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北京,有两个奇妙的自然与人文“联名款”景观。其一是颐和园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其二是故宫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牌被地面金砖反光点亮。这两个场景,一个温暖了冬日的目光,一个折射了古人的智慧,让寒冷的冬至多了一份壮丽与深邃。
金光穿洞:冬日限定的自然秀
每年冬至前后,颐和园十七孔桥的桥洞会在夕阳的照射下被金光贯穿,一片暖金色的辉光洒满桥洞,宛如铺展开一幅闪闪发光的画卷。人们将这个现象形象地称为“金光穿洞”。想要亲眼目睹这场视觉盛宴,可不是随便哪天都行,只有冬至节气前后的几天,下午4点钟左右,这样的奇景才会如约而至,持续时间也不过短短20分钟,堪称“限时播放”。
每到冬至前后,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就被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特别是北侧小岛的岸边,早已变成了“脚架阵地”,挤满了全副武装的摄影大军。如果想抢到绝佳拍摄位,那得提前三五个小时到场,裹着厚衣服在寒风中站到鼻涕横流,甚至冻得手脚发麻。即便如此,许多人还是乐此不疲。
不想凑热闹怎么办?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选择到佛香阁旁的高地,远远地俯瞰这片景象,不过要记得带上长焦镜头,远望“金光穿洞”。
科学视角:金光穿洞的秘密
“金光穿洞”并非神秘现象,而是大自然精密计算的结果。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落角度偏向西南,这时夕阳的光线恰好能穿过十七孔桥的所有桥洞。加上阳光在空气中与尘埃、水滴等物质相遇时发生散射,短波长的蓝光和紫光被削弱,长波长的红光和橙光则趁机“胜出”,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暖金色的余晖。这种来自物理学的“光谱秀”,配上十七孔桥古朴的“桥洞”,才共同造就了这让人心动的“金光穿洞”。
冬至的由来:历法的改进与较量
既然说到冬至,那就不得不聊聊它的由来。早在明末之前,中国的农历冬至其实并不精准,皇家每年都要编修历法,但因缺乏科学依据,误差很大。1634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为崇祯皇帝重新编纂了《崇祯历书》,首次将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这一天定义为冬至。这一改进让农历从此更加科学,避免了因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而产生的时差问题,也结束了古代历法每隔几十年就必须重修一次的繁琐旧制。
不过,汤若望的努力可不是没有代价的。他这一举动触动了术士们的“饭碗”,直接导致他被关进死牢,差点被判凌迟,最后虽侥幸逃过一劫,但也算是为历法改革差点“献身”的人物了。
冬至的寒意与诗意
冬至虽然标志着太阳开始回归北半球,但也开启了北半球最冷的时节。蒙古高压、西伯利亚冷涡、北极寒流,这些冷空气的“头号玩家”轮番南下,把北半球冻成了“冰箱模式”。无论是天地间的温度,还是人心中的暖意,似乎都被凛冽的寒风吹得瑟瑟发抖。
但正是在这样的严冬,能看到“金光穿洞”这样的自然奇景,还是让人心中升腾起几分温暖。尤其是站在寒风中,透过金色光线感受到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魅力时,仿佛所有的寒冷都变得值得了。
乾清宫的光影趣事
与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相比,故宫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牌被地面金砖反光照亮,则是另一种静谧的奇观。当冬至的阳光以低角度洒在故宫地面上,金砖反射出的光线刚好可以映在匾牌上,仿佛给这四个大字增添了一份“自带高光”的威严感。有人戏称:“古人写‘正大光明’,连太阳都来捧场。”
冬至并不只是寒冷和缩手缩脚的代名词,它是自然运行的一个节点,也是人们与自然重新对话的时刻。无论是金光穿洞的短暂辉煌,还是乾清宫匾牌的光影游戏,都在提醒我们,即使是在一年最冷的时节,大自然依然没有吝惜它的美丽。
所以,这个冬至,裹紧羽绒服,拿上相机,不妨亲自去感受这份金光的馈赠吧!
*对户外感兴趣的欢迎加友加群!
*感谢点赞和关注!关注我,在最适合的时节,分享最美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