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镇馆之宝

时事   2024-12-17 12:20   安徽  
今天(12月17日)
《宣城日报》“文化之城”专刊
推出第二期——
《我们的镇馆之宝》


 

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每一个物件都有属于它的主人和故事。文物们沉默不语,却又与今人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读懂一座城市,应该先从博物馆开始。


每个博物馆,都拥有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藏品。它们都怀揣着哪些流转千年的故事,才能在灿若繁星的珍宝中脱颖而出?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宣城市博物馆
欣赏馆藏精品



宣城市博物馆始建于1988年,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宛陵湖畔。2017年10月,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共6000余件(套),藏品包括石器、陶瓷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木器、书画、古籍及文房四宝类文物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件(套),二级文物52件(套),三级文物648件(套),最具特色的是六朝青瓷器和商周青铜器


青釉人物鸟兽堆塑罐

(年龄:1707-1758)


  

1998年9月,在宣州区外贸巷邮电局宿舍工地上,施工人员挖到了一个“古董”,市博物馆的专家们听闻此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番细致勘察、严谨研判后,专家们难掩激动,原来它就是西晋青釉人物鸟兽堆塑罐。


  在博物馆三楼展厅的展柜里,我们见到了这个“古董”。它高47.8厘米, 口径8厘米, 底径11厘米。通体为一盘口长颈罐形,弧腹、平底,类似于细长版的“葫芦”,中间一道相当于葫芦颈的外侈折沿将器身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顶部正中为一大罐,圆唇、盘口,四面各设一小罐,每小罐的四周均有一二只昂首振翅的飞鸟。沿着大罐罐口往下,中间正面为两层楼阁,戗角飞翘,瓦棱清晰,每层以圆形立柱支撑,并开一方形仓口,楼阁两侧各置一四角攒尖式亭阙;其余三面塑有伎乐俑10个,分别作歌唱、弹琵琶、抚琴、击鼓、杂耍、倒立、吹排箫状。

  下层罐身弧腹、平底,折沿上堆塑狮、熊、鸟等动物,沿下粘贴模印的龟、小鱼、长蛇、盘蛇等纹饰。灰白色胎,胎质细腻,施青釉不及底,釉色柔和滋润。

  “这种堆塑罐也称为‘魂瓶’,是三国两晋时期流行于长江下游地区的随葬明器。”市博物馆副馆长黄胜桥介绍,器身装饰的人物楼阁、飞鸟走兽、游鱼蛇鳖,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习俗。

  它的艺术及研究价值大吗?1999年,青釉人物鸟兽堆塑罐入选“全国文物事业五十年(1949-1999)”展览,并被录入《国之瑰宝》一书中,闪耀全国。


兽面云纹铙

(年龄:3070-3624)



  它的出现不同寻常,事情还要从1999年说起。

  那年1月,宣州区养贤乡的一位农民在挖泥塘的时候,意外发现一件20多斤的文物。根据当地老百姓的描述,初步判断是钟或者铙。

  消息传开,市博物馆时任副馆长程思宝和工作人员阚延武第二天一大早就敲开了那户农民家的门。两人刚说明来意,就被农户推出大门,“我一没偷二没抢,凭什么白给你们!”

  无奈之下,两人只好返回宣城。在回宣城的路上,他们听说有南京的文物贩子出价8万元要收购这件文物。情急之下,两人立即前往公安部门寻求帮助。第三天,在养贤乡派出所同志的陪同下,他们再次登门。经过一番周折,该村民终于同意将文物上交。

  此文物后经专家鉴定为商晚期青铜铙。它通高37.7厘米,甬长16厘米,铣间28.8厘米,鼓间17.6厘米,重13.5千克。色泽黄亮,体短阔,上侈下敛,横截面呈橄榄形,口部呈凹弧形,两侧角尖锐,圆管状甬中空与体腔相通;铙体鼓部以细线作变形兽面构图,钲部、舞部饰云纹,钲部云纹排列整齐,间有棘刺状突起,钲部左右各有一块长方形突起作兽目形。

  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至周代,又被称作钲或执钟。我市这件兽面纹青铜大铙形体较大时代较早,与湖南、江西出土的铙类似,造型独特,纹饰线条流畅精美,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为研究皖南青铜文化面貌提供了实物资料


“丹阳”铭鸟兽纹镜

(年龄:1804-2226)


它很特别。市博物馆三楼展厅里展示了很多铜镜,但有一面铜镜被单独放置在一个展示柜里,并配有电子显示屏进行详细介绍。


它的到来不同寻常。1991年,当时的宣州市公安局刑警队侦办了一起盗墓案,并收缴了一面丹阳镜。当年5月,这面丹阳镜移交给了市博物馆。


它是正宗的“宣城制造”。这面圆形铜镜直径11.5厘米,缘厚0.3厘米。圆形,半球形钮,圆钮座。座外围双线方框,框内每角饰卷云纹,框外每角饰一圆座乳丁,分内区为四等分,每等分中饰有双线“T”形纹和龙、虎、羊、雀等鸟兽纹;外区环绕两道凸弦纹,弦纹间有篆书铭文“汉有善铜出丹阳,和已(以)银锡清且明”,近缘处饰一周栉齿纹。宽平缘,饰锯齿纹、云藻纹。


“汉有善铜出丹阳,和已(以)银锡清且明”。铜镜上的这句铭文和宣城又有什么关系呢?


市博物馆副馆长黄胜桥告诉记者,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鄣郡更名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城市)。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丹阳郡设有全国唯一的铜官,监管铜矿生产,由此可见汉代宣城铜矿开采冶炼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该铭文对汉代丹阳郡出产的丹阳铜及用丹阳铜制作的铜镜给予很高的赞誉。而汉代丹阳郡郡治正是如今的宣城市区,身为宣城历史演变的重要见证,这面铜镜弥足珍贵。


青釉羊

(年龄:1604-1707)


宣城有只超高价值的“羊”,你知道吗?


它通高13.6厘米,长15厘米,宽8.4厘米,1986年1月在宣州区西郊石板桥狮子冲东晋墓出土,现在是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尊东晋越窑青釉羊属东晋时期的瓷质生活用具。羊四足卷曲,呈卧伏状,昂首,抿嘴,双目圆睁,头顶部有一圆孔,用以安插蜡烛,尾巴微微上卷,器身通体施青色釉,眼珠点黑色釉。胎体灰白,胎质细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羊被视为祥瑞之兽,是吉祥的象征。这只“羊”用圆雕手法制成,是同时期青瓷产品的佳作,整个器物造型优雅,釉色光洁莹润,意韵美好吉祥。


点击本文左下方合集“文化之城”,可查看往期作品。



来源 | 宣城日报
出品 | 宣城市新闻传媒中心·今天有视工作室
策划 | 李菡
设计 | 盛丽丽
文字 | 蒋华
图片 | 由宣城市博物馆提供
编辑 | 侯国庭 张蓉 
审核 | 唐燕群
主办 宣城市新闻传媒中心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

公示!这些作品入围

沪苏湖高铁,乘务组亮相!

宣城发布
宣城市新闻传媒中心新媒体产品,我们陪你感受时代的脉搏和生活的温度。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2000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