业给孵化器发展也带来明显的正向效应。

2.上海

截至2023年底,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204家,孵化器总收入达25.19亿元,在孵企业总收入292.68亿,孵化器总面积26.13亿平米,平均面积1.78万平方米。通过孵化器2023年的“当年毕业企业数/当年新增在孵企业数”反映运营效率,上海该比率为29.0%。从国家级孵化器建设情况来看,上海拥有62家国家级孵化器,其中A类孵化器12家,总体来看,上海孵化器入孵企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都处于较优层次,但通过比较平均孵化器收入、平均在孵企业收入、平均每家在孵企业三项关键指标,可知上海的三项指标数值相对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深圳

截至2023年底深圳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219家,孵化器总收入为41.44亿元,在孵企业总收入423.58亿,孵化器总面积38.98亿平米,平均面积1.78万平;深圳孵化器在孵企业获得投资的比例为3.7%,在孵企业平均每年获得融资1718万元。通过孵化器2023年的“当年毕业企业数/当年新增在孵企业数”反映运营效率,深圳该比率为50%。总体来看,深圳孵化器入孵企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都处于较优层次,但通过比较平均孵化器收入、平均在孵企业收入、平均每家在孵企业三项关键指标,可知深圳的三项指标数值相对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合肥

近年来,合肥市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科技成果全链条孵化体系,截至2024年6月,合肥市拥有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271家,其中孵化器136家(国家级37家)、众创空间132家(国家级28家),覆盖网络与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链。

至2023年底,全市在孵企业(团队)近8000家,创造年营收超160亿元、纳税近8亿元,带动创新创业人员超5万;在孵企业研发投入近14亿元,拥有有效知识产权近2.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近3000件;累计培育全市近1/4国家高企、1/4上市企业,助力超2000家企业(团队)获得投融资,其中当年获得投融资超500家。


从数据上可见,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均面积1.64万平,低于深圳1.78万平,略高于上海1.28万平;但是北京当年孵化器毕业数量相对新增比例66.49%,平均孵化器总收入2649.34万元,两项数据表现高于深圳57.83%及1892.26万,远高于上海29%及1234.90万。

相比之下,合肥市无论是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还是创造的营收总额上相距北京、上海、深圳仍有较大差距亟待追赶。

(二)省内创新孵化生态:科大硅谷“创新单元”

针对国内孵化前沿生态的近些年的剧烈变化,安徽省提出通过建立“科大硅谷”这一新的创新平台来作为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的新生态,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汇聚世界创新力量,发挥科技体制创新引领作用,立足合肥城市区域新空间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科大硅谷的创新单元则是通过多种方式与当地产业链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单元采用“团队+基金+载体”的模式,将高品质的综合性孵化载体细分成创新单元,引入专业孵化器,并借助基金等资本运作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孵化,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与培育。



2023年8月4日,“科大硅谷”首批全球合伙人签约仪式在合肥举行,本次签约的25家全球合伙人中,共有创新单元合伙人16家、创新中心合伙人6家、基金合伙人3家。截至到2024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科大硅谷创新单元合伙人共计 19 家,以下是合伙人名单及建设进展:



在项目和企业对接方面,则是通过合伙人推荐项目线索和带领企业团队到合肥考察投资环境并对接需求。科大硅谷联络全球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储备全球创新资源,联合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组建科创服务联盟。全球合伙人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合伙人的专业优势和全球资源,为科大硅谷的创新单元注入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三)顶尖科技企业孵化器路径发展研究

软硬兼备,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孵化器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温床”,最初以“二房东”身份,仅为企业提供办公空间和交流平台。而现阶段孵化器的服务,已贯穿初创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不仅精心打造促进创意迸发、创新交流的高品质工作生活空间,提供管理咨询、市场推广、资源对接等一系列常规服务,还特别重视对研发设备的投入,通过打造一流的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硬件设施,并配备高水平研发辅助人员和技术咨询专家,为硬科技领域初创项目提供专业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技术熟化、产品试制等科技服务,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如,香港科技园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发和企业孵化基地,曾荣获“年度最佳孵化器大奖”,培育出了人工智能上市公司商汤科技,以及货拉拉、思谋科技等著名独角兽企业,园内设有实验室、共享办公空间和创新斗室三类科创空间。


“平台+基地+基金”新模式引入金融活水。孵化器的核心职能早已不仅限于为初创企业提供孵化服务,还要充分利用金融资本助推企业成长。初创企业得到资本加持后可加快产品研发、业务拓展、市场推广等,从而提升孵化效率。同时,孵化器也能从对企业的投资中获得不菲的回报,这种互利共生的模式进一步深化了孵化器与创新企业之间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当前最常见的做法是“孵投联动”,即通过与资本市场合作设立创投基金或自建创投基金的方式,优先选取高成长性在孵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待其壮大后获取长期投资收益。“孵投联动”不仅能解决创新主体的前期资金需求,还能优化资金投入和项目管理方式,从重前期立项向重过程参与转变、从重专家评价向重市场评价转变。此外,孵化器还通过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为孵化企业联合开发、提供债务融资工具,以“孵贷联动”模式加强“孵化+金融”的综合服务能力。

国际化视野,链接世界创新潮流。顶尖孵化器不仅在本地市场扮演关键角色,也是初创企业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一方面,孵化器通过积极推动海外优质项目、优秀人才“引进来”,面向全球遴选前沿创新项目,为其提供跨境商业加速、应用场景验证等专业服务,以推动项目落地。同时,通过营造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家、企业高管、研发人员等海外高层次人才落地。如,创立于2000年的中关村国际孵化器是全国留学生企业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孵化园之一,累计吸引900多位国际化人才回国创业,入驻180多家科技企业。其中,海外归国人才创业企业占比达42%,国际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26%。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趋势前瞻

(一) 产业孵化专业化和垂直化模式

目前,一线城市中北上深的国家级孵化器基本均有明确的产业方向。孵化器的运营成效与孵化企业的质量密切相关,孵化器的运营关键在于多大程度能够遴选、服务优质的孵化项目及团队,孵化器面向垂直产业领域有利于汇聚该方向的项目资源、团队资源及服务资源,孵化器围绕地方主导产业、以未来产业布局作为孵化的出发点和目标,专业孵化器在技术领域选择上,主动响应政府引导,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瞄准区域某个产业或细分领域,打造专业孵化器和孵化链条,制订相应的支持政策、考核指标和标准。积极推动行业龙头大企业的孵化器建设,在数字技术时代,大企业创新创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形成内外开放的创新网络。

(二)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服务运营模式

由核心领军人才发起的面向垂直方向的孵化器能够有效发动人才对于行业优质项目资源、企业资源及产业服务资源的号召力,例如美国以Y Combinator及Open AI 创始人Sam Altman发起设立的YC,国内如陆奇创立的奇绩创坛以“领军人才+深度孵化赋能+早期投资”模式面向人工智能领域开展项目孵化服务,均颇有成效。

(三)师生代际生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群模式

“师生代际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的形成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外部环境有关系,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信赖基础、技术及市场资源能够有效在师生代际生态中传递,抓住这个趋势能够在机构对机构的对公合作基础上,真正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落地。


(四)“概念验证”陪伴服务模式

“概念验证”陪伴式服务主要是孵化器为科技项目初创 团队制定详实的概念验证计划,协助早期创新团队加速验证 早期科研成果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前景。最长18个月后, 参与验证的团队都会形成一份科技成果产品化“体检报告”。验证结果是可行,则证明具备了产品化条件。如果验证下来发现不行,团队也能及时止损。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孵化器通过实践将概念验证的运营模式真正做起来,“概念验证” 计划也会逐步融入科学家创新的服务体系中,实现“验证有 为”,最终吸引全国、甚至全球的优秀科学家加盟。


受篇幅所限

《科创服务行业汇编(特辑):全球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及趋势研究》
完整版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阅读微杂志

扫一扫阅读杂志



本期作者 | 李冰 车宏生 侯庆华 
本期编辑 I 李享  本期校对 I 汪晓雪  濮阳永庆
一审 | 李冰  二审 | 徐颖奇 三审 | 程丹润
图片来源 | 安徽日报


END


合肥滨湖金融小镇
长三角金融新坐标,国际化生态未来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