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85 检察面对面⑤】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基层检察实践谈

政务   2024-11-24 15:43   黑龙江  

大家好,欢迎来到——

长江路85号电台


可点击页面右上角“…”

选择朗读模式进行收听

编者按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大数据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日益凸显。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法律监督,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服务国家治理大局的重要举措,也是驱动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检察机关要顺势而为,深化实施数字检察战略,以数字革命赋能法律监督。


本期节目中,我们【FM85 检察面对面】专栏,邀请哈尔滨市香坊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刘嘉弸,一起聊聊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基层检察实践。

孙:嘉弸,您好。

刘:主持人好。

孙:“数字检察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中国在检察机关的具体体现,其根本是赋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促进检察办案更加公正、检察管理更加科学、检察服务更加精准,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这是应勇检察长在检察技术保障中心与数字检察工作专题研修班上对数字检察下的定义。今天,我们想请你站在基层检察人角度,谈谈是怎么理解“数字检察”的?或者说它在基层检察实践中的应用优势在哪里?

刘:大数据的深度运用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法律监督工作进入崭新的时代。对于我们基层检察人来说,数字检察使法律监督工作从传统、被动的“事后监督”提升到可预防、治未病的“事前监督”,破解了线索发现难、工作碎片化、实效不明显等难题。通过运用大数据的筛查、比对、碰撞,清晰展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层次违法犯罪线索。

孙:我们了解到你之前探索构建的“生态环境损害领域法律监督模型”获得全省B类推广并在黑龙江省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推进会上汇报交流。能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构建这个模型的初衷和应用方向么?

刘: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作为公益诉讼法定领域中的重要一环,一直是我们公益诉讼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范围。该模型的建立源于对一起辖区内扬尘污染案件的现场勘验取证,当时无人机仅仅升到百米高空,方圆一公里内所有堆料场砂石裸露未覆盖的情形就已经一览无余。那么太空中的卫星能否与检察公益诉讼碰撞出火花,解决传统生态环境领域监测存在盲区、效率低、成本高、溯源难的问题,从而使检察公益诉讼更好、更优的助力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绿色发展呢?这个想法得到了院党组的肯定与支持。于是我们以卫星遥感技术为核心,整合多源光学卫星影像,建立了该“生态环境损害领域法律监督模型”。

孙:从你构建模型的契机我们不难看出,数字检察的实践路径就是“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社会治理”,即通过从办理的个案来梳理要素、碰撞数据来监督类案,再从类案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促进系统治理。

刘:是的,数字检察是法律监督手段的“革命”,我们建立数字监督模型,用算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批量类案监督线索,依职权主动监督办理个案的同时,以大数据思维溯源类案滋生社会治理层面的原因,真的达到抓前端、防“未病”的目的。

孙:大家对于法律监督模型的构建一定程度上有畏难情绪,你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我们。

刘:首先,要培养数字检察思维和数字办案习惯,提升自身获取数据、驾驭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检察干警的必备素能。在办案中树立大数据法律监督思维,将案件信息转化为数字思维,以数字思维拓展大数据法律监督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要运用全样思维代替抽样思维。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建构需要建立在全样文本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各个地域、各个层级和各个政法机关的数据共享,需要突破数据孤岛和部门壁垒,采集全样本或者尽量全的样本,运用大数据技术重新进行分析研判,可以把孤立的个案信息整合成类型化、链条化的信息。

最后,要习惯“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检察工作模式,在构建法律监督模型过程中,要坚持“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的目标导向,坚持“小切口”建模规律,不好高骛远、不贪大求全,将模型建立立足于日常办案的切实需要,尽可能的归纳、运用好检察办案系统内生数据,将数据效益实现最大化。

结束语

短短一年时间,哈尔滨市香坊区人民检察院数字检察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蜕变……“推动数字检察改革,是提升司法治理水平,推动检察工作现代化的有力举措,也是助推‘数字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始终相信,数字检察究竟“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答案就蕴藏在实践中。

感谢您关注“FM85检察面对面”,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讲述:刘嘉弸
文稿统筹:刘嘉弸   刘梓诺
主持:孙华君
视频制作:王春龙
编辑:何其伟  陈思
审核:李   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