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童
少童老师 童心不老
李少童老师自从拿起照相机以来,一直就是这样忠实于自然现场真实的拍摄,60年过去了,他一生所有的照片,都充满了生活现场的自然、真实、生动,都传递给我们一个个诚实可信又鲜活生动的信息。
到了今天,他仍然在拍照。前些日子,儿子东东又给他快递来一部最适合照相的华为手机最新款。哈哈,趁手极了。于是,他的“美篇”又是篇篇不断!
回想40多年来,我和李胜利、白涛、侯登科,以及后来的马向群、杜宝同、孙越峰、刘骏、何玉庆等,一直跟着他的后面走。他带出来的我们,也都是忠实于自然现场的真实,犹如挑着一根筋,一条道儿走到黑。
所谓纪实,貌似一种手法,每到现场,先静观事态进展,悄然选择自己中意的人物、情节、表情。关键时刻,即刻按下快门,得手。其实若深究,纪实却是一种态度,它的不干涉或者尽量少干涉,表明的是摄影者对现实人物人格的尊重,对现实事件真性的守护,也似乎是对一种自然主义工艺的维护——因为照相机的天性造就它无法去改造自然。
1964年10月1日新城广场国庆游行中学生队伍
今年少童老师 80岁了,但他的思维却总是不忘维新、变革。我总觉得,他的照片和他的同代人相比,似乎没有在同一个环境里生存过,因为差异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当然,勤于学习,吸取新生的手法和观念固然重要,但学习是有限的,因为凡是可以经过学习而得到的东西,应该说都是他人的;而自身固有的,经过历练而至臻完善的人格、人品、智慧,却是无限的,是属于某个生命个体的,是无法通过学习他人而获得的。
所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自己,即在不断自省的觉悟中升华,才能永葆青春气息,永远保持行进中的姿态。
人和人的区别;照相和照相的区别;照片和照片的区别,其实都取决于“态度”。而态度,就是人格、人品、智慧三位一体的觉悟结果。
最起码,态度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觉。中国摄影整体的错觉,已经发生将近90年了。尽管人们不断地努力,想从错觉的迷失中睁开沉醉的睡眼,但一直到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摄影者和试图管理摄影者们,还在错觉的迷途中昏睡难醒。
1964年 西安铁五小排演全本《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
幸运的是时代已经开放,某种衰败群落的呼号已经逐渐转化为无力的呻吟。或许,在当下和将来,它们还会依赖功利的催眠术来施展最后的魔力,甚至企图复辟。但这些,对于少童老师这样的觉悟者,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因为他的纪实摄影的态度已经坚如磐石,他已经视名利为浮云,更不要说迷醉了许多人都趋之若鹜的“神马”。
我这里所说的“神马”,是指所有尘世的功利,和腐朽的文化观,遗老遗少的春秋旧梦。而孔子说的就很严重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虽然现在的摄影圈儿里,拿“神马”替代人格、人品、智慧的人,拿“神马”说事的人比比皆是!但只要修炼出正确磐石般的态度,那匹“神马”就会即刻化作“浮云”而去。
不仅我要这样说,这里的图像,它们更是明证。我们的幸福感,全基于少童老师永远的童心。
跟着他,我们也童心雀跃,一路向前。
——石宝琇
1978年4月 陕西岐山五丈原乡
1981年8月21日 宝成铁路发生毁灭性的水害,西安铁路局组织人员步行进入完全瘫痪的宝成铁路线,向灾区输送救援物资
1981年10月 凤州工务段宝成抢险职工完成最后接轨
1981年9月 参加宝成铁路抢险的铁道兵炊事班
看少童老师的照片,不论哪个时代什么场景,都能让你身临其境走进去,真实鲜活的场面记载着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作为一名资深的纪实摄影人,他对纪实摄影有担当有责任,他默默无闻的培养着一代又一代新人,他对纪实摄影执着,值得每一个纪实摄影人钦佩和学习。
——路新玲
1993年9月 北京,王洛宾在王府井
2002年8月 陇海线灞河桥被特大洪水冲垮后的抢险工地
2009年8月25日 西安市交通大学新生军训
李少童老师,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资深摄影家,纯朴执着,拍摄不止。诲人不倦,平易近人。向李老师学习。
——祁正文
2008 年12月 西安北站工地.电焊工作业
2010年4月 西安北站建设工地
2010年9月 建设中的西安北站股道
以人为本,是李少童老师几十年摄影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体现在他各个时期的摄影作品中。这本《人,是摄影之本》画册,更是这个理念的集中体现。画册展示的影像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无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田耕作、铁路工地、群众活动、藏区风情还是新世纪的中外街景,都在关注着人的活动、心理情感、社会现象。他是“陕西群体”带头人,曾以《艰巨历程》摄影展,为中国摄影翻开了关注民生的新篇章。
生活中,李老师待人谦和,关爱家人,关心同事,对摄影晚辈不吝赐教、悉心指导,体现了浓浓的人情。
关注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他的品格。
——张锋
2008年3月 西安北站建设工地
2016年 西安
拜读了李少童老师的:人,是摄影之本,体悟到了许多。最主要的是:每一幅作品都是关注人和人的关系,突显了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肢体、面部特征和情感,更是身、心、灵的精确表达;其次,建国初期的作品有珍贵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
作品中的那人 、那情、那景,从心所欲,具有人文内涵。
——李军利
2006年 纽约
正如石老师所说:“人和人的区别;照相和照相的区别;照片和照片的区别,其实都取决于‘态度’。而态度,就是人格、人品、智慧三位一体的觉悟结果。” ,“人,是摄影之本”即是李老师的“态度”。李老师机不离手,时刻关注人,关注身边事,关注社会,是我们的引路人。
——赵利军
2006年 加拿大
李老师的照片,是需要静下心反复观看品味!那些逝去的岁月、平淡的世俗生活中人的图像档案,鲜活的呈现在照片中。
——褚亚玲
1997年 朗木寺
2009年 青海
1999年 甘南
1999年 甘南
李少童,1939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5岁参加宝成铁路建设;19岁任《西安铁道》报社美编、摄影记者;"文革"后,先后任西安铁路局宣传部文教科长、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兼文联秘书长;2000年退休。
曾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现担任陕西省人文地理摄影协会艺术总监。
艺术顾问:李少童
主 编:石宝琇
责任编辑:赵利军
执行编辑:赵利军
版面设计:张 锋
图片编辑:禇亚玲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