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东南海面、距市区57公里的黄瓜岛上,有座全岛唯一的学校——黄瓜学校。今秋,学校崭新的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9间宽敞明亮的教室等待着孩子们。记者从教室向窗外眺望,蓝天白云下,一座灯塔在汩汩浪涛中矗立着。
“这样优美、功能齐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陈校长要是看见了该有多高兴啊!”8月底,年过七旬的黄瓜学校退休教师沈金恩在学生的陪同下回岛,眼前这番景象令他感慨万千。他口中的“陈校长”,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莆田县中考红旗”的扛旗人、黄瓜学校老校长陈凤杰。
沈金恩与老校长共事10年,按岛民的话来说,他们是“外岛人”。在那个经济困难、物资匮乏的年代,世世代代看天吃饭的海岛人认为读书无用,出海捕鱼才能过好日子。要改变他们顽固的思想很难,老校长一直在努力。他常对老师们说,“科学的春天来了,一定要让孩子们走出海岛。”
海岛条件相对艰苦,海岛教育苦、累、难可想而知。1972年,陈凤杰进岛任体育兼化学科任老师,1978年升任校长,一待就是一辈子。他吃住都在学校,朝向好的房间是教室,较为干燥的宿舍他让给老师们,自己搬进公厕前的一间昏暗仓库,体育器材、化学仪器塞得满满当当,干草铺木板就能当睡床。在这样简陋又潮湿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他无怨无悔,毅然扎根海岛,倾注丹心育桃李。
奋斗在教育前线33年,陈凤杰全情投入。学生做化学实验需要仪器和药品,他就自己跑城里垫钱买;有的学生家庭困难,家长让其辍学回家捕鱼贴补家用,他得知后一次又一次上门苦口婆心动员,替学生缴纳学费,与学生同吃同住……沈金恩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一个月工资不过三四十元,老校长东补西补所剩不多。为了掌握教学新方法,老校长还买来许多书籍潜心钻研,挑灯夜战。煤油灯燃出的黑烟熏得老校长的脸和鼻腔黢黑,咳嗽不止,老师们看在眼里,都劝老校长注意身体,老校长却以一句“没事”一笑带过。
“质由量而生,才自积始得。”陈凤杰不断反思、及时改进教学策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连每天午休、晚自习时间,他的宿舍也挤满了请教问题的学生。他语气温柔,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讲解,与学生互勉共进。他的言传身教和赤子般的教育情怀感染并影响着老师们,大家争着抢着给学生上课,拼搏团结,不计报酬,共同支撑着学校发展。海岛教育教学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
“有好校长,才有好老师,老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会不好?”黄瓜学校退休教师林天贵,为有这样一位带头人而感到庆幸。他骄傲地告诉记者,1978年夏,全年段34名学生,有18人参加中考。其中,4人考上莆田一中、2人考上莆田四中,还有10人被莆田六中录取、2人被埭头一中录取。总分及语文、数学、政治、理化学科的平均分均为原莆田县第一,最大程度发挥出教学实训的“长尾效应”。
当年考上莆田六中的78届学生吴文闪回忆,那天,老校长代表学校去县里开表彰大会,他一个人上台领奖5次,现场掌声雷动。扛回的五面红色锦旗挂在学校礼堂墙上,全岛人为之骄傲,大家都抢着去摸一摸。“黄瓜学校学风好、校风好。”消息一传出,许多外岛人慕名前来求学,最高峰时全校有2000多名学生。1978年至1982年,黄瓜学校为高等院校、中专校输送60多名优秀学生,学校多次被评为“教育先进单位”。
“一个海岛学校竟比城区学校厉害”,这是当时大家热议的话题。陈凤杰带领学校的老师们用理想信念、扎实学识、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勾勒出时代光影,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创新思维、锤炼品格、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黄瓜学校的教育是有情怀的教育,不急功近利,以爱为底色,尊重学生天性,珍视学生的禀赋和潜能,才能培养出时代新人。”荔城区麟峰小学原校长林茂盛曾在黄瓜学校任教,老校长的教育理念为他之后从事的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要成绩还是要素质?在陈凤杰这里从来不是单选题。他注重培养一个“大写的人”,学生除了成绩之外,还应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以及一个富有的灵魂。
陈凤杰带着学生们开展体育活动,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组织学生跑操。学校操场小,他就引导学生到附近沙滩练跑步,锻炼学生们的体力、耐力和速度。1980年,埭头学区31所小学选出的16名运动员中,黄瓜学校占了15名。城厢区退役军人局局长林清华参加了1985年的原莆田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他说,当时黄瓜学校是原莆田县唯一一所代表乡镇参加比赛的学校,获得了团体第一名,他自己打破了男子100米、200米比赛纪录。
缺乏活动场地、缺乏体育设施、缺乏体育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凤杰为了激励学生想出不少“妙招”。他自掏腰包给学生买豆浆油条、运动服和小白鞋。“那个时候,我们能吃上油条就是幸福,能穿上小白鞋就是有面子。”林清华笑着说道。
连续多年,黄瓜学校的体育成绩突出,经常在县、省和全国许多比赛中崭露头角,被评为“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获得“雏鹰齐飞”奖。这所在地图上找不到的普通学校,引得中央12家新闻单位组团赴岛采访,中央电视台录制了别开生面的海岛田径运动纪录片,为莆田“田径之乡”添彩。
“如果没有陈校长,就没有今天的我!”莆田第十四中学退休体育教师吴水妹是全岛第一个女大学生。她告诉记者,以前岛上的女孩子早早就被定下娃娃亲,到了差不多的年纪,她的父母就不让她继续上学。老校长看到了她运动方面的闪光点,多次到她家动员,带她走出海岛到莆田少体校学习训练。训练的苦曾让她想放弃,老校长知道后不断鼓励她。最后,她考上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陈凤杰把青春和热情留给海岛教育,陪伴一个又一个海岛娃到达知识的彼岸。在学生眼中,他是好老师、好校长。他的付出换回海岛人的感激和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岛民们早已把老师们当成自己人,经常给他们送鱼送菜。
1986年6月,陈凤杰带领学生前往埭头参加考试。回来的路上,他们乘坐的三轮摩托车与一辆货车发生碰撞。情急之下,他用身体护住身边的学生,不顾自己头部受到重创,仍在抢救学生、处理事故,最后因伤势过重离世。追悼会当天,自发前来送别的人群蜿蜒数里,众人泪垂。“我父亲一年在家不超过20天,每次回家,我80多岁的奶奶在病床上拉着他的手问他什么时候再回来,他总是说很快。”陈凤杰的女儿陈秀霞说,父亲把爱都给了学生。
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没有优越的办学条件,更没有完备的教师队伍结构……陈凤杰秉承“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莆田千年家训,带领学校成为一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先进校,培养出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做到用知识改变命运。他的这面“红旗”,至今在人们心中烈烈飘扬。(蔡玲 吴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