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点击上方“ZOOMiN特写”关注本公众号↑
在“美国访校”系列直播中,我们邀请了ZOOMiN顾问老师Jason与Kelly分享了带领学生参加美国东西海岸的访校经历,详细描绘了从校园风景、招生会体验、学生风貌、学校特色等多个方面的体验。
最后,两位老师结合访校的经验与家长的提问,给出了访校需要注意的方面,并总结了选校相关的宝贵建议。
ZOOMiN
”
访校历程
东海岸篇
波士顿大学
波士顿大学是我们访校之旅去的第一所学校。BU有一个漂亮的校园,对面就是波士顿市中心,占地面积比较大,所以综合地理位置和环境内部挺不错的。BU也是我们第一所参观了学生宿舍的学校,校园感觉也挺新的,硬件条件相当可以。
波士顿大学招生会上给了我们很多诚恳具体的介绍,比如录取学生的SAT ACT中间值。另一方面,从一进校门就准备好了提供各种帮助;比如我们预约访校,他们会清晰地告诉我们接下来要往哪里走、要做什么、在哪里等候,而且每个学生导游都全程配备小蜜蜂。
我们认为学生导游就是对于一个大学的学生的抽样调查,而BU的学生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规矩,就像波士顿这座城市,有一点点古朴、传统,但也不缺有意思的东西。
威尔斯利学院
威尔斯利学院位于波士顿比较郊区的地方,从市中心坐车大概要二十分钟左右。但威尔斯利学院就像一个世外桃源,非常美。我们访校的时候,先从大门口爬上一个小山丘走到招生办,进入招生办小木屋之后再跟着学生导游经过湖泊和树林里的图书馆。威尔斯利很适合想要亲近自然、静心读书的学生。而且威尔利斯学院非常鼓励学生从第一年开始去做实验,只要有需求,跟教授联系上,学校就会支持大家获得做实验的机会。
威尔斯利学院中有一座建筑很有意思,是一座科技大楼,我们在里面参观了很多实验室。期间学生导游停下来和我们说了一个概念,叫psychological safety,心理安全。心理安全指的不是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是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在课堂讨论上不需要举手,直接插入谈话。这会让学生培养出更多自信的气质,在回答问题前少去被不必要的东西消耗。
还有一点是,威尔斯利学院除了图书馆和一些比较大的集体教室,所有的教室都非常小,意味着他们的课堂规模也比较小,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紧密。我们的学生向导说她甚至知道老师家里有几只猫。很多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紧密度就很难做到这个程度。威尔斯利学院的学生就业也很方便,因为学校和很多公司有协议,给威尔斯利学院的学生指定名额,这样求职方面的竞争也相对不会那么激烈。
巴布森学院
巴布森非常注重学生的就业,会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写商业策划书,还会给学生三万美金的创业基金。巴布森可以给学生发全新的laptop,配齐所以正版的办公软件,只要是在读学生就可以免费获得。而毕业之后学校也会发300美元的支持让学生去买下四年在校期间所用的这个电脑。
同时巴布森校园内部四通八达,虽然看起来校园不小,但步行很方便。这一点的设计也很商业,有一种节奏拉快、效率最大化的感觉。
巴布森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但是个“不太爱读书”的学校,这从他们图书馆的规模就可以体现出来(很小)。学生导游也和我们说,他们更倾向于从实践中学习。巴布森的招生会提到本科生毕业后80%会选择就业,只有20%会读研究生;相比一些文理学院有将近80%的学生读研究生,巴布森有很强的就业导向。
我们有问到学校会给学生提供怎样的资金支持,巴布森校方提到如果是满足要求入读的学生,基本上是不需要担心学费的,他们会有各种支持能让学生承担得起学费。国际生的话要求就会更为苛刻一些,但还是有办法去申请各种奖学金项目。
塔夫茨大学
塔夫茨的招生官和学生导游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info session的时候,招生官跟大家说,假设在座的大家都要申请塔夫茨,那么90%的人都会被拒;但其实这被拒的90%的人很多都是符合入学要求的,那么被拒与录取的学生的区别是什么?其实申请塔夫茨所需的GPA没有那么高,但关键在于个性化的表达如何。塔夫茨的招生官很看重申请材料中体现的个性和故事。就像哈佛、JHU这样的学校每年都会有自己的文书范文,塔夫茨其实也有一个这样的范文库,在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文书,让人感觉某些方面是和JHU、哈佛的那些文书是不相上下甚至超过的。
招生官也明确地告诉大家,自己做了这么多年招生官,什么样的文书都读过了,其实什么样的标新立异在他们看来都还是那些东西。但塔夫茨的招生官希望大家做自己,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文书了解申请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哪怕是很cliché的东西其实也是可以写的,因为任何所谓的标新立异在招生官看来其实也是cliché的,但重点在于如何通过这个事情去体现自己是怎样的人。
我们的学生向导中有一个能说会道的男生,他跟我们介绍了一些Tufts里面的各种奇闻逸事。那天他带我们到一个高台上俯瞰远处波士顿的大楼,然后开始诗兴大发跟我们讲了几百字的why school。他说选择塔夫茨的原因是这所学校的某种交界性;它既在波士顿,又不在波士顿市中心;塔夫茨校园中最喜欢的地方是President’s Lawn草坪,也让他感受到了这种交界性。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塔夫茨的学生,那就是“把事做好”。他们真的把手头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波士顿学院
在访校过程中,波士顿学院的学生向导都会提到选择波士顿学院的原因。选择波士顿学院的原因首先一定是地理位置,波士顿没有纽约那么昂贵,也没有费城那么不安全,然后又是个大城市,有如此多的企业和学校,景色也非常好。
学生向导也提到他波士顿学院找到了真正的community,感觉自己真正地融入、被接纳了。虽然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波士顿学院是一个天主教的学校,但他说仍然在学校里能收获很多快乐、很多友谊。
我们遇到的学生向导和招生会回答我们问题的同学也让我们对BC的学生画像有了特别直观的感受:就是非常有人格魅力、有礼、气质聪明。他们在滔滔不绝地讲述在波士顿学院各种有趣的经历、各种社团生活的时候,让人感觉到特别想和他们成为同学。回答问题的四个学生每接到一个问题都会平均地去分配自己的回答时长,不会说哪个人特别抢风头。
波士顿学院毕竟是宗教背景的学校,非常讲究信仰(faith)。当时招生会有一个观众提了一个犀利的问题,问学校里有这么多学生不信教,那么faith要如何体现。而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说,BC的学生在生活中帮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为他人服务,其实就是践行faith的方式,作为耶稣会背景的学校,这也是耶稣会行善助人精神的体现。
耶鲁大学
耶鲁给我们的感觉,用四个字形容就是资源雄厚。比如他们的图书馆馆藏丰富,可以满足很多学术上的需求。同时耶鲁的课程选择很丰富,换专业也非常简单,只要在系统里选一下就可以换了。
耶鲁的资源丰厚还体现在一些“没用的细节”,比如我们的学生导游跟我们说,其中一幢楼看上去有点黑、很旧,但其实就是二十世纪建的楼,只是建好之后故意做旧了。
耶鲁有一个问题就是给人的感觉很压抑,好像一切都有大量的历史基建在那,自己作为一个晚辈,作为一个个体,很难去对抗这种压力。尽管如此,耶鲁的学生会组织很多类似打雪仗之类的游戏,让人感到某种反叛精神或是对生命力的张扬。
维斯大学
维斯大学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氛围比较随意,建筑之间距离比较远,零零散散的,不像前面提到的一些学校建筑排布得那么森严。
维斯大学和哥大、达特茅斯、还有Caltech等大学都有3+2项目。我们在info session上有问到为什么大多数文理学院都是叫college,但维斯大学是叫university;info session上的回答是因为他们也开研究生课程,每年大概有几百名研究生,规模比较大,所以会叫university。Info session上有一位负责中国区申请的生官,她提到对于维斯大学来说,他们最看重的就是主文书;如果不是国际生的话,其实是没有辅文书的,主文书才是最核心的文书材料。
维斯大学和学校周围的社区关系非常紧密,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附近住的人周末会带自己的宠物和家人进大学校园逛,甚至会参加一些学校里的活动。
哥伦比亚大学
哥大在纽约非常市中心的位置,我们去的那天路上堵车迟到了,但是办理访校登记的女士听说我们错过时间了,直接就给我们换了下一班。可见纽约的交通是真的比较糟糕,可能经常都有人迟到。
整个学校非常喧闹拥挤,一个学生导游要带五六十个人,也没有配备小蜜蜂,所以在队伍后面什么也听不到,学生导游也比较公事公办。
哥大相对古典的建筑像在纽约摩天大楼间的世外桃源。哥大有一篇小文书,需要让申请者列自己读过的书,而进到哥大图书馆之后就更能感受到某种来自轴心时代的压迫感,可以看出哥大对学生读经典的重视,包括哥大的通识课程core curriculum也是希望学生跟人类历史上经典的思想去发生连接。
纽约大学
纽大的校园分散在不同街道,蔓延了很多个block。学生导游告诉我们,虽然教学楼不在一起,但校园纽带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没有感觉到纽约不安全。虽然我们并没有特别相信😂,但也获得了纽大学生导游的视角。纽大真的非常多元,就像纽约这座城市,比如纽大附近的Washington Square Park,那里面真的是一个人类观察的宝库,什么样的人都有。
西海岸篇
文理学院五校联盟5C
西海岸我们首先讲到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CMC本是美国二战老兵的安置之所,所以CMC在政治、外交方面的学科非常强。CMC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色叫The Athenaeum,有点像CMC版的十三邀或百家讲坛,会定期邀请嘉宾参加学校里的晚餐会,学生也可以随时去和嘉宾提问互动。CMC本身的校园资源不算特别多,但因为与五校联盟合作,所以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资源网。就像五校联盟的招生官形容的,C5就像有血缘关系,但互不干涉的表兄弟。
哈维·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是在美苏争霸期间,配合太空科技方面的储备建立的,可以看见很多关键设施都在地下。虽然Harvey Mudd很多自习室和实验室里面都只有一个学生,但他们的电脑室排布很紧密。Harvey Mudd的学生很讲究合作,因为很多科学理工方面的难题,不是靠一个人能够突破的,所以需要大家通力协作完成。Harvey Mudd也有自己特殊的课程体系,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学期都要固定修一门理科,打牢理科知识的基础,所以完全是文科生的噩梦,文科生就不建议读这个学校了。
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的特点就是没什么特点,但是真的很全。Pomona的学生导游感觉特别彬彬有礼,拉开大门的时候会等待所有人进去之后自己再进去。刚开始我们找不到访校的队伍,在路上遇到的同学也会很热情地指路。Pomona也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学生导游告诉我们每个学生会有三个advisor,一个是专业方面的,一个是辅修方面的,还有一个专门负责统筹的advisor。
剩下两所学校我们没有预约访校,就是大家在校园里面随意逛了逛。斯克利普斯学院(Scripps College)的花园很漂亮,有很多园林艺术。匹泽学院(Pitzer College)的风格比较沙漠风情,里面有很多仙人掌和涂鸦壁画。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南加大(USC)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周围明显不太安全,因为进入校门要刷卡、搜包,我们开车进入也是和门卫交流了一会儿放行。
但进入南加大之后大家的体验非常好。南加大虽然是所私立学校,但规模上不亚于公立学校。而且这个学校艺术类专业的建设特别好,只要能想到的艺术类专业它都有开设,而且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楼。USC转专业非常便利,也是一个体育很强的学校。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会做一项体育,从高强度激烈的项目到背包徒步等都有。
南加大的大门正对门就有一个商场有非常多餐厅,很多好吃的,学生过去也非常方便。同时南加大有一个海外交换,也就是study abroad的项目。学校会支付study abroad的费用,而且也可以在交换期间为学生安排带薪实习,所以这方面的资源还是很吃香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UC系学校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我们对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印象特别好,主要也是因为学生导游,可见学生导游的影响真的挺重要的。其中一个学生导游提到她当时选择UCLA也是因为当年的学生导游。
她们讲到虽然大家对UCLA的固有印象是竞争激烈,没有人情味,但其实UCLA有设置老师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office time,可以提供很多帮助。每个专业和不用的学生群体其实都有很多相应的资源,保障每个学生能够收到充足的关注和帮助。而且UCLA的校园也很干净,有很多便捷化的饮水处和自动贩卖机。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我们去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里一个非常大的体育场,这个体育场时我们这趟旅行中所有学校中最大、最豪华的,因为UCB也是出了名的体育强校。那些校队的成员都是光着膀子或者穿着训练衣,挥汗如雨地锻炼。那个体育场也非常大,我们绕了半天都没有能绕完一圈。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接下来就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我们从洛杉矶一路开到圣地亚哥分校的时候,能感觉到道路两旁一看就是工业园区。学校周围大概要开车15-20分钟才能找到比较好的餐馆。UCSD附近也是有海的,吉祥物是一个有些丑陋的半人鱼形象。
对UCSD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注重实验和理科方面的研究,同时UCSD有充裕的研究经费。所以对于学理科、想要做实验的同学,UCSD或许真的是一个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
而且能看到UCSD的学生穿着打扮非常casual,随意,不是那种很精英或者很 fancy的感觉。能明显地感觉到相对于哈佛、巴布森,这些相对偏精英的学校,UCSD的阶层更偏向于普通人,是一个挺务实能干的学校。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最后一个 UC 系的学校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学校的建筑一般,但是沿着海岸线走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非常美。
UCSB离 LA 大概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学校周围就是非常漂亮精致的小镇,很典型的美国的高收入的小镇。UCSB的图书馆也非常大,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图书馆。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给人一种有奔头、有希望的感觉。学生导游也很热情地讲解各种信息。斯坦福的学生所有的资源非常多,而且很有entrepreneurship。另外感觉他们很强调跨学科,学生导游告诉我们,在斯坦福,一个运动员可能有很多哲学思考,一个学电脑的人可以同时是一个企业家,一个学历史的人可以同时对宗教和艺术特别感兴趣。
斯坦福校园真的很大,据说有82个迪士尼那么大。而且里面的建筑很有意思,有一个很典型的加州风格的黄墙红瓦的建筑,是一座教堂。这座教堂很有意思,比如里面耶稣的传教图,显然耶稣站在加州海滩边,头上是大太阳,旁边是椰林大道或者棕榈树,身旁的弟子也都是以斯坦福教工为原型所作的画像。这一点就体现了某种反叛、某种推翻一切的解构精神。
同时斯坦福的学生感觉智力非常富余,他们会谈论一些很虚的东西,比如时间胶囊之类的概念。可以感觉到斯坦福的学生非常天马行空,而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中只要实现了一个就非常厉害。
同时斯坦福也是一个体育强校。当时访校的时候也快奥运会了,学生导游就和我们说,我们回头去看看,奥运会上有多少来自斯坦福的学生。其他学校之间的体育竞技更多是菜鸡互啄,而他们和UCB之间是真的针尖对麦芒。
访校经验总结
Jason:首先要在官网上搜索资源,看完之后带着疑惑去参加访校,这个状态是最好的。因为访校的时候招生官和学生导游都会问大家有没有问题。和学生导游好好聊聊很重要,因为因为学生导游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这个学校的学生风貌。
接下来可以去看学校的硬件设施,通过建筑和视觉信息来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这所学校。
其实学术资源相关的信息反而是比较难获取的,因为不论是学生导游还是招生官,对于学科的内容其实了解得很少,顶多知道自己所选专业的信息,但也问不到太多详细的内容。
Kelly:很多学生在这次访校之后明确了大学申请的方向,这就是访校的意义。有的学生喜欢文理学院,但也只是听说文理学院是什么样,去了之后发现自己是真心喜欢;也有的学生不喜欢太村的地方,喜欢在更大的城市、位于市中心的学校。这些都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到。
关于校园安全问题,我们这次去到的学校除了USC感觉都是很安全的。美国大学都有校警和各式安保措施,比如UCB有晚上可以叫一个人陪自己回去的服务。
Jason:另外,我们跟随的学生导游大多数都提到了学校的地理位置给他们带来的东西。其中Tufts的学生导游讲得比较详细,讲到了Tufts的位置与他的心理上的契合度。他认为这所学校在城市中的位置,与他心里期望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起到了某种呼应。我们学生在考虑一个学校的区位的时候,也不止要考虑这个学校的就业资源、生活方不方便还有交通如何,也要考虑这所学校给自己心里带来的感觉,跟着自己的心走,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心理地图。
关于学费的性价比,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像UC系的学校,学费便宜、排名高、学校资源好。另一种性价比就是付出了四年时间去上这个学,到底值不值,对成长的帮助有多少。比如一个同学喜欢城市,那是否要为了更便宜的学费,选择一个虽然排名差不多,但可能在郊区的学校?这可能是家长需要考虑的一点。
Kelly:访校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why school文书是招生官非常看重的环节,即学生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而去过学校亲身体会写出来的感受是更细腻的,体现出来的忠诚度更高,大学也会更愿意选择这样的学生。
Jason:我们也收到了一个家长的问题,这个问题特别好:如果凭借访校学生导游的印象对学校产生判断,会不会因为个人原因与学校真实情况有较大的偏差呢?
每个人看事物都会有很多主观印象。比如我去问Stanford的学生对Stanford的印象,每个学生的回答肯定也是不太一样的。对学校的印象没有正确答案,主观性反而体现了,自己是以一个人,而非机器的视角去看,不希望一所学校每个人的视角都千篇一律。“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主观世界,都会反过来塑造我们。与其把主观性看作一种偏见,不如看作一种潜意识的选择。
🌟更多相关内容可在视频号上进行回看。
相关阅读可点击:
ZOOMiN访校团开启:14天深度访校之旅,陪你寻找专属你的院校
更多录取相关案例
欢迎扫码添加小助手特写酱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