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钱王祠』|《表忠观碑》的故事

文化   2023-09-17 05:15   浙江  

             《表忠观碑》

 ——讲述苏轼笔下的吴越往事

苏东坡画像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自意本杭人,以诗酬西湖”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两度出任杭州,他纵情西湖山水为后世留下大量诗文、碑刻。而在众多作品中,有一碑记引目光无数,它就是《表忠观碑》。


《表忠观碑》是苏轼留给杭州见证吴越历史的重要文物,更是颂扬吴越国王功绩的一篇经典书法作品。碑记是苏轼43岁盛年时所书,作品在面貌上得《东方朔画赞》神髓,点画丰腴而见骨,斩截有力,是一篇集诸家之所长,融会贯通后自成一体的书法大作,苏轼“四大名碑”之首。



钱王祠内《表忠观碑》


从碑文所述可知,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杭州知州赵抃因感念吴越王有功于后世,其坟墓和祠宇却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遭荒废,于是向宋神宗提议,褒扬前吴越国主钱氏一门对宋室之忠,以建“表忠观”,后得朝廷批准后,将龙山(今玉皇山)上废弃佛寺妙因院改建为“表忠观”,观内供奉钱氏三世五王。

建成后的第二年,在徐州知州任上的苏轼应邀撰文《表忠观碑记》,对钱镠倍加赞扬,同时将碑记镌刻成四方双面的石碑立于观内。

杭州图书馆藏

《表忠观碑》宋拓残本


整篇《表忠观碑》叙述了吴越国三代钱王如何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褒扬了历代钱王的功绩。


全篇《表忠观碑文》

然而,随着朝代不断更替,这四方碑石在战乱中遭受损毁。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东南督抚胡宗宪建钱王祠于灵芝寺,祠内供奉三世五王塑像,同时命郡守陈珂重刻“表忠观碑记”。现立于钱王祠内的“表忠观碑”为明代遗存,流传至今尚存3石,缺第2石。

2020年,钱王祠在西南碑亭附近开挖排水沟时发现了若干石质碎片。与现存明代“表忠观碑”三碑石初步比对后发现,出土碎片的字体较明代碑石圆润更具神韵,刻深也较明代的深,部分文字在明代刻碑上有重复出现,但所处位置与笔法有所不同。故推断该碎片非明代四碑石中缺失的第2石。另据资料记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金石家陈锡钧在府学(今劳动路杭州孔庙)断墙下发现宋刻“表忠观碑”第2石的碎石10片,遂移至钱王祠保存,后不见其踪。




《表忠观碑》残石

如今,我们站在石碑前,看着苏公当年挥笔写下的成就,似乎千年前的影像又栩栩如生刻画在了眼前。这些本无生命的青石,亦成为了连接两个朝代的传承者,向后人讲述苏轼笔下的吴越往事。 


《表忠观碑》为苏轼43岁盛年所书,1078年立石,拓纸均高40厘米、宽60厘米。是硕果仅存的少数东坡书法精品之一。此碑书法脱胎于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笔画劲健遒美,颇承唐碑余绪,为苏东坡“四大名碑”(《表忠观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奎宸阁碑》)之首。
《表忠观碑》是硕果仅存的少数东坡书法精品之一。高宗下诏将表忠观碑的四块重约三吨的巨石移置到太学内,作为皇帝手书石经的陪衬。
表忠观,旧址位于杭州西湖龙山(今玉皇山),清代以后称“钱王祠”。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十月,杭州知州赵抃感于吴越王钱镠有功于后世,遂报请朝廷,将“妙因院”废寺改建而为“表忠观”,并让观中道士看护钱氏家族坟庙,供奉钱氏三世五代国王,即武肃王钱镠、文穆王元瓘、忠献王弘佐,忠逊王弘倧、忠懿王弘俶。




吴越钱王
《吳越国·錢王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