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冈石窟蕴含着鲜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对鲜卑族和汉族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特色。以云冈石窟蕴含的中华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借助现有文字材料《云冈石窟》《云冈金石录·北魏造像记》(水野清一、长广敏雄2014)、《历代咏云冈诗萃》(韩府)、《辑补明清文人题咏云冈石窟寺诗词27首》(高震)等对云冈石窟蕴含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进行分析。云冈石窟供养人服饰、造像题记中姓氏、发愿内容的记述反映了对鲜卑民族、汉民族的认同;云冈石窟显现的北魏政权模仿汉人的官制制度、继承中国式龙文化、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礼制文化是对汉文化的认同;文人游历云冈石窟并留下诗文反映出后世对云冈文化的认同、对北魏王朝的认同、对鲜卑民族与汉民族交融的认同。鲜卑民族继承并融入中华文化,建造云冈石窟,提倡支持汉化的佛教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符合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包容性的特征,其传承性对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外交流的历史。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云冈石窟蕴含着鲜卑民族与汉民族的文化交融互鉴,积淀着鲜卑民族与汉民族对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历史认同记忆,体现了中华文化特色。
当前,学界有关云冈石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古、宗教、艺术、文化、文献、保护等方面,相关研究现状可参见寇福明的《20世纪以来国内外云冈石窟研究概述》(2022),该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云冈石窟研究发展史,并对国内外云冈研究的相关机构、人员及成果等方面做了全面的数据统计[2],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云冈石窟研究涉及民族融合的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于云冈石窟造像分析。如彭栓红(2018)从云冈石窟造像逐渐形成“笑—慈善”的表情模式、乐舞献佛的表演模式和雅丽至正的礼仪模式这三个方面阐释云冈石窟造像模式是中西文化交流、胡汉文化交融,以及宫廷与民间文化影响的产物[3];胡听汀(2019)从平城时期的墓葬来分析这批供养人像的背景,并由此讨论鲜卑文化在平城的流行情况和接受问题[4];霍静(2020)通过对北魏时期云冈石窟造像在造型和服饰方面的分析,证明北魏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大融合的见证[5];刘鸿庆(2019)认为云冈石窟汇集四种文明——集鲜卑、中原、西域以及西方于一体[6];杨俊芳(2019)通过比较凉州石窟和云冈石窟造像,分析了云冈石窟造像对凉州石窟的继承与发展,认为云冈石窟造像艺术汇聚了森林、沙漠、游牧和农耕四种文化元素[7];乔建奇(2015)通过分析云冈石窟雕刻的西域人形象,侧面验证北魏太和盛世各国朝贡的语料事实,体现北魏时期民族之间的交际往来[8];彭东航(2019)研究发现,四大石窟中飞天造像的变化过程体现了三大文化——外来、游牧与汉族文明的交流与融合[9]。据此可知,这些有关云冈石窟造像分析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发展过程及结果的外在性现象剖析,而对其所蕴含的内在性本质方面——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探究则较少涉猎。民族融合要以民族认同为前提,而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认同的核心关键,也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通过探究云冈石窟造像蕴含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华文化符号的深刻内涵,还有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本文以云冈石窟蕴含的中华文化特色为切入点,主要借助现有文字材料分析云冈石窟蕴含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现有文字材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译的《云冈石窟》(2014)描写的每一窟外壁、前庭、前室四壁、主室等造像特点为事实依据,探索造像体现的民族融合;以《云冈金石录》北魏造像记为依据,尝试从造像者身份、造像原因、发愿内容等方面找寻北魏时期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韩府《历代咏云冈诗萃》、高震《辑补明清文人题咏云冈石窟寺诗词27首》等89首历代文人题咏云冈石窟的诗为依据,分析后世对云冈石窟反映民族认同的评价,进而赋予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一、云冈石窟造像蕴含民族认同
(二)供养人姓氏、发愿内容与民族认同
二、云冈石窟造像蕴含文化认同
(一)沿袭汉魏官制文化
(二)继承中国式龙文化
(三)佛像服饰中的礼制文化
三、后世对云冈文化的认同
(一)后世对鲜卑民族的认同
(二)后世对鲜卑族与汉族间民族交融的认同
四、民族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5]云冈石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连续性:鲜卑民族继承并融入中华文化
(二)包容性:云冈石窟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结语】
作者简介:
寇福明(1970- ),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教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