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游“关中忙罢艺术节”有感
编者语:
2018年5月,由西安美术学院师生创立关中艺术合作社,成功尝试了把视觉艺术挪出学院、教室、展厅,置身于山野、田园、农庄之间,融进于爱好者、村民、游人的生活里。
六年来,在鄠邑区政府和地方干部的倾力支持下,终南山下石井街道蔡家坡等村,一共举办了六届“关中忙罢艺术节”。这届艺术节的秦腔和皮影戏联展,和我们关系很密切,因为皮影戏摄影展的作者,即是我们陕西省人文地理协会的张韬老哥;皮影展策展人,即是关中忙罢艺术节的总策划武小川教授。
从早晨到中午,我们的团队在蔡家坡村乘车游走看展览,辗转方圆好几里。展场分布在农田、农家小院、广场、青砖小楼和地下室、还有棚架和高墙上……无处不在,处处都有。我们既深入村落,投身自然,同时也融入艺术品的林列中。这般游走,别具风采。
我们还边走边看边拍照,眼睛、手都不闲着。拍着拍着,一扇思路的大门打开了:在田野、广场、房屋墙上的巨幅照片,不就是“大地艺术”展示吗?每一幅巨照,不都是我们“再创造”的对象,同时也是充满灵感的背景吗?
多半天游历,可谓见多识广,也感触颇深。这关中忙罢艺术节,这关中艺术合作社,都是普世的新事儿,是学院艺术和农村文明互相促进,齐头并进的文化新葩。我们为陕西关中平原的秦岭北麓,能有这么一个艺术合作社,能年年过艺术节,感到荣幸,感到快乐!
如果能像1956年那样,人人都能加入农业合作社,那该多好!虽然我们不是社员,但我们都是“向阳花”,我们会年年都来蔡家坡村,来赶艺术大集,来逛艺术庙会,来享受这城乡、校村联手的自由天地。
石宝琇 摄
蔡家坡村子的布局改造的好:村口有文化广场、映象馆、资料馆……农家墙上的巨幅摄影照片;村口文化墙上画着鸭子、大鹅,牠们竟然穿着暗蓝格子衫,气宇轩昂;村街两边依次排列关中特色民居;沿着田间水泥路可到达不同场景的麦田。
在这种布局下,张韬老师几十年挖掘积累的皮影得到完美呈现;而且,还可以融入场景去留影。让人回味起小时候为了看灯影子戏、电影,夜里来回走几十里山路的那个年代,还有那窄窄的田间小路……
不由地称赞策展人策划的好,让每一个有乡村情怀的人都有了沉浸式体验。一切都参观完咧,再咥一碗户县软面。吃饱了走!回我的长安!
——李军利
祁正文摄
祁正文摄
李军利 摄
在乡村,田野里再次目睹张韬老师的皮影摄影展,那一个个即将流失或瞬间发生的故事情节被老师用相机定格下来,不由得感慨,这不就是张韬老师一生追求的信念和理想吗?他通过定格的历史画面,让我们深刻了解了皮影文化的深邃意义,唤醒人们对即将遗失的传统文化的呵护和拯救,并把它们弘扬到世界。
一个摄影人,应该像张韬老师那样追寻自己的梦想,为民间文化艺术做出贡献。虽然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但又是一种使命,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杨芝宁
杨芝宁 摄
祁正文摄
张海霞 摄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皮影等艺术正渐行渐远,感谢张韬老师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影像。
——张永宏
李军利 摄
赵利军 摄
支宝成 摄
之所以有皮影的存在,是因为产生皮影的年代,人们娱乐的需要。如今皮影被淘汰,是因为人们不再需要它了。
必然消失的东西,如何让它精神永存?让它的风采和衣钵流传于世?张韬老师用30年的时间讲述了皮影的存在,记录了皮影人生活的真实。是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张锋
祁正文摄
张永宏 摄
绿色的秦岭像一幅巨大背景,村舍坐落其中,墙头的涂鸦、路边的小品雕塑、田野里耸立的巨幅皮影艺人、还有秦腔演员的肖像……如此天然和谐。
置身其中,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干净整洁的街道、时尚舒适的民宿、便捷的交通,这样的场景大大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关中农村的印象。由于文化艺术注入,新农村的美丽与魅力,让城里人倾心羡慕不已。
——张海霞
赵利军 摄
石宝琇 摄
屈传安 摄
屈传安 摄
张韬老师功在当下,利在民族千秋文化!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尊敬的摄影人!
——王宝玲
杨芝宁 摄
张锋 摄
看了张韬老师的皮影展,非常震撼。!这得首先感谢西安美院的师生们,把这一文化瑰宝展现在山野的忙罢艺术节上。
我在想,以前的艺人们凭着皮影可以生活,当今用这样的方式再去养家糊口,难了。但艺人心有情怀,一直在坚持。
我不禁又想,为什么这么好的艺术,在当今不能存活下去?
最后,感谢张老师这么多年的坚持,使得皮影艺术能一直用照片的形式永存下来。
——支宝成
屈传安 摄
赵利军 摄
"关中忙罢艺术节”,是一项崭新又古老的文化行动。
蔡家坡村关中忙罢艺术节把陕西摄影群体的《麦客》、张韬的《皮影》摄影作品,相继搬到了田间地头、村舍院墙。
这种从百姓中采撷而来,再回到百姓中,重返生活现场的作品展览形式,给忙罢节增添了奇异的活力!而且展览内容与形式贴切,充分证明了纪实摄影的魅力和生命力。
——王三宝
杨芝宁 摄
褚亚玲 摄
石宝琇 摄
在蔡家坡看张韬老师镜头下老一代皮影艺人的演出和生活,虽然不能现场感受皮影戏“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真实情景,但通过张韬老师的图像,这一切就像放电影:露天大戏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徐徐展开,咿咿呀呀的演出、古老的唱腔、精美的皮影造型、老艺人精湛的技艺通过影像保留下来。
王三宝 摄
王三宝 摄
孟萱摄
通过观看张韬老师的皮影摄影作品,使我感受到皮影艺术的独特韵味:那细腻的雕刻工艺、丰富的色彩搭配、以及艺人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人生经历,无不令人赞叹。透过摄影作品及那些皮影实物,我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眼前展开,仿佛听到历史回响。
这次观皮影摄影作品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摄影技术的完美融合。
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表达和传承。通过镜头,将皮影这一即将消逝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领略到其中的魅力。
——孟萱
孟萱摄
王宝玲 摄
王宝玲 摄
张韬老师以一己之力,将民间瑰宝全方位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震撼、感动都不足以表达观后之心情。这样的人文摄影,必须靠情感的投入且持之以恒的坚持,还要有克服各种艰难的勇气和毅力。张韬老师的展览,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专题记实摄影课。谢谢张韬老师!
——祁正文
杨芝宁 摄
张永宏 摄
石宝琇 摄
在蔡家坡村,再一次看到张韬老师的皮影展览,看到了皮影的雕刻艺术,看到了皮影老艺人们用过的乐器……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活跃了起来,恍若幕布已经搭起,皮影老艺人怀抱月琴,在灯影下弹奏。老艺人手中的皮影舞了起来,边鼓、梆子、锣鼓敲响,悠扬的碗碗腔唱了起来。
此次影展,在田野里,在展室内,场景与现实交相呼应,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用心感受一位老摄影家用30年的时间,跟踪陪伴老艺人,并且用相机抢救皮影档案的艰难历程。
借助关中忙罢艺术节,民间艺术重回民间,魂归山野——此乃文明之大幸也!
——赵利军
佚名 摄
石宝琇 摄
艺术顾问:李少童
主 编:石宝琇
执行编辑:赵利军
版面设计:张 锋
图片编辑:禇亚玲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