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美帖”——《蜀素帖》之美元素探析

文化   2024-12-03 00:02   黑龙江  


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蜀素帖》的由来及历史评价。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所谓乌丝栏,是指在素绢上用乌黑的丝线织成一行行的线,犹如木匠的墨线在纸上弹出的一般。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此卷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后,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受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胆识过人,才气洋溢,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由此可知是米芾于元佑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其艺术风格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随着近年书法热的兴起,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和书法家认为,此帖技法应在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之上,但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高,排名“天下第四行书”是当之无愧的。


下面分别从笔法、字法,章法及字势上进行探析。

笔法上的创新之美

米芾在书写《苕溪诗帖》时,风格已基本形成,其“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书风横空出世,赢得了文人的惊叹和好评。那一年,米芾38岁,年富力强,才思敏捷,在书法上踌躇满志,具体表现是竭力炫技,将笔法和字法演绎得超群绝伦,令人惊叹。《蜀素帖》比《苕溪诗帖》虽然晚写一个多月,但笔法上的创新运用更加大胆自如,线条更加丰富遒劲,侧锋的大量运用更是前无古人,艺术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海岳名言》记载“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这段文字是说当朝皇帝宋徽宗询问米芾对本朝书法家水平的看法,他说出了每个书家的用笔特点,而他自己的特点是——“刷”字 。米芾自称"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存世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苏东坡盛赞其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将米芾的书法风格用八个字概括起来,并与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书艺并行,可见评价之高。

米芾特别重视书法的继承与创新,从把笔,用笔,造型、风格上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这和王羲之从儿子王献之背后抽毛笔而不得的故事意思恰恰相反。“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我们知道写小字悬手久之,必臂酸不适,但米芾提倡悬手,可见要求之严。“又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 ;不得笔,虽粗如椽亦偏。此虽心得亦可学,入学之理在作字”这是说笔法正确,线条细如毫发也圆劲有力,反之,虽粗如屋椽也无力缺神,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书谱》载,米芾曾“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可见米芾的用笔变化无穷,招数迭出,。通篇品味《蜀素诗帖》,用笔爽利,洒脱不拘,多取侧锋,灵巧多变,行笔波折虽多而速度不减,故线条劲挺有力,令人击节赞叹而又回味无穷。

一、起笔

米字的起笔多种多样,有直接按笔重入,凝重醒目;如“青”(图1)


的第一笔横;也有方切入笔,闪耀凌厉;如“歲”(图2)


字中“山”字的第一竖;也有露锋直入,爽利挺拔;如“山”(图3)


字的第一竖和第二竖。也有逆锋圆入,温和内敛。如“擬”(图4)


的竖钩。简言之,米字起笔因势入纸,顺锋逆锋露锋藏锋不一而足,各个角度“趁热打铁”,恰如其份,这些需要临帖时仔细观察,重点体会。

二、行笔

米字的行笔过程也十分特别,有压笔一行到底的沉着敦厚,如“华”(图5)


的一竖;也有压笔行走一半忽而提笔写的细劲爽朗,如“舆”(图6)


的长横,还有提笔一行到底的瘦挺空旷。如“中”(图7)


的一竖其行笔过程注重笔锋角度的调整,以及行笔的起伏变化,尤其是长笔画的处理方式,十分多元,有头尾重中间轻,如“不”(图8)


的第一横,有中间重头尾轻,如“上”(图9)


的长横,有行至中间拐角度行笔,如“断”(图10)


和“新”(图11)


的最后一笔。唐朝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梢。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可以说,《蜀素帖》中得到了有力的佐证和完美的表现,任凭你怎么寻找,也不会找到一笔直线的线条,无论什么笔画,都是曲线或弧线,即是看起来很直的竖画和横画,都可以看出里面有波动的痕迹,直中有曲,曲中有直。

三、收笔

米芾行书收笔也有其习惯动作,有行走的末端迅速提笔,戛然而止,如“那”(图12)


的最后一竖,也有行笔到末端一波三折而提笔,如“春”(图13)


的一捺,还有顺势出锋,痛快淋漓的,如“郎”(图14)


“年”(图15)


等字的一竖。这些也需要在临帖时一丝不苟地观察研究。

四、侧锋的大胆运用

清人朱和羹说:“正锋取劲,侧峰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锋,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惊,翩然下擢,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临池心截》)而早在北宋的米芾深谙其道,大量运用于书写实践中,并且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果,这不能不说是他一个大胆的创新。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一段著名书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可见,书法发展到唐朝,非常注重法度,特别是楷书发展到了巅峰,一笔一画都强调笔笔中锋,即使行草书也基本为中锋的运用。在这种氛围的沿袭下,米芾大胆突破,上溯魏晋,突出重围,把侧峰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潇洒流落、翰意神飞、美轮美奂的效果。随便举几例:如“太”(图16)


的撇与捺,用侧锋非常妍美,与细劲的横形成强烈反差,既脱俗又合理,阴阳相生,和谐生动。如“青”(图17)


的上部三横,因为全用侧峰,显得厚实,与下面纤细的“月”(图18)


虚实相生,阴阳协调,活泼而不轻浮。“不”(图19)


的撇,是最粗重的一笔,痛快淋漓,造型别致,“華”(图20)


的第二点,正因为这一个点的厚重而迅猛,使下面的笔画节奏全部加快了起来,使整个字充满活力而耐入寻味。再如“介”“集”“便”“使”(图21图22 图23图24)





的撇,由于侧锋的夸张运用,都使得这些字显得与众不同,一脱俗气而生动别致。特别是“天”(图25)


字的撇捺因为用了侧锋而厚重舒展,与两个枯木横阴阳相生,虚实相应,使整个字态可爱生动。

字法上的创新之美(后续,亲爱的读者,如果有兴趣,请关注“益民说书法”看系列赏析文章。)

《蜀素诗帖》的字形结构巩固并加强了《 苕溪诗帖》的优点,相对于唐朝甚至上溯魏晋,更是打破常规,富于创新意识,给人以光彩夺目之感。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左倾。据专家统计,米字行书左倾的字占70%,这是前无古人的现象,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关键是他的左倾字增强了动感和音乐般的旋律,显得跌岩多姿,字字潇洒,与众不同,耳目一新,

使行气更加贯通,富有柑榄般的韵味。这里随便举几例,如“起、颈,華、附、衢、洞,漫,暮”。


2、右倾。米字行书虽然右倾的字不多,但在作品里面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增强行气的曲线美和流动性。

如:“枝,慎,勿,江”(图26图27图28图29)





3、错位。米字结构的另一个特征是左右结构的“错位”,把本来并列等高或相差无几的位置拉上或拉下,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增强了字的动感和意趣,咀嚼有味,而且这类字比较多。

如:“劲”(图30)


字拉下右部,“凌”(图31)


的右部拉长下移,“歌”字拉下欠字,“報”字缩小拉上右部。“錦”字拉下右部,“種”字拉下右部,第二个“鹤”字拉下右部,“慎”字拉下右部,“行”字拉下右部,“湖”拉上中右部,“清”拉上右部,“径”字拉产右部等。上下结构或上中下结构的字错位也不少,即故意把下部的重心向左或向右移动,增加了字的动感,显示出险峻和生机。如“亭”(图32)


把下部的“丁”右移,竖钩不和上面的点保持在字的竖中心线上。再如“墨”(图33)


字,把下部的“土”右移,让人眼前一亮,脱去了俗气,生出了创意。“南”(图34)


里面的部分微微右移。

  4、夸张。米芾还特别善于运用“夸张”,即把字的某一个笔画或某一个部件有意放大或缩小,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即所谓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意味隽永。

  如:“凌”字的右部有意拉长,使得字法史无前例,令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青”字加大加粗青字头,“柏”字放大木字旁,比右边的“白”还宽。第一个“诗”(图35)


字左边言字旁伸展,右边的“寺”两边收敛,上下拉长。”两个“华”字都有意放大上面两点。“寒”(图36)


字的宝盖头,三个点重如磐石,横却细如游丝,造型之奇特前所未有,俊美而洒脱令人叫绝。再如同样的宝盖头字“守”“宁”“宫”“客”“得”“寄”字,都有意夸大左边的点,缩小右边的点。“得”(图37)


字把左旁的两个撇画写得又短又粗,真是独具匠心。第二个“入”字加粗加长一撇。“饵”、“郎”、“那”字拉长右边的部份,“氣”字加粗撇画,“涣” 加粗三点水,“抨”(图38)


字,夸张提手旁,左粗右细等,这些笔画或部件的夸张,都使这些字脱颖而出。再看“路不拾遗知政肃”中的“路”(图39)


字左边“足”的提画,陡然变细,与上边的笔画形成鲜明对比,既合理又有新意,路字下边的“不”(图40)


写成右倾之势,与其他的“不”迥然有别,活泼调皮,煞是可爱。这一句中的“政”(图41)


也有亮点,就是左部的“正”的最后一横,写得似有若无,却在连带的提上粗重而迅捷的一笔,使整个字一下子生出了创意,不得不令人击节赞叹!这些故意夸大或有意缩小的笔画,史无前例,给作品生色添辉,使书坛平静的湖面刮起了一阵阵醉人的春风。

5、改变笔顺。(后续,亲爱的读者,如果有兴趣,请关注“益民说书法”看系列赏析文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是改变笔顺,行书为了增强气息,改变楷法笔顺古已有之,但米芾又有所增加,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两个“詩”字最后写寺上面的一竖,“種”字最后写重字里的一竖,“里”字最后写一竖,“書”“盡”“華”“楼”“径”等字最后写一竖。


6、疏密有致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北宋的米芾早就运用自如。请看米芾的处理。如两个“霄”、第一个“龜”、“宁”“鹤”等字中宫笔画紧密甚至重叠,而向四周伸展的笔画非常疏朗,显得虚实相间,阴阳协调,生动有情。此外,根据字的本身特点,在疏密关系上做了恰如其分的处理。像左右结构的字并未“平分秋色”,左疏右密的字如:第一个“松”“絳”,“得”“瞻”“蟾”,“溪”。左密右疏的字如:两个“鹤”字,“柏”“新”,“须”。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米芾在一个字的局部处理得非常巧妙,令人叹服。如“頸”(图42)


、“清”(图43)


、“聽”(图44)


字两边都写得上疏下密,左右呼应,留白恰到好处。“舒”(图45)


上密下疏,别有韵味。“花”(图46)


字上面的两点与一横拉开相当距离,上疏下密,映带自然,富有情趣。“霜”字都是雨字头中宫收紧,左右舒展,整个字上疏下密,“泉”字的白字中,两横靠下,上面的留白也耐人寻味。“傳”字右边的专上下伸展,中宫收紧,别具韵味。“書”“盡”字的横比较多,不仅角度、粗细、长短处理得不一样,疏密也不同,上部留白较多,重心向下,有虚有实,活泼多姿。而“月”“晴”的“剪”里面的横用点代替了,也达到了疏密有致、妙趣横生的效果。

7、开合有度 “开”顾名思义就是分开、开放的意思,这个“合”则是聚拢、回收、收紧的意思。在书法创作中有“开”就有“合”,二者是矛盾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理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是阴阳和谐的。一个字在作品中的开合是因其在作品的位置决定的,所谓随遇而变,因字赋形,随势赋形,就是指这个字的上下左右的关系决定处理它的开合程度。米芾是这方面的经典性大师。如第一个“姿”,上合下开,而“枝”则是上开下合。再如第一个“松”写得左开右合,第二个“松”则是左合右开。“寒”“靈”“雲”都是上开下合,而“忘”“厭”“漫”“破”等字都是上合下开。这是章法处理的艺术审美决定的。后面再作详细分析。 

8、相向相背,处理巧妙。所谓“向”,就相当于两人面向的点画姿态,像一个小括号“( )”,书法中类似“外拓”的形成;如“種”“舒”“射”“烟”“将”“相”“得”“湖”“鱸”“詩”“情”等字,特别是“得”(图47)


字,一高一矮,上合下开,字形奇美,正犹如一对热恋情人正在贴面亲吻,情深意浓。而“湖”(图48)


字的处理更是耐人寻味,三点水像一条有形的情感纽带把中间的古字首尾笼络,而右边的月紧贴着古,字形既有新意,又美感醉人,像一口三人之家,父亲保护着中间的孩子,母亲也紧贴着中间的孩子,一家人互依互偎,亲情感人肺腑。“背”,则与“向”的姿态刚好相反,相当于符号“)(”,书法中类似“内擫”的状态。如“枝”“疑”“慎”“鹤”“作”“断”“新”“江”“利”等字,“枝”字上开下合,险峻之态,充满动感,令人想到节外生枝,生机盎然。“江”(图49)


字右部右斜,一扫庸俗呆板之造型,寓于创新活泼之生机,令人想到长江九曲回环,曲折前进。“利”(图50)


字看似平常,其实可圈可点。你看所有笔画基本都是先重后轻,整个字形是上重下轻,可以说结构处理不落窠臼,平中有奇。“上重下轻”令人想到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更有趣的是,两个长竖起笔似是相呼应,共谋大业,却貌合神离,中间部分明显挺胸凸肚,似乎两个人在争名夺“利”,互不相让,到收笔时方向向背,分道扬镳了。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常用字“利”,经米芾处理得如此高妙而神奇,令人不得不佩服!


接上期:极尽变化,各有特色米芾在其学书《自叙帖》中云:“其次要得笔,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阐明用笔变化之天机。现代人也认为书法是线条的舞蹈,以多姿多彩为美。笔者也试举数例,窥其一斑。先看笔画方面,“带”(图51)


字四竖很有代表性,每笔的起行收各异,形态有别,而且间距也不等。“棘”(图52)


两个小框,两竖各不相同,竖的弧线富有情趣,第一个是上粗下细,微微外鼓,而第二竖则两头粗中间细,微向里靠,犹如一对孪生姊妹,各具情态。再看偏旁部首,看三个“湖”(图53图54图55)




字,第一个“五湖”这一个“湖”的氵富于创造性!把蟹爪钩的方向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前所未见的。第二个“湖”字氵拉开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距离,第二点与第三点藕断丝连,第三点带有蟹爪钩笔意,却似是而非。第三个“湖”字的氵将第二点与第三点连写成竖提,顿生新意,且与前一个“湖”的氵又不相同,真是各具特色,各富魅力,不得不令人叫绝。再看四个“清”(图56图57图58图59)





字,更令人赞赏,氵不同,青也各异。再看八个“不”(图60图61图62图63图64图65图66图67)









字,笔笔有法,字字不同,各有姿态,个个可爱。此外,“有”皎皎人,云盲“有”风驱,蟾餮“有”刀利。三个“有”(图68图69图70)




都在用笔上的差别形成不同的字形。蟾蜍和瞻星气中右部的“詹”,运用不同的写法使其明显区别。两个“皎”(图71图72)



字,无论是“白”字旁还是右边的“交”写法都各具特色,每个笔画里都能看出内含的动作,又富有弹生,刚劲而不失之灵动,变化而不失之法度,令人叹服。这类例字,举不胜举,全靠学习者在临帖中反复体悟。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臵,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这些字句形象地把字比作人,要有骨,有肉,有筋,同时要“结构稳妥,不落俗套。形象险峻而不怪异,笔画苍老而不枯竭,体态丰润而不臃肿。他还在《自叙帖》强调说“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

“佳士”不是武士,也不是美女,武士不一定相貌漂亮,美女不一定体格强健,而“佳士”兼而有之,并且风度翩翩,精神焕发。米芾的笔法和字法极为丰富,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这个“心既贮之”即是胸有成竹,“随意落笔”就如飞将军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左冲右突,剑光四射,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毙命,为何?盖功夫高深之境界,对于米芾来说,人就是笔,笔就是人,笔我两忘,皆由心出。米字的笔法和字法需要学米者在实践中反复细心观察、归纳和总结。这里不再赘述。

章法上的创新之美(后续,亲爱的读者,如果有兴趣,请关注“益民说书法”看系列赏析文章。)


书法是线条的舞蹈,舞蹈是在平面的舞台上跳的。而米芾在乌丝栏格里写书法,犹如戴着镣铐在钢丝绳上跳舞,所以没有真正的本领是不敢“跳”的。联系上文,我们知道,这个蜀素已经在邵氏家庭存放了3代人了,到了林希手里,又存放了20多年。林希也是当朝一位知名书法家,曾任宝文阁直学士、成都知府、资政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等职。著有《两朝宝训》、《林氏野史》、《林子中奏议集》等书。可见结交的书法家不在少数,我们可以猜想他肯定曾经邀请了知名书法家书写,但能够在如此贵重的蜀素上写书法,却“非米莫属”。从这一点来说,这件作品首先是材质上的创新,也导致了章法上的创新,本来是约束自由的墨线却成了章法上的特色和亮点,显得整齐而美观,比《苕溪诗帖》更胜一筹。更重要的是,在书法上,米芾继承并发展了魏晋二王的思想和审美追求,即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正与斜、大与小、长与匾、枯与润、浓与淡、楷与行、行与草、断与连、慢与快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势而变,因势而生,体势侧倾,险而不怪,稳而不俗,随遇而变,独出机巧,重视自然,精彩频频。米芾所追求的书法境界是“合于天造,厌于人意”,他说“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浑然天成,如莼丝是也”这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表达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达到自己的审美境界,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正因为米芾作书郑重其事,一丝不苟,“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又兼“智巧兼优,心手双畅”,因此“中华第一美帖”就应运而生了。

通篇看来,《蜀素诗帖》前松后紧,从第六首诗《和林公岘山之作》之后,字形开始变小,字距开始变紧,此前每行正文都在8-9个字之间,此后每行都在10-13个字之间。但米芾的高明之处,是把后面的字大小错落开了,几乎每行都不乏两三个大字,这就与前半部份的大字呼应而统一了起来,显得相对和谐。更令人欣喜的是,从这首诗开始,米芾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材质和工具的书写,进入了“五合交臻,神融笔畅”境地,发挥得“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因此,从笔势,气息和情感表达来说,后半部分的章法相对前半部分更为精彩。我们先看第一行的“拟古”属于行楷字,第一首诗的节奏相对较慢,笔势缓行,笔触厚重,而到了“和林公岘山之作”,则节奏加快,笔势飞动,笔锋轻盈,犹如舞女脚尖点地,飘逸而优美。书法是心情的流露,可以想象,米芾此时的兴奋和快乐已达到了高潮,这时,他也许想到了“朝庭视吾如草芥,文友尊吾如高山”;他也许想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米芾书法超群伦”,他也许想到了“只怕功夫不够深,何怯敢为天下先?”总之,米芾这时已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他忘记了长期的怀才不遇,忘记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更忘记了刚才下笔时的试探和拘谨,他这时完全进入心灵的自由天堂,已经妙笔生花,犹如神助,一个震撼书坛、流芳百世的书法杰作如朝阳一样,势不可挡、喷薄而出了。

《和林公岘山之作》(图73)


的前两行,墨色由浓至淡,等墨流枯竭,再蘸墨书写,一任自然的渐淡过程,毫无造作之感。从大小变化来说,第一个“皎”字写得上合下开,第二个“皎”用两点代替,落在右边,与前面的“葱葱”和后面的“团团”的两个点的形态与位置都不一样,以求变化,下面的“中”把一竖上部伸长,并穿插到“两点”的左边,以保持气息的连贯,并适当填补空白。因为上面的“皎”是横向舒展,所以将“中”字竖向舒展。接着“天”左右舒展,下面一个字组“月团团”向中宫收敛,显得错落有致。因为上面的“皎皎中天”笔画相对厚重遒劲,因而“月团团”笔画纤细爽利。“径千里”是一个字组,承接上面的笔势和节奏,字形较小,显得和谐,而且“径、千”字势微微左倾,而“里”相对平正,把字势拉平衡了。“震泽乃”是一个字组,字形变大,与上面的六个小字形成错落,又与开头的“皎皎中天”呼应了,这里的“震”字伸长一撇,使字势左倾,而下面的“泽”则拉长一竖,又在欹侧中获得了平衡。下一行的第一个字“一”写得很短,为啥?是为了让下面的“水”左右舒展。下面的“所占已过”是一个字组,写得紧凑,“所”字承接上字的过渡,写得稍宽,而把“占已”写得收敛纤细,错落明显,非常精彩。“过”字的走字底,稍稍厚重,以过渡到用笔厚重的“二娑羅”非常自然。由于“娑羅”两个字写得舒展很大,下面的“即岘”是一个字组,又故意收敛较小,最后的“山谬云”重新蘸墨,以“小大小”的字形展示,字距稍大,以区别于第一行的字距。这一行字气息的流动感非常明显,一行字犹如一条流动而有摆动的泉水具有曲线之美。我们再来欣赏米芾处理行与行的本领。第一行的“中天”字大,厚重舒展,第二行的“所占已过”字小,纤细紧凑,第一行的“团团径千”字小,第二行的“娑羅”字大,第一行的“震泽”字大字欹,第二行的“岘山谬”字小字正。第一行的“乃”字细,第二行的“云”字粗。这样左右行形成虚实对比,阴阳相生,既赏心悦目,又耐人寻味。

米芾正是通过制造这些矛盾和阴阳的关系,而又巧妙地处理了这些矛盾和阴阳关系,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如上文提到的“姿”(图74)


为何要上合下开呢?是因为上一个字“挺”已经很开张了,因此,必须把“次”写得紧凑一些,要收敛一下,才有错落感。第二个“松”为什么要写得左紧右松呢?其一是要区别于第一个松,其二是上一个字“上”写得收敛,因此,这里为了变化,应该把右边的“公”写大一些。再如“寒”字,写得上开下合,刚好与上面的“岁”形成一个字组,像一个竖着的菱形,富有美感。

我们再看第五首诗的题目一行“集贤林舍人”(图75)


五个字,字字有捺,捺捺不同,作者分别写成了长点,短点,反捺,顺捺等,可谓是匠心独运。再看这首诗的第一行的错落之美:第一个“扬”字拉长右下的“勿”字,使左右结构几乎呈长上下结构,字形较大;第二“帆”字就写成了匾形字,相对较小;第三个“载”字又拉长了,并左右张开,字形特大;第四个“月”相对收敛并较小,第五个“远”又左右开张,相对较大;第六个字“相”字形较小,后两个字字距较大,字形较大,整行是“大小大小大小大大”的错落之变化。从欹侧上看,“扬”右倾,“帆”的“巾”旁左倾,达到了两字的平衡。“载”左倾,“月”加粗右边的笔画,又达到了两字的平衡。“远相过”三字微微左倾,但最后的“佳”字微微右倾,使整行字获得了平衡。这一行字长短有别,粗细不同,大小各异,宽窄错落,有欹有正,有枯有润,可谓多姿多态,耐人咀嚼。再看第二行除了保持第一行的优点外,就是相对于第一行,字距拉紧,特别精彩的是“路不”两字连带,一气呵成,区别了第一行的疏落,获得疏密相间的效果。章法自有其规律性,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米芾每一行处理的奥妙,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蜀素帖》的章法之美还要靠读者耐心地去感受,去分析,去总结。

综上所述,《蜀素帖》之美,美在笔法,美在字法,美在章法,美在意趣,美在创造。一言以蔽之,米芾把自己的所学,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独创尽情地发挥于笔端,淋漓于纸上,形成了具有审美和艺术价值的书法之美,他追求魏晋书韵,崇尚情怀意趣,结合自创的“米家山水”之法,把自己对社会和人生以及世界的理解,用书法艺术演绎得美轮美奂,从而创造了“中华第一美帖”,它永远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品赏和把玩。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和收藏名家作品,中国书法微信平台每周日推出各类艺术家的优秀的作品以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需求!欢迎大家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中国书法(微信号:ChineseCalligraphyAF: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互相讨论学习。

欢迎您加入“中国书法”平台,也欢迎您加入“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和“读者在线”微信公众号。希望可以通过您的帮助加快平台的影响力,我们会努力的做好平台的服务工作,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却在微信中学习,成长。下面是最HOT公众号,赶快试试新的关注方法吧!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