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建筑满文匾额的发展演变

政务   2024-11-28 10:10   辽宁  
11月25日,“故宫学院(沈阳)”2024年第四讲——《清代皇家建筑满文匾额的发展演变》在沈阳故宫西朝房开讲。此次讲座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春花主讲,沈阳故宫博物院相关业务人员,社会各界满文爱好者共80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在宫、殿、楼、阁、门、亭等建筑悬挂或镶嵌的雕有文字的木板或石板统称为“匾额”。其中,皇家建筑匾额更是具有树立楷模、教化后人的使命和咏景助兴、抒情开怀的功能。如紫禁城匾额中经常出现的“和”字,处处体现出追求“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目前存世的满文匾额数量并不多。
讲座过程中,春花老师辅以多张匾额照片,又将部分匾额的汉文、满文、罗马音单独列出,清晰直观地向听众展示了清代皇家匾额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归纳出以下五种演变原因:
第一,各民族间习俗不同,匾额文字种类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春花老师以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的满文匾额照片相对比,指出入关前后,清朝入乡随俗,将“满汉合璧字”匾额转为“汉满合璧字”匾额。
第二,朝廷规范满语使用,匾额满文字随之改变。清朝早期衙署名、宫殿名、官名等大量使用汉语音译借词,到乾隆年间,这一现象愈发严重。为此乾隆帝十分担忧“国语”的消亡,加之对语言学的兴趣,于是决定以新造满文意译词代替汉语音译借词的方式编撰词典并加以推广。这一举措使匾额上的满文得到规范。
第三,满蒙文字体的发展。春花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满文创自蒙古文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清早期满族人崇尚回鹘体蒙古文,因此内府匾额中的满文字出现模仿回鹘体蒙古文字体的现象。
第四,宫廷的政权交替。春花老师以入关之初、顺治十三年、光绪年间三个时间段的重要事件为例,论述宫中的实际掌权者拥有对宫殿匾额名、尺寸、规格、边框等的变更权力。
第五,康熙初年开始实施的避讳制度。自康熙朝开始,匾额中需避讳的汉字多以缺笔或近音字替代,满文字则增加音节或由近音字母替代,也可以通过加点或取点达到避讳目的。但匾额中所涉及的皇帝名字及庙号、年号等,在实际情况中避讳、不避讳、改名等多种情况往往并存。






关注沈阳故宫博物院

了解更多资讯




开放时间:

10月11日-4月9日:开馆时间:9:00,停止入馆:15:45,闭馆时间:16:30。

全年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信息:

沈阳故宫博物院

公交:乘环路、118、132、140、213、215、222、228、251、276、287、292、296公交车到沈阳方城·故宫西华门站下车,步行5分钟可到达;乘环路、117、118、132、140、213、222、228、251、276、287、292、296公交车到沈阳方城·故宫东华门站下车,步行5分钟可到达。

地铁:一号线到中街站、怀远门站下车,步行10分钟可到达。

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东馆)

公交:乘环路、117、118、132、140、213、222、228、251、276、287、292、296公交车到沈阳方城·故宫东华门站下车,步行50米可到达。

地铁:一号线到中街站下车,步行10分钟可到达。


沈阳故宫博物院公众号



沈阳故宫博物院微博



沈阳故宫博物院视频号



沈阳故宫博物院抖音



沈阳故宫全景虚拟漫游








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文化推广,资讯快报,展览宣传,公益服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