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点击上方“ZOOMiN特写”关注本公众号↑
想象一下,踏入全球顶尖的G5超级精英大学。它或许看起来光彩夺目,但你会惊讶地发现,校园里的日常生活也没那么浮华。学生们带着他们自己的视角,过着和我们想象中不太一样的日子。学术压力、社交、甚至那些关于“内卷”的传闻,或许在他们眼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我们和5位G5在读生聊了聊,听他们说说真实的校园学习氛围与生活,也分享了一些在英国留学的小趣事。顺便看看不同G5院校的学生画像,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
G5超级精英大学: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
伦敦大学学院(UCL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G5所在地图
来听听Kerry学姐和她的朋友们,亲自聊聊在校学习和生活如何:
图书馆永远抢不到位置。
坐落于伦敦市中心,什么都贵,宿舍离学校远。
LSE的学生每天都穿得像去银行上班,学校不算attendance,老师平均教学质量较低。大家经常不去上课,但是图书馆永远抢不到位置;即使坐在教室里也没有人在听课,一看电脑上都是在填某家公司的申请表。
所有人都在recruiting,所有的社团都关于金融和recruiting,新生周small talk更是大型finance bro networking现场:“申请spring week了吗?申请了几家?”所有人都在领英,所有人都在coffee chat,所有人都是淡淡的,独自弄自己的事情,好像生活中也不会再有太多交集。IG上有一个抽象的账号The LSE Marriage Pact,LSE的相亲角,找对象也充满了networking的味道:“你在四大做咨询?我可以约你喝杯咖啡吗?”
但在金融的卷生卷死背后,LSE也有其他学科的默默坚守。社会学的课堂上就充满了学术氛围,学生背景多元,氛围自由包容。然而学生的精神状态也是panic-panic-hope,焦虑与悲观之中偶尔带出一丝对社会的希望。
医学系就是女生更多,engineering也是性别比例比较平衡。
这时就不得不提到帝国理工今年如何拳打牛津,脚踩剑桥,在QS排名中一骑绝尘居于第二,仅次于麻省理工。这时帝国理工的学生打开ranking criteria一研究,发现在有两项评分中帝国理工远远超过了哈佛: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与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分别比哈佛高出了30.6分及25.9分。仔细一琢磨,好像还得是咱们国际生给帝国理工贡献了这个世界第二。
教学内容非常注重实践,不止是注重就业的领域,学术相关的领域也有很多时间泡在实验室,充分的实践能力与经验为找实习带来了很多优势;这样丰富的实践机会在英国的学校中是非常难得的。但值得吐槽的是建筑太丑,唯一好看的建筑女王塔现在因为维修不开放了。从学校周围文雅的艺术馆博物馆建筑走到帝国理工,就好像从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瞬间来到了工业革命衰退期。学校里的一座形状诡异的雕像也非常值得吐槽;由于是钢铁材质,历经英国天气的风吹雨打现在也已经严重生锈,有学生靠近拍照的时候都得担心会不会划伤,是身体与心理健康(影响美观)的双重隐患。
学校i人e人都有,整体上就是伦敦留子的风格,意思就是要么一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要么就是花里胡哨看起来不像正经人,当然也有沉默靠谱的存在但是真的很少;关于大家常会好奇理工院校会不会女生少,其实并不会,主要看哪个系,比如医学系就是女生更多,engineering也是性别比例比较平衡。
新生周活动丰富,主校区有一个大舞台每天都在表演。
位于伦敦市中心,什么都贵,上课需要到处跑。有一个主校区,但教学楼散落在市中心各处,经常上一节课在主校区,下一节课就要走十几分钟到下一栋楼。老师教学质量还可以,但是很多人不去上课,尤其是快放假的时候教室都空了。很多图书馆,但考试期间和周末也抢不到位置。很多人传言UCL很水,但其实并不是,看个人也看专业,最重要的是看自己如何应用学校的资源,如何去探索。
非常贵,交通贵,吃住贵;伦敦地铁脏、没信号、经常罢工。学校有宿舍不过只开放给大一学生。西区看剧很方便,但注意小偷。
林子大鸟多,什么人都有;课程包容性强,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新生周活动丰富,新生周主校区有一个大舞台每天都在表演。社团选择多,戏剧社、中国学生的春晚等活动多姿多彩。有很多small talk,但好像也听过即忘,没有什么灵魂。虽然看起来都还算doing well,但也有不少人内心比较迷茫、空洞。但从UCL的历史上来说,它是英国第一个宗教自由的大学,不分种族阶层,也是第一个招收女性的英国大学。
每次Easter term出成绩的时候朋友圈总是出现大家拿一等学位的截图。
今年QS全球第五,自己勤勤恳恳学习,可惜学校不努力。对于剑桥的印象就是好老、好旧、好传统,就像学院门口固执的老porter。学院制校园带来的是选学院填坑,学院选得好四年不愁吃穿;学院选得不好连选宿舍的顺序都按成绩排。
学习氛围很好,很卷。每次Easter term出成绩的时候朋友圈总是出现大家拿一等学位的截图。最值得一谈的还是学期设置,至今搞不懂周四开学的意义在哪:上两天学,放两天假,再上三天学,周三is the end of the week。一学期只有八周,但学习压力太大,半程的时候大家已经非常emo,于是有了week 5 blue的传统。虽说有百年学术殿堂的美誉,但有些教授资历太深,一把年纪了还在讲课;虽然教授本人很nice,但大家还是很难听清讲了什么。至于就业,career service不太发达,仔细一看学校提供的公司申请时间表还是LSE出的。
大家爱吃formal(正式晚宴)拍照po在朋友圈,不计成本通宵参加May Ball。Itsu, wasabi等亚洲菜快餐店晚上九点打折,总是有很多人在排队。不同人体验着不同的剑桥,在市中心常常看到正在拍摄的剑桥博主。有人用鼻孔看人,有人圈地自萌;尽管不乏ego很大的人,但总体上来说留子们还是比较团结,逢年过节都会一起庆祝、办活动、修炼厨艺。
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学院和中国学生会都会呼吁大家组建family,大二的同学收养大一的同学。
缩小版剑桥,除了不是周四开学以及有更多的喝酒蹦迪。学院设置、小班制tutorial(剑桥叫supervision)、formal和ball、中国留学生的各色活动、学生家庭制、学术环境…一切皆可与剑桥对应,毕竟剑桥是由牛津跑出去的学者成立的。
学习氛围很好,很卷(复读ing)。理科一周被lecture, tutorial和实验排满,文科一周没几节课但是一周的reading比自己私下一年看的都多。经常感受到优秀同辈带来的压力,有时候看到大家社交软件上po的各式各样光鲜亮丽的活动和学术成就,怀疑自己读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牛津。专科教育和学术高压导致很多人质疑自己的选择,emo之余转向了人文艺术的慰藉、学院门口卖的kebab夜宵还有一小时以内到达伦敦的火车。
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学院和中国学生会都会呼吁大家组建family,大二的同学收养大一的同学,在接下来的week 5 blue和新生prelims考试中作为家长给孩子送温暖,当然也不乏孩子被遗忘的情况。就业氛围和剑桥一样稀薄,在申请过程中被美本流放的同学表面坦然,心中却从未真正放下拒绝自己的ED旧爱。不过中国留学生一样比较团结,除了逢年过节与冬令时三点天黑时的抱团取暖,也有在莫言来Sheldonian Theatre做对谈时的排队长龙。
更多留学相关及录取案例,欢迎扫码添加小助手特写酱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