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基础教育的两个“错位”
黄 宇
当前,“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宣传开展得如火如荼,自上而下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基础教育在许久之前便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其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两个错位。
一、“育分”取代“育人”
学校的核心功能理应聚焦于“育人”,而育人目标的确定需要精心进行顶层设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四书之一的《大学》所提出的“三纲八目”,堪称中华传承千年的育人大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校的主要职责在于培养人,使受教育者不但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塑造独立的人格与操守,拥有坚定的信仰与坚守,同时兼具权变与温情。
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实际情况却常常是以“育分”为主要任务。所有教学活动几乎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展开,学生的心性成长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也成为中小学生大量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在高强度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们每天面临大量作业和频繁考试,几乎没有时间深入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价值。长期处于这样的压力之下,他们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分流”变为“淘汰”
在基础教育阶段,理应通过学习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而顺利进行分流深造。分流应当尽早进行,一些欧美国家甚至在小学高龄段就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特点进行分流,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学生浪费时间,极大地提高各类人才培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然而在国内,家长们千方百计地希望分流尽量晚些到来,他们期望取消中考、普及高中。提高普职分流比例看似是为了迎合家长的焦虑,但实际上却违背了教学规律,导致许多青年学生浪费青春。就目前高中的教材难度而言,实际上只适合 40%的中学毕业生。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学生在不适合自己的学习阶段苦苦挣扎,不仅学习效果不佳,还可能失去发展自己特长的宝贵机会。
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升初、中考被普遍视为类似“淘金”,能升入好的上一级学校的学生被认为是优秀的,而那些升学不如意的学生则被视作被淘汰下来的差生。
国家应当积极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环境,确保每一个领域的劳动者都能获得大体相当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只有让每个人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倘若不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的这两个错位,教育改革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供稿:黄 宇
编辑:毛向阳 赵 星
编审:彭小当 凤 飞
终审:李响球
本栏目主办单位:岳阳县作家协会
特别声明:本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望巴陵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