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苕溪诗帖的章法赏析
米字作品的最妙的章法是他晚年的行草手札,可谓幅幅精彩,各具特色。他中年的《苕溪诗》虽然全是行书,但已体现出其对于章法处理的非凡才华。通篇观来,大小、疏密、欹正……随势生形,一气呵成,纯任天机。正如宋人朱熹所言:“天马行空,追风逐云,虽不可范以驰驱,要自不妨痛快。”学习章法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青少年或初学者来说,如果单字练好了,却不会运用章法,那么仍然无法写好一幅成功的作品。一般来说,章法由字势、字组、字距、行距、节奏、情感等部分组成。字势是书法作品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汉代书家蔡邕在《九势》中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所谓书势,简单说,就是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动态关系,这些具有动态的笔画与结体给人所产生一种感觉和情感。
如第一首诗的最后一行“景载与谢公游”(图95)写得很精彩:可以分成三个字组,如图。“景”字下面的两点写得左送右迎,连带明显,正因为这两点的活泼与上部的稳定构成了一个稳健的整体,而整个字的势是不偏不倚的,它一字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字组,在这行中起到引领全行的作用。第二个字“载”明显向左欹侧,第三个字“与”明显向右欹侧,将这种向左的势头拉向了右边,第四个字“谢”把这种向右的势力又拉向左倾,第五个字“公”已近端正,但还微微向左欹侧,最后一个字“游”里提手旁写得非常垂直,不偏不倚,虽然右边的子的竖向左倾,但通过蟹爪钩将其搬正了,再通过走之底的长长的平捺把“公”的微倾又搬正了。作者通过这些势的“端正--左倾--右倾--左倾--左倾--端正”的起承转合,渗透着“书似看山不喜平”的理念,制造着矛盾又处理着矛盾,最终达到了统一协调,成了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的一行字。
从字距上看,“景”与“载”字间隔较大,“载与谢”三字间距较小,“谢、公、游”三字间距又恢复到以前的字距。从字距中,可以看出这是“松--紧--松”的这种疏密安排,避免了“状如算子”的单调与呆板。通观全文,我们发现,作者的字距在不断地变化着,加上字的大小错落,因此而变得“横无列,竖有行”。从情感上看,作者写这首诗,心情很愉悦,因为这里春夏秋冬的景色赏心悦目,而且有丰富的物产,在这样美丽富饶的地方和“谢公”游玩,谈笑风生,怎能不快乐呢?所以从“松竹留因夏”开始,字字写得沉稳,情感的基调一直很平缓,写到“载与谢公游”时,速度加快,“与”紧跟着“载”,而且最后一笔出锋迅捷,露锋明显,与“谢”字更加紧密。可以说,这里是作者情感的一个高潮,犹如歌唱时抒发情感的一个高调。这里的“谢公”是文学上的借代,我们知道,“大谢”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小谢”是“永明体”创作的代表人物。米芾用“谢公”借指“才高学深”的文友,而米芾实际在这群文友中又是出类拔萃的人,得到他们的敬佩与亲近,所以写到这里时,畅想着文友对他的友爱与尊重,犹如众星捧星,心花渐放,笔速自然加快,字字紧跟,情动势出,墨随笔挥,呈现出一幅思想与情感的笔墨心电图了。通观全篇,米芾这种情感的变化可以从字势和字距中看出来,最后一首诗的字距明显缩小,字的动态加大,可见情感已达到相当兴奋的程度,进入了全篇的高潮,给人言尽而意未尽之感,耐人寻味。
从字的大小上看,这行字是按“小--大--小--大--小--大”来处理的,可谓是大小错落,如波浪起伏,富于变化,跌宕多姿。
从字的形状上看,这行六个字没有一个字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全是不规则图形,这就使字形显得多姿多彩。为什么馆阁体有受欢迎?就是因为字字见方,状如算子,缺少变化,千篇一律,少了个性和艺术元素。写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幅作品中的两行半小字,这些小字虽然不是诗句,与正文的字明显小多了,而恰恰因为它的小,却使这章法有了起伏的变化,增强了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得不说这两行多的小字使整幅字增色不少。
从通篇看来,字间距不等,行间距也不等,每行的第一个字基本齐平,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稍微有些出入,所谓约定俗成的“齐上不齐下”。加上每首诗的最后一行后面都留了一些空白,显得错落有致,倘如都像第二首诗后面写满,那么通篇皆黑,反而少了空白,缺了韵味。绘画中讲究知白守黑,黑与白,一个指实境,另一个则指虚境,“人但知有画外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出,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处,妙在同幅皆灵,故知妙境也”(《画筌言评》),米芾是一位开创“米家山水”的大画家,当然深知黑白布局的奥妙。第二行将“诸友”顶格写以示尊重,署名“襄阳漫仕芾”写在下面也是表示对诸友的尊敬。这一行的空白恰好与第一行的下面的空白相映成趣,使这一块面有了空灵的感觉。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最后一首诗
(图96)的章法。章法离不开字势,字势则是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字形表现出来。南北朝时期的大书法家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把“神采”排在第一位。米芾天赋过人,性格豪爽,放荡不羁,拜石为师,人称“米癫”,因而通篇表现出来的字势神采轩昂、风雅潇洒,弥漫着一股强烈的感染力。米芾也在《自叙帖》强调说写字要“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字如其人,米字正好是他的这种审美思想的体现,通观米字,确实生龙活虎,神采奕奕,刚柔相济,仪态万方,令人叹服。
米芾在《自叙帖》中云:“其次要得笔,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他的这种求变的审美情趣在这里也得到了经典的体现。如第一行中九个字,有七个字有捺画:密、友、從、春、薇、過、夏,但捺捺不同,有的出锋,有的不出锋,有的改成横的形状,有的写成了夸张的反捺,总之,在长短、大小、粗细、节奏、快慢尤其形态等方面都作了变化处理。
从行间距看,前三行较紧,后两行较松,这正是作者思想感情在笔端的流露。因为《苕溪诗》写的是礼尚往来的友情,赏心悦目的风物和自然潇洒的游玩经历,因而情感相对平缓,犹如山涧溪水浅唱低吟,悦耳动听;不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那样痛彻心肝情绪激昻,似翻江倒海,震撼人心;也不像苏轼的《黄州寒食诗》悲凉惆怅,情绪起伏,如风雨长江,波涛起伏,催人泪下。因而作者写得轻松愉快,到了后两行,这种轻松的心情达到高潮,情由笔挥,势从墨出,节奏加快,两行间距随之加大,自然而然了。
从字间距看,第一行可以分成四个字组,如图,一个“拆”字与前后的字距加大,体现了作者对朋友分离的惋惜和遗憾,故意将“拆”字写得“不合群”,表达了他对朋友恋恋不舍的深情厚谊。书法是性情的流露,所以一切的安排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出发的。米芾追求的是“尚意”书写,“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充分张扬个性,完美表达情趣。因此,字间距完全根据感情的表达来决定,其他四行的字间距也都可以从感悟作者的情绪出发,来理解他的处理。如这一首的最后两个字“船行”,牵丝明显,间距最小,恰恰是心情的轻松达到了极点,节奏加快,写得爽快淋漓。
从行间的开合穿插上看,作者的求变意识非常明显。以第四行为例,如第三行的字间距相对较紧,而第四行就相对较松。第三行的“情”微微右倾,第四行的“对”就明显左倾。因为“对”写得厚重,因而下一个字“声”就写得轻盈,因为“声”的竖写得开张,“却”的竖就写得相对收敛。因为第三行的“随色”写得相对较小较细,因而“怜”写得很大很粗,因为“宁”写得上下伸展,所以“皎”写得左右开张。只要细心体悟,就能认识到作者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巧妙地处理了矛盾关系,形成了飘逸超迈的气势和沉着痛快的风格。
《苕溪诗》是米芾中年书法风格逐渐成熟时期的经典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好评如潮,经久不衰,也是学米者不可绕道的门槛。宋代以后,学米者无以数计,代代不乏成功的书法家,米友仁、吴激、吴踞、王庭筠、王铎、董其昌都是学米之后青史留名的书法家。当代著名书法家周慧君以及获第七届兰亭奖的田小华都是学米的代表性书家,(请阅读笔者撰写的《田小华行书特色及其创造性对青少年的启迪》,已在“益民说书法”中发布)他们“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根植传统,自出新意,为我们学习米芾行书树立了楷模。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有兴趣,请关注“益民说书法”阅读系列书法理论文章,谢谢。
米芾的《苕溪诗帖》一面世,即如一阵春雷震惊了书坛,令人耳目一新的行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喜爱,一个杰出的书法家如鹤立鸡群般展现在北宋书坛上,随后一个多月,米芾再次创作了《蜀素帖》,更是令人啧啧赞叹,它和《苕溪诗帖》被后人称为米书"双璧",开创了一代“米体”书风,仅此两帖,年仅38岁的米芾便奠定了在书法史上千古流芳的书法地位,当然,随着学识和阅历的增加,米芾后来的手札更加老辣精到。但是,作为初学者,学习米字,《苕溪诗帖》毫无疑问是首选,那么,《苕溪诗帖》好在哪里,有何特征,有何创新之处,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流芳百世?青少年以及初学者在学习时要注意什么?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分述如下。
米芾曾自诩“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即用正、侧、藏、露不同颖锋入纸,使整幅作品长短、轻重、仰偃、间距、起笔、收笔不主故常,如玉树临风,摇曳生情,各具姿态。字的结体大小、疏密、欹正、长扁,随势生形,一气呵成,纯任天机。正如宋人朱熹所言:“天马行空,追风逐云,虽不可范以驰驱,要自不妨痛快”。《苕溪诗帖》颇得"二王"笔法,尤以献之外拓用笔为主。"内擫"与"外拓"两种笔法各具特色:前者以腕力控笔,线条沉实,中宫聚拢,故称骨胜之书;后者运笔飞扬而筋力暗敛,欹侧多态,意趣悠然,又称筋胜之书。米芾自称"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苕溪诗帖》虽是米芾的成名作,但已经用笔多变,姿态万千,风格突出,耐人寻味。
一、起笔
米字的起笔方法多样,活泼多姿。有顺锋按笔重入,凝重醒目;如“将”(图1
)的第一笔点。也有方切入笔,闪耀凌厉,如“诸”(图2)字右边土的两横。
也有露锋直入,爽利挺拔,如“之”(图3)字的第一笔和第二笔
。也有逆锋圆入,浑厚沉雄。如“襄”(图4)的第二笔横
。藏锋起笔的也非常多,如“夏”(图5)字的第一横
,简言之,米字起笔因势入纸,顺锋逆锋露锋藏锋不一而足,各个角度“趁热打铁”,恰如其份,特别是笔画在与上一笔呼应时,许多起笔明显带有承上的牵丝,如“苕”的第三笔,如第四行“秋”(图6)的横
,“雪”(图7)的第二笔等
,在与上一字呼应时,起笔处也有许多字带有明显的露锋翘嘴,如“友”(图8)字的横,
“会”(图9)字的撇,“主席”(图10)的两个点,
这种“上承”起笔方式运用广泛,它使得上下两笔呼应强烈,一气呵成,给人行云流水之感。还有一种起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下起笔”,即笔锋由下向上入纸起笔,如“书”(图11)的长横,
“好”(图12)字的第一个横等,
这种起笔一般在写好上一笔时连带自然写出,符合米芾因势赋形、天真自然的审美追求。总而言之,米字起笔露锋比例最高,大多凌空取势,顺势入纸,多见于横竖撇捺等的笔画,其次一个特点是起笔重按成点,“高山坠石”之后迅捷行笔,这种起笔方式非常多,如“将”(图1)的长竖,
“诸”(图2)的第二笔,
“襄”(图4)的第二笔,
“松”(图13)的第一笔等,
还有特别夸张的如“秋”(图14)的两个撇,
“小”(图15)的第一笔,
“李”(图16)的第一横等。
这些需要临帖时仔细观察,耐心体会。
米字的行笔过程犹如舞蹈,婀娜多姿,仪态万方。有压笔一行到底的沉着敦厚,如“嘩”(图17)的最后一竖。
也有压笔行走一半忽而提笔细劲爽朗,如“不”(图18)的横,
还有提笔一行到底的瘦挺空旷,如“刘”(图19)的一竖。
米字行笔过程注重笔锋角度的调整,也即常见的“S”形,如“去”(图20)的两横、
“半”(图21)的长横等
,但是,米芾的高明之处,他又打破了这种常规,使行笔的起伏变化千姿万态,尤其是长笔画的处理方式,十分多元,有头尾重中间轻,如“通”(图22)的平捺
。有中间重头尾轻,如“更”(图23)的捺,
有行至中间拐角度行笔,如“来”(图24)字的竖钩,
“青”(图25)字下部月字的撇,
“荆”(图26)字的竖钩,
“水”(图27)字的竖钩,
“无”(图28)字的长横等
。临帖时需要分解成几个环节练习,各个击破,然后连贯起来反复练习,直到一气呵成练像为止。唐朝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miǎo);一点之内,殊衄(nǜ)挫于毫芒。”可以说,在米芾的行笔过程中得到了经典的体现。
三、收笔
米芾行书收笔也是灵活多样,气象万千。有行走的末端迅速提笔,戛然而止,如“戏”的斜钩。也有行笔到末端一波三折而提笔,如“春”(图29)的一捺,
还有顺势出锋,痛快淋漓的,如“竹”(图30)的第一笔撇,
“菱”(图31)字的最后一笔捺,
“行”(图32)的竖钩等。
米字收笔更多的是呼应下一笔,这种笔法往往出锋明显,与下一笔笔画呼应强烈,如情侣相迎相送般密切。如“将”(图1)的竖钩与最后一点,牵丝映带,一气呵成。
如“夏”(图5)的第一个撇与第二个横撇,
“留”(图33)字的四个点,
“点”(图34)的前三个点等,
这类收笔每个字中都有,触目皆是。同时,像一切优秀的书法作品一样,米字的收笔除了一个字本身的点画呼应之外,更注重与下一字的呼应,即每个字最后一笔的收笔下一个字起笔,有笔断意连的,也有牵丝映带的,在《苕溪诗帖》中更多的是笔断意连,但许多字的末笔收笔处明显出锋与下一字呼应,如“竹”(图35)
、第三行的“溪”(图36),
第七行的“与”(图37),
第八行的“依”(图38),
这种“启下”的收笔方式也和上承的启笔方式一样,使得上下字气息贯通,上呼下应,连成一个整体,字字相随,势势相通。虽然,有些字似乎独立,那也只是乐曲中的休止符。纵观全篇,自始至终,气息不断,贯穿全篇,给人节奏鲜明,气血和谐之感。这些也需要在临帖时一丝不苟地观察研究。
当然,上面所举字例只是米芾用笔起、行、收常见的方法,其实还有因势从不同角度入纸的起笔方法,米芾行书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风格,是因为在继承了前人法度的基础上,遵循行书本身特有的规律外,还有其打破常规的用笔和结构方法,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性。下面择其具有代表性的打破常规的笔画和结字分类述之。
四、笔画
蟹爪钩。这是米字的招牌笔画。这种写法最早的是王羲之在《兰亭序》里的“殊”用过,但米芾进行了适度的延长并拓展到许多字中,运用得非常自然且有韵味。米芾的创造性正是在这里,他把王羲之书法的细节之处,大部分人都不经意之处,适当进行改进后成了自己书体的一个经典型笔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人们打开《苕溪诗帖》,第一个“将”字的蟹爪钩就令人眼前一亮,因为这是前人从未有过的写法,却结体独特,笔势生动,粗细分明,疏密有致,动感十足,真正是下笔不凡,仅此一“将”,就让人刮目相看。第二行的首字“诸”(图2)也有一个向右的蟹爪钩,两个蟹爪钩左右呼应,相映生辉,这两个带有蟹爪钩的字都是史无前例的,一下子就显示了米芾出类拔萃的才华和书法的独特风格,令人惊叹!再看此帖中的“谢(图39)、
时(图40)、
水(图27)、
修(图41)、
采(图42)、
对(图43)、
情(图44)”
米芾把蟹爪钩运用到这些字笔画中,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效果,一个个造型独特,见所未见,生动别致。不仅如此,米芾还将蟹爪钩运用到撇的笔画中,如“戏”(图45)的撇,
“度”(图46)的撇,
“成”(图47)的撇,
“赓”(图48)的撇,
也是别具匠心,令人叹服。米芾还把蟹爪钩推广运用到向右钩的笔画中,如“诸”“顾”(图49)的钩画,
,也同样出奇制胜,令人叫绝。米芾就像一位高明的厨师,把人们常见的普通的食材经过巧妙的制作,奉献给人们的是从未见过的色香味诱人而垂涎欲滴的高级大餐。
走之底的平捺。米芾在走之底的创新上也煞费苦心,写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如仅三个“过”字就各不相同,“过江东”的“过”(图50)
的最后一捺两头粗,中间细,微微地左低右高,像一块竹排从上游向下游破浪而来,势态矫健。“过剡”的“过”(图51)
的平捺更加欹侧,由粗渐细,起笔形态向上,好似龙头出水,与上面两点若连若断,妙趣横生。“过夏荣”的“过”(图52)
的平捺,写得斩钉截铁,气势雄浑,收笔回锋呼应下一字,也别具匠心,还有“还、通、游、随”的走之底都各有特色,厚重而不失摇曳,平稳中却具动感,令人回味。
横:米字的横多姿多态,与楷书的横大相径庭,与“二王”的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欹侧之势。从形态上大致有以下五种:
1、左粗右细:如“夏”(图5)的第一横,
“惠”(图53)的第一横,
“青”(图25)的第一横,
“好”(图54)的第三笔,
“不”(图55)的第一横等。
2、左细右粗:如“青”(图25)的第二横,
“好”(图54)的第二横,
“浮”(图56)的横。
3、两头粗中间细:“去”(图20)的第二横、
“卞(图57)、
不(图18)”的横等
。
4、上仰横:“诸、依、花、辰、荆”的第一横等。
5、下俯横:“无、老、卞、不、半”的第二横。
此外,还有露锋横,逆锋横,藏锋横,并列横等,要注意的是米芾特别注重笔画起伏变化、跌宕多姿的审美情趣,他在其学书《自叙帖》中云:“其次要得笔,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这是很值得咀嚼回味的。
竖:楷书中的垂露竖上下基本同粗,悬针竖则上粗下细。但米芾写竖也有一反常态、敢于创新的写法。
如竖画写得上细下粗:如“憐、聲”的竖不仅上细下粗,更为有趣的是,“憐”(图58)
的下部长竖却是向右侧偏去,真是精彩绝伦,独步千秋。仅这富于独创性的一竖便使这个字大为生色。“聲”(图59)
的最后一笔由细渐粗,在收笔时稍稍地抖动出锋,也使这笔袅娜动人。“拆”(图60)
的最后一竖是两头尖中间粗,空旷中寓灵动,令人耳目一新,煞是可爱。“行”(图32)
的最后一竖两头细中间粗,而且对比强烈,出锋爽利,沉着痛快。“洲”(图61)
的三竖用笔、角度、形态、长度各不相同,尤其最后一竖,露入露出,飞白相间,恰如峭壁枯藤,达到了米芾所要求的“险不怪,老不枯”的效果。
撇:楷书的统一写法是由粗至细,行书写法也大多如此。但米芾变化灵活,除常规写法之外,又增加了如下几种:(后续)如果有兴趣,请关注“益民说书法”看系列书法理论文章。
撇:楷书的统一写法是由粗至细,行书写法也大多如此。但米芾变化灵活,除常规写法之外,又增加了如下几种:
1.撇画前后一样粗:如两个“友”字,“竹”的第二个撇,33行的“依”(图62),
“为”(图63)字的长撇等。
2撇画先细后粗:第二行的“仕”(图64),
“度”(图65)字的两个撇,
第12行的“岁”(图66)等。
3. 撇画两头细中间粗:戊(图67)、
薇(图68)的第二撇,
28行的“歌”(图69)等。
4. 变形。如成、顾,33行的“月”和35行的“月”。
5. 加大侧锋程度。如:“竹”的第一撇,第7行的“公”字的撇,第8行“依”字的撇等。
6. 连写。即将撇与下一个笔画连成一个笔画写,更为便捷和富有情趣和意味。如第4行的“白”(图70),
第6行的“无”和32行的“无”,31行的“自”(图71),33行的“皎”(图72)等。
竖提:增加了同竖钩一样的蟹爪钩,只是方向相反。这样的写法使得字形更加沉稳而别致,洒脱而耐人寻味。如:诸、限、襄
捺:1.打破常规之一在于把本来写顺捺的地方写成了反捺,并有意地拉长。
如:夏、更、入
2.捺不出锋,戛然而止或者回锋呼应下笔。如“依、峰(图73),
食(图74)、
峰、便(图75)”等。
3.改变捺本身有角的形状,像藤蔓一样自然生长充满生机。如“会、菱”
4.变形,使其变成另外的形态而又在情理与法度之中。如:“通、游、过、还、茶、客、交、东、来”等。
转折:一般来说,行书中的转折以圆转较多。圆笔就是中锋顺势行笔的结果,但是,一味的圆曲会使写出的字圆滑无骨力。因此,必须在圆曲中掺以方折才能增加骨力和神采,由于行书的直接入笔和直接转折,所以有时出现的方笔比楷书更加健丽。方笔则是把笔毫按下后起笔再中锋运行的结果,在转折处,转是圆笔,折是方笔。米芾把这两种笔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想圆就圆,想方就方,达到出神入华的境界。如:“朝”(图76)
字中的日字的横折运用了方笔,而月的横折运用了圆笔。“苕”“宫”“泉”“月”中的转折都运用了方笔,其中“月”的转折方笔尤为独特。“因”“留”“家”的圆笔运用得流利遒劲,而“景、简句、用”等字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米字笔画,千变万化,各具情态,仪态万方,楚楚动人,限于篇幅,点到为止,不再例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米芾为了达到自己理想的美感,他的用笔侧锋非常多,完全打破了前人所说的“笔笔中锋”的规矩,不落窠臼,把侧锋运用到了尽善尽美的高度。有专家统计,米字侧锋比率达到50%以上。侧锋是指笔尖在运行过程中处于笔画的一侧,下面信手拈来几字说明。
如“将”字的前四笔和第七笔全用侧锋。“松”字除最后两笔外也全用侧锋。“水”(图27)字除最后一笔外全用侧锋。
这个“水”笔笔侧锋且比上面程度更重。这个水字的竖钩的起笔用侧锋,转至中锋行笔,下一笔的短撇又用了侧锋。“剡”(图77)
字最后一笔侧锋起笔一刷到底。这些侧锋的运用,使字显得或厚重或娇媚或刚劲,更富魅力和神采,大大美化了字的造型。
米芾行书不仅笔法丰富多彩,结构更是打破常规,给人以光彩夺目之感。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左倾。据专家统计,米字行书左倾的字占70%,这是前无古人的现象,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关键是他的左倾字增强了动感和音乐般的旋律,使行气更加贯通,富有柑榄般的韵味。如“过、夏、薇、转、陪”。
2、右倾。米字行书虽然右倾的字不多,但在作品里面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增强行气的曲线美和流动性。
如:“能、梁、与”。
3、错位。 米字结构的另一个特征是左右结构的“错位”,把本来并列等高或相差无几的位置拉上或拉下,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增强了字的动感和意趣,咀嚼有味,而且这类字比较多。
如:“源”字拉高原字,“歌”字拉高欠字,“憐”字拉大拉长右部份。“仕”字拉高士字,“却”字拉下右耳旁,“对”字拉下后部分,“浮”字拉下孚字,“行”字拉下右部分
4、夸张。米芾还特别善于运用“夸张”,即把字的某一个笔画或某一个部件有意放大或缩小,以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即所谓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意味隽永。
如:
“我”(图78)字的斜钩出锋时有意重顿,使得钩法独步天下,令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话”(图79)字放大言字旁,比右边的“舌”还略宽。“好”字左边女伸展,右边的“子”收敛。”
“难”(图80)字有意放大上面两点。
“余”(图81)字加粗加长一撇。
“暖”(图82)字放大右面的部份。
“惠”字加粗竖画。“青”字加大加长青字头,
5、改变笔顺。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是改变笔顺,行书为了增强气息,改变楷法笔顺古已有之,但米芾又有所增加,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時”(图83)字最后写寺上面的一竖,“青”字最后写青字头的一竖,里字最后写一竖“里”“盡”“画”字最后写上部的一竖,
“書”(图84)字最后写上部的一竖。
6、疏密有致。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北宋的米芾早已深谙其道。请看米芾的处理。如“雪”、“菱”、“宁”“夏”等字中宫笔画紧密甚至重叠,而向四周伸展的笔画非常疏朗,显得虚实相间,生动有情。此外,根据字的本身特点,在疏密关系上做了恰如其分的处理。像左右结构的字并未“平分秋色”,左疏右密的字如:
“帆”(图85)
“辞”(图86),“难”,“溪”。左密右疏的字如:“戏”“点”“转”
(图87)。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米芾在一个字的局部处理得非常巧妙,令人叹服。如
“親”(图88),两边都写得上疏下密,左右呼应,留白恰到好处。
“花”(图89)字上面的两点与一横拉开相当距离,上疏下密,映带自然,富有情趣。“泉”字的白字中,两横靠下,上面的留白也耐人寻味。“轉”字右边的专上下伸展,中宫收紧,别具韵味。“畫”“盡”字的横比较多,不仅角度、粗细、长短处理得不一样,疏密也不同,上部留白较多,重心向下,有虚有实,活泼多姿。
7、开合有度 “开”顾名思义就是分开、开放的意思,这个“合”则是聚拢、回收、收紧的意思。在书法创作中有“开”就有“合”,二者是矛盾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理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是阴阳和谐的。一个字在作品中的开合是因其在作品的位置决定的,所谓因字赋形,随势赋形,就是指这个字的上下左右的关系决定处理它的开合程度。米芾是这方面的经典性大师。如第一个“夏”
(图5),上下开中部合,而第二个“夏”
(图90)则是上合下开。再如第一个“秋”写得很开张,第二个“秋”则相对厚重收拢。这是章法处理的艺术审美决定的。关于章法处理后面再作详细分析。
米芾打破常规的写法还有很多,这和他的审美理念和多才多艺是分不开的,他善于把大自然美的物象巧妙地表达于笔下,融合于书法艺术之中。他是一位开创“米点山水”画风的大画家,在他的字中就不免看到一些他借用中国画的笔法迁移到书法中,使他的字既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令人赞叹不已,却又功力非凡,耐看难学,这也是诸多学米而意志不坚者中途打起退堂鼓的因素之一。如
“作”(图97)字的第一笔撇似一只翘首以待嗷嗷待哺的雏鹰,也如一只仰望苍穹正欲展翅的小鸟,令你去作无穷的想象。但这一笔四面都是曲线,没有经年累月的绘画功底,如何一笔刷出就让人刮目相看?这里不妨例举他的其他作品中的几个字欣赏一下:
如
“眼”(图91)字最后的一捺像松鼠活跃可爱的大尾巴,这是从未见过的写法,却令人青睐不忘。倘无中国画的非凡功力,怎会有此神来之笔?
“添”(图92)字的二横也非同凡响,起笔有千钧之重,行笔时陡然变细,却又寓拉弓之力,特别是一撇的末尾重重下按出锋,都是打破常规笔法,却又使整个字造型完美,风姿绰约。
“天”(图93)字的最后一捺分明如粽叶,却又如一只肥大的海豚跃出水面,气象非凡地叫人叹为观止。
“千”(图94)字的横如迎风扑浪的小舟,两头细中间粗,动感和韵味十足,配上最后弯头一竖,整个字可爱至致,撩人心扉。
同时,米字还像王羲之一样,特别讲究同字异形,一字一态,风情万种,令人赞叹。如两个“竹”,”两个“不”,两个“秋”两个“寻”
(图98、图99)等字,都各不相同,特别是两个“觉”字更富有创造性,需要作者在临帖时细心体会。
米芾的笔法和字法极为丰富,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这个“心既贮之”即是胸有成竹,“随意落笔”就如飞将军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左冲右突,剑光四射,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毙命,为何?盖功夫高深之境界,对于米芾来说,人就是笔,笔就是人,笔我两忘,皆由心出。米字的笔法和字法需要学米者在实践中反复细心观察、归纳和总结,这里不再赘述。
米芾行书不仅笔法丰富多彩,结构更是打破常规,给人以光彩夺目之感。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左倾。据专家统计,米字行书左倾的字占70%,这是前无古人的现象,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关键是他的左倾字增强了动感和音乐般的旋律,使行气更加贯通,富有柑榄般的韵味。如“过、夏、薇、转、陪”。
2、右倾。米字行书虽然右倾的字不多,但在作品里面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增强行气的曲线美和流动性。
如:“能、梁、与”。
3、错位。 米字结构的另一个特征是左右结构的“错位”,把本来并列等高或相差无几的位置拉上或拉下,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增强了字的动感和意趣,咀嚼有味,而且这类字比较多。
如:“源”字拉高原字,“歌”字拉高欠字,“憐”字拉大拉长右部份。“仕”字拉高士字,“却”字拉下右耳旁,“对”字拉下后部分,“浮”字拉下孚字,“行”字拉下右部分
4、夸张。米芾还特别善于运用“夸张”,即把字的某一个笔画或某一个部件有意放大或缩小,以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即所谓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意味隽永。
如:
“我”(图78)字的斜钩出锋时有意重顿,使得钩法独步天下,令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话”(图79)字放大言字旁,比右边的“舌”还略宽。“好”字左边女伸展,右边的“子”收敛。”
“难”(图80)字有意放大上面两点。
“余”(图81)字加粗加长一撇。
“暖”(图82)字放大右面的部份。
“惠”字加粗竖画。“青”字加大加长青字头,
5、改变笔顺。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是改变笔顺,行书为了增强气息,改变楷法笔顺古已有之,但米芾又有所增加,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時”(图83)字最后写寺上面的一竖,“青”字最后写青字头的一竖,里字最后写一竖“里”“盡”“画”字最后写上部的一竖,
“書”(图84)字最后写上部的一竖。
6、疏密有致。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北宋的米芾早已深谙其道。请看米芾的处理。如“雪”、“菱”、“宁”“夏”等字中宫笔画紧密甚至重叠,而向四周伸展的笔画非常疏朗,显得虚实相间,生动有情。此外,根据字的本身特点,在疏密关系上做了恰如其分的处理。像左右结构的字并未“平分秋色”,左疏右密的字如:
“帆”(图85)
“辞”(图86),“难”,“溪”。左密右疏的字如:“戏”“点”“转”
(图87)。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米芾在一个字的局部处理得非常巧妙,令人叹服。如
“親”(图88),两边都写得上疏下密,左右呼应,留白恰到好处。
“花”(图89)字上面的两点与一横拉开相当距离,上疏下密,映带自然,富有情趣。“泉”字的白字中,两横靠下,上面的留白也耐人寻味。“轉”字右边的专上下伸展,中宫收紧,别具韵味。“畫”“盡”字的横比较多,不仅角度、粗细、长短处理得不一样,疏密也不同,上部留白较多,重心向下,有虚有实,活泼多姿。
7、开合有度 “开”顾名思义就是分开、开放的意思,这个“合”则是聚拢、回收、收紧的意思。在书法创作中有“开”就有“合”,二者是矛盾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理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是阴阳和谐的。一个字在作品中的开合是因其在作品的位置决定的,所谓因字赋形,随势赋形,就是指这个字的上下左右的关系决定处理它的开合程度。米芾是这方面的经典性大师。如第一个“夏”
(图5),上下开中部合,而第二个“夏”
(图90)则是上合下开。再如第一个“秋”写得很开张,第二个“秋”则相对厚重收拢。这是章法处理的艺术审美决定的。关于章法处理后面再作详细分析。
米芾打破常规的写法还有很多,这和他的审美理念和多才多艺是分不开的,他善于把大自然美的物象巧妙地表达于笔下,融合于书法艺术之中。他是一位开创“米点山水”画风的大画家,在他的字中就不免看到一些他借用中国画的笔法迁移到书法中,使他的字既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令人赞叹不已,却又功力非凡,耐看难学,这也是诸多学米而意志不坚者中途打起退堂鼓的因素之一。如
“作”(图97)字的第一笔撇似一只翘首以待嗷嗷待哺的雏鹰,也如一只仰望苍穹正欲展翅的小鸟,令你去作无穷的想象。但这一笔四面都是曲线,没有经年累月的绘画功底,如何一笔刷出就让人刮目相看?这里不妨例举他的其他作品中的几个字欣赏一下:
如
“眼”(图91)字最后的一捺像松鼠活跃可爱的大尾巴,这是从未见过的写法,却令人青睐不忘。倘无中国画的非凡功力,怎会有此神来之笔?
“添”(图92)字的二横也非同凡响,起笔有千钧之重,行笔时陡然变细,却又寓拉弓之力,特别是一撇的末尾重重下按出锋,都是打破常规笔法,却又使整个字造型完美,风姿绰约。
“天”(图93)字的最后一捺分明如粽叶,却又如一只肥大的海豚跃出水面,气象非凡地叫人叹为观止。
“千”(图94)字的横如迎风扑浪的小舟,两头细中间粗,动感和韵味十足,配上最后弯头一竖,整个字可爱至致,撩人心扉。
同时,米字还像王羲之一样,特别讲究同字异形,一字一态,风情万种,令人赞叹。如两个“竹”,”两个“不”,两个“秋”两个“寻”
(图98、图99)等字,都各不相同,特别是两个“觉”字更富有创造性,需要作者在临帖时细心体会。
米芾的笔法和字法极为丰富,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这个“心既贮之”即是胸有成竹,“随意落笔”就如飞将军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左冲右突,剑光四射,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毙命,为何?盖功夫高深之境界,对于米芾来说,人就是笔,笔就是人,笔我两忘,皆由心出。米字的笔法和字法需要学米者在实践中反复细心观察、归纳和总结,这里不再赘述。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和收藏名家作品,中国书法微信平台每周日推出各类艺术家的优秀的作品,以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需求!欢迎大家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中国书法(微信号:ChineseCalligraphyAF):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互相讨论学习。
欢迎您加入“中国书法”平台,也欢迎您加入“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和“读者在线”微信公众号。希望可以通过您的帮助加快平台的影响力,我们会努力的做好平台的服务工作,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却在微信中学习,成长。下面是最HOT公众号,赶快试试新的关注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