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悼念!

时事   2025-02-10 12:07   福建  


山川江河知道他,祖国不会忘记他。

“国士无双,黄老千古。”成都80后晚辈叩拜。

“先生之功,可盖天地。吾之楷模,精神永存。”陕西榆林骏豪梓骏百拜敬赠。

“再见了黄旭华爷爷,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是我们的英雄。”来自武汉的佚名人士写道。

……

2月10日上午7时,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内,一束束鲜花写满哀思和悲痛,依依不舍送别黄旭华院士


这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的遗体送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武汉市民陈先生早上7时从徐东出发,来到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吊唁厅外,隔着围墙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20多年前,陈先生曾在海军东海舰队服役,他说:“当年,每次出任务回来,都感觉我们的祖国非常强大,也是有了黄老这样的功勋研制了先进的武器,才让我们腰杆更硬!” 


清晨,来自山东青岛的军事发烧友王清强来到七一九研究所,向黄老鞠躬悼念。

他说,黄旭华院士设计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退役后就在青岛海军博物馆展出,他每年都会去青岛海军博物馆参观那艘核潜艇。“黄老逝世,我一定要来送老人家最后一程。”

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武昌殡仪馆内,青松翠柏,摆满悼念的花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包括李德仁在内的众多院士也敬献花圈悼念黄旭华院士



据工作人员介绍,从昨天晚上起便陆陆续续有鲜花送至现场,其中凌晨送来的不在少数。


据统计,在2月8日、9日两天,预约前往吊唁的总人数有9000多人。直到2月9日晚9时多,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仍然有市民自发赶来,送别黄旭华院士。


撒贝宁及家人敬献花篮



宁夏、重庆、江苏、东北……鲜花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一篮鲜花署名江苏宿迁,记者联系上送花的网友,他叫张艳青,他说,自己是军事迷,了解我国核潜艇发展历程,正是因为有了黄旭华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奉献,才有了如今国防力量的强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安宁与和平。


在吊唁现场,一位快递小哥送花之后,并没有着急离去,而是向黄旭华的遗像三鞠躬,表达深深的怀念。


还有一位前来送花的骑手告诉记者,接单时,他看到配送地距离7公里,觉得太远了,不想送。但当他发现是给黄旭华院士送花的订单,毫不犹豫地接了单,“给黄老送花,再远也得送。”


在花的海洋中,一艘用积木拼成的潜水艇模型,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位来自襄阳的青年,为了表达对黄老的敬意,连夜拼制而成。潜水艇的旁边,还放着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位潜艇艇长。



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众多的鲜花中,有署名撒贝宁及家人的鲜花



2016年的央视《开讲啦》节目中,黄旭华以92岁高龄发表了长达50分钟的演讲。黄老在演讲中公开了自己隐姓埋名30年的经历,甚至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令全场动容。


节目中,黄旭华回忆了科研团队在“三无”(无资料、无专家、无设备)条件下,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核潜艇数据计算的艰辛历程。他提到,1988年亲自参与南海300米深潜试验,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的宣言,开创了总设计师随艇深潜的先例。


期间,主持人撒贝宁多次眼含热泪,称这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场演讲”。他说:“黄老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在吊唁现场,还有一束署名为“核潜艇36棵青松”的鲜花。



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中国核潜艇部队光荣历史的起点。“36棵青松”是1969年,中国海军从4个常规潜艇支队和一个护卫舰支队精选出来的36名官兵,也正是以他们为骨干的第一支核潜艇艇员队,驾驶着中国人自主研制的核潜艇,犁开了第一道历史航迹。


黄旭华的老同事曹志荣还记得, 黄旭华经常对工作人员说的话是,要“对祖国负责,对艇员负责,对事业的信仰和忠诚负责。”尽管还不能确定这束鲜花就是这36位老潜艇兵送出的,但是这段核潜艇总设计师与潜艇兵的“梦幻联动”,依然给我们无尽的感动。


送别,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痴迷于核潜艇事业,乐在其中,无怨无悔。他曾说:“我的一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  


如今,黄老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


在惊涛骇浪的孤岛,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送别黄旭华院士,为了更好地传承他的精神,继续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


国之脊梁,永垂千古!

致敬黄老,一路走好!


来源:极目新闻
编辑:白白

推荐阅读  


王健林,突发!

情况属实!机场深夜道歉!

海峡都市报
新海都、新平台、新产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