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己: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从自我修炼开始

体娱   2024-10-17 16:51   浙江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偶然,而是父母努力修行的结果。

好父母都懂得主动成长,修炼自身,成为孩子追寻的“模板”。
——萨提亚



 
身边总能听到父母抱怨:孩子太难管了!
学习差、脾气大、不听话、整天就知道捧着手机......
樊登老师曾说过: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一定是方法错了。


要管好孩子,先得管好自己。”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出了差错。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学习和修行的过程。
因为只有父母优秀了,孩子才会跟随父母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出色。

那究竟应该如何修炼自己?
人民日报给出了9个建议,希望所有迷茫和焦虑的父母,一定要谨记于心。

01

父母之言,孩子之镜

一个小男孩正全神贯注地玩着手机,突然,一句不和谐的粗口从他的口中蹦了出来,打破了周围的平静。

这时,坐在一旁的爸爸听到了这句话,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愤怒地站起身,挥手就给了儿子一巴掌,嘴里还大声呵斥道:“妈的,谁教你讲这种话的?”

然而,这一幕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爸爸自己粗暴无礼的一面。

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对父母行为的直接反映。

如果父母总是大呼小叫、口出恶言,那么孩子也会在无形中学会这些不良习惯。

杨绛先生曾深刻指出:

“说话有讲究,听话有艺术“

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就随意地在他们面前大放厥词、无所顾忌。

那些伤人的话、挑刺的话、抱怨的话、粗俗的话,都像是锋利的刀刃,会深深刺痛孩子的心。

控制说话分寸,三思而后言,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滋养。

02

父母的形象,塑造孩子的世界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场景:

爸爸胡子拉碴,不顾形象,偶尔还能闻到一股子汗臭味;


妈妈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穿着睡衣和拖鞋就去接孩子;


一回到家,鞋子乱放,袜子乱扔,整个家里一片乱糟糟的......

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他们是通过双眼这个窗口去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的。
而父母的穿着打扮,无疑是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因素。

就像知名主持人敬一丹,无论何时何地,她总是以优雅得体的形象示人,这其实得益于她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

妈妈曾告诉过她:“任何时候别忘了爱自己,别忘了享受美。”

孩子从你的外表中,不仅能看到你的穿着打扮,更能读出你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邋里邋遢的父母,永远也养不出知礼得体、品味高雅、热爱生活的孩子。

03

以礼待人:

言行举止中的礼仪细节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他是一位在家庭教育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
他的家庭成就令人瞩目:6个孩子中,有5位博士1位硕士
这背后,离不开他从小对孩子礼仪与习惯培养的深厚功底。
在孩子们牙牙学语之时,蔡笑晚便开始引导他们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如“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再见、阿姨再见……”
当孩子们3岁左右,蔡笑晚又亲自示范如何待客,从给客人拿椅子、请客人坐下,到准备水果点心,每一个细节都尽显礼仪之邦的风范。
孩子们入学后,蔡笑晚更是特别叮嘱他们要礼貌对待同学,尊重老师。

他深知,《论语》中“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深知礼貌待人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立身处世之本

礼貌待人,是我们一生的修行,也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

04

以品性为基础,筑人生高塔

李玫瑾教授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提到:孩子的问题,多是由身边的大人造就的。

她还强调,不教而善,才是最好的教育
意思是,如果父母平时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是善良的、正派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向善向上。

白岩松在采访中说,自己家住在顶楼,每天晚上坐电梯之后,他都会摁下“1层”。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晚上回家,这样可以方便他人,缩短等电梯的时间。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被儿子深深记在了心里。
慢慢的,儿子也有了这个习惯,而白岩松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做”。
父母其实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你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

05

修炼情绪,学做情绪的主人

父母的愤怒如重锤落在孩子心上,留下一道道难以磨灭的伤痕。

若能敏锐察觉,并迅速采取措施弥补,这些心灵的创伤也能逐渐得到抚平。

倘若视而不见,任由伤害持续累积,孩子终将在日复一日中,被伤害得遍体鳞伤,无处不伤。

毕淑敏曾说:

“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


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事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一个喜怒无常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阴晴不定的父母。
控制自己的坏情绪,遇事少责备,平常多宽容。
这样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之幸,是家庭之幸,也是自身之幸。

06

收起担心,放下焦虑,稳住心态

很多父母总忍不住为孩子担忧,生怕他们学业不佳,担忧他们落后于同龄人,于是竭尽全力推着他们向前冲刺。
仅仅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们便焦虑得夜不能寐,仿佛孩子的整个未来都因此黯淡无光。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双生子爬梯试验”。

孩子A比孩子B多练习了7周,训练时间也是B的三倍,可当到了第56周时,两个孩子爬楼梯的水平,竟然惊人的一致。
事实上,随着孩子逐渐成长,我们会发现,曾经那些让我们忧心忡忡的问题,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无谓的精神消耗。
家长的焦虑情绪,只会消磨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倍感疲惫,甚至可能将他们推向抑郁的边缘。
收起担心,放下焦虑,稳住心态,怀揣着信任和期待养孩子,他们会比我们以为的更强大更出色。

07

坚持终身学习,专注自我提升

有个初一孩子,在作文里抱怨父母:

每次我在写作业,父母就在旁边玩手机。


天天回家说自己有多累,抱着手机就不肯撒手,怎么还好意思骂我?

为人父母之大忌,在于以滔滔不绝的说辞压迫孩子,而自身却以懒散的态度放纵不羁。

欲改子之性,先自省其身。

倘若你终日躺卧沙发,不思进取,不览群书,孩子何以习得自律与勤勉?

在子女的成长之旅中,没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身教”的影响。

放下手机,捧起书本,打造一个学习型家庭,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浸润。

08

修炼思维:餐桌上的教育

在餐馆吃饭时,看到一位母亲正在疯狂地指责自己的孩子:

“你怎么这么没用?连个碗都端不稳,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而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
众目睽睽之下,孩子表情惶恐,攥着衣角不知所措。
类似的事情,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小时候也曾经历过。
他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吓得不敢动弹。
母亲闻声而至,却没有发火和指责,反而宽慰孩子,让他可以尽情地玩地上的牛奶。
等他玩够了,母亲又教他清理地面,并练习了如何用小手拿稳一只大奶瓶。
你看,孩子的错误,换个角度看就是成长的契机。
父母千万不要有固定思维,把某个偶然事件变成了:孩子就是这样的人。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孩子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09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纪录片《出路》里有这样两个孩子:
第一个女孩叫马百娟,来自甘肃大山深处。她喜欢读书,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眼前的困境。
可父亲却觉得,上学出来还是要打工,那为什么要上学?尤其是女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
最终,她只能辍学,在16岁嫁给了自己同村的表哥。
另一个男孩叫徐佳,他的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因为吃过没文化的苦,父母倾尽所有也要供他上学。哪怕父亲后来去世了,母亲依旧用一人之力供他读书。
经过几番努力,徐佳考上了武汉工业大学,在大城市里安了家。
这两个孩子的不同命运,也向我们揭示了: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如果你的眼里,只能看到一个世俗、渺小的世界,那么孩子的发展空间也会很小,你的短视会成为困住孩子的枷锁。
教育孩子,更应该放眼未来。

 

编者后按

白岩松曾说:

“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父母的思想、语言、行动,这些都会变成孩子的性格,也会变成他的命运。
有的父母,只知道埋怨孩子、责骂孩子,自己却从不反思和成长。
而有的父母,却在不断的学习和改变中,成为了孩子追寻的榜样。
一个孩子能走多远,看的就是父母的修行。
把自己修炼好,才是最高层次的教育。
与所有父母共勉。

本平台旨在美文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分享有趣、有料的育儿知识。

浙江天玺教育
成为爱,分享爱,传播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