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安康市人民政府印发通知,正式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6类28项。其中,汉滨区的张氏魔术、茨沟豆腐宴制作技艺、安康果酒酿造技艺—汉滨柿子酒酿造技艺、流水鱼宴制作技艺、安康稠酒酿造技艺—世存稠酒酿造技艺、县河辣子鸡制作技艺、竹纱灯制作技艺、尤氏针灸疗法等8个非遗项目均已上榜。
张氏魔术
张氏魔术最早流传于汉滨区早阳镇,传承至今已有百年之久。张氏魔术表演道具简单,仅需要绳子、钢珠、线、绣花针等道具便可在任意场合进行表演。传承人并在表演中巧妙利用光学和障眼法,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神奇效果。
张氏魔术在经过四代传承人的不断改良,既保留了古人的技艺精髓,又在技法上进行了创新,极具观赏性。张氏魔术在表演上类型多样、形式独特,其中的解绳法、七窍出钢珠、人体漂浮、穿针引线等魔术项目深受群众喜爱和好评。
茨沟豆腐宴制作技艺
茨沟豆腐宴制作技艺初步形成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清末民国初年,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成长,逐渐成熟。主要盛行于汉滨区北部的茨沟镇、月河流域。
茨沟豆腐宴以茨沟当地手工制作豆腐为主要原材料,菜品种类繁多,以粉蒸豆腐、豆腐水晶饺、瓦罐豆腐等为代表。烹调方法多样,咸鲜酸辣,健康美味的同时也蕴含深厚地方文化,深受当地人民欢迎。
茨沟豆腐宴不仅是一桌有关豆腐的宴席,也是关于茨沟人民智慧勤劳的颂歌,它代表了茨沟灵动,鲜活的生命力,在食物短缺的年代,豆腐因其工序复杂,来之不易,成为招待贵客的佳品。这种食材在历代能工巧匠手中,各具形态,造就一物千味的奇妙。
安康果酒酿造技艺-汉滨柿子酒酿造技艺
汉滨柿子酒酿造技艺始创于元末明初,主要分布于汉滨区东部石梯、早阳、张滩等镇。原料取材秦巴山区及汉江边的火罐柿子,群众基础广泛,具有典型的地域特点。其做法主要是天然土曲固态发酵蒸馏而成,保存了火罐柿子的独特香味和本身的营养价值,是纯天然绿色食品,相比传统粮食酒拥有不同的风味与药用价值。
流水鱼宴制作技艺
流水鱼宴制作技艺形成于清乾隆年代。流水镇位于秦巴深山大通道——汉江上游,是联通东下安康、旬阳、襄樊、汉口,西上紫阳、石泉、汉中的重要节点,行走于汉江的船夫、纤夫和商贾把汉江上游和下游的餐饮文化带到流水,尤其吸收借鉴荆楚、川蜀餐饮文化做鱼的方式方法,又吸收借鉴陕南移民的餐饮方式,形成自己特有的鱼宴风格。
流水自古以来借助汉江水域资源,行船捕鱼、依水养鱼、逮鱼,他们了解各类鱼的生存性格和各类鱼肉的品质特点,形成做鱼、吃鱼的饮食习俗,形成烹、炸、煎、炒、烧的做鱼宴体系和技艺特点,是安康汉水文化的体现和安康饮食文化的代表。
清康熙年本《兴安州志.卷二.风俗志》载:“兴安人性嗜口腹,柴门棚室,食必兼味”。清李国麟纂修《乾隆兴安府志卷十一食货志》载:汉江有“鳊、白、鲤、鲫四名鱼;壁鱼、衣鱼、黑鱼、石蠺鱼、鳖、蟹、虾等五十余种”。成书于1989年的《安康县志第六篇第七章水产》载:“草、鲢、鳙、鲶、鳤、鲴、鲂、青、大鲵、罗非”等鱼类105种。自古以来,汉江两岸人靠水吃水。流水镇以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而人群聚集,商贾往来频繁,形成码头,码头上的人们炖鱼、煎鱼、蒸鱼、烧鱼、烤鱼、做鱼麟冻、炒酸辣鱼泡、炸鱼骨等,形成“鱼席”。民国初年,流水铺(店)就有“单家的桌子鱼管席,李家盘碗装稀奇”和“田家鱼肉包子香,马家乱炖鱼锅汪”之说。随着瀛湖库区的形成,各类鱼类频添,为流水鱼宴制作技艺的发展又增添了新的传承活力。
安康稠酒酿造技艺—世存稠酒酿造技艺
世存稠酒酿造技艺形成于明代,经历代传承人的改良、创新,现已发展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符号。
世存稠酒酿造技艺在制作过程上十分考究,以优质糯米、富硒水为主料,经过泡制曲药、制作曲麦、踩曲、发汗、晾曲、浸米、粉碎、配料接种、制坯、裹粉、培曲、出曲、淘米、泡米、蒸米、晾米、拌酒曲、入缸发酵、拌曲、发酵、出酒等程序后方可饮用。
世存稠酒酿造技艺不光传续了历史传承的技艺,还融入了陕南地方特色,区别于关中陕北等地区的稠酒制作方法,不但初次发酵工艺有所区别,还增加了一道发酵工艺,其酒味更浓,度数更高,酒体更清亮。酒色因时令稍异,因酿造过程顺应天时变化调整,故酒色随时令节气而自然呈现稍许不同,春时微绿,夏时米白,秋时奶黄,冬时润黄,其中以冬时酒味为最。口味柔和醇香,初入口醇厚柔香、味醇甘鲜,细品后沉香溢出,能带来丰富的味觉享受,其低度、甘香、柔和平衡的特性也更契合陕南人的喜好。
县河辣子鸡制作技艺
县河辣子鸡制作技艺雏形,形成于民国初年,经过历代厨师改良制作方法,发展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县河辣子鸡。主要盛行于县河流域,以及周边相邻村镇。安康有谚语云:“女婿进门,公鸡断魂”安康人一直有用鸡招待贵客的传统。县河人大方好客,更重视这一传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宰上一只家养土鸡,兼烹几道小菜,便是招待亲朋的最高礼仪。
县河辣子鸡以鸡肉和韭菜为主要原料,新鲜的食材是辣子鸡的品质保证,公鸡现宰现烹,最大程度保留鸡肉本身的鲜美,需用农村土灶铁锅烹制,运用炒、闷、炆三种方法,最大程度保持鸡肉的鲜美。
鸡肉切块,柴火土灶,锅底烧热,倒入适量本地菜籽油,油温七成鸡肉下锅,翻炒,鸡肉紧实后,加入干红辣椒、花椒,猛火翻炒,辅食盐以底味,当地酱油着色,加水没过食材,中火烧制四十分钟,转文火收汁为最佳,肉美汤浓之时,将韭菜撒入锅中,翻炒均匀。
县河辣子鸡突出“鲜”“辣”二字。原料取材新鲜,以本地食材为主。现做现吃。据《本草纲目》记载花椒有“散寒除湿”的功效;辣椒“性热而散,能去水湿”,可见吃辣是有一定去湿气的作用的。对于生活在水边的县河人,经常食用辣子鸡,具有良好的温中散寒作用。
“鸡”取“吉”,吉祥安乐之意。县河辣子鸡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顺应当地气候、人文的饮食文化瑰宝。
竹纱灯制作技艺
竹纱灯制作技艺的制作工艺简而巧。制作过程包括做竹圈、划灯篾、扎灯笼、缠线、糊皮纸、蒙纱、滚胶、凉纱、画花等20多道工序。特点是透光性好、结实耐用、骨架匀称、造型圆润。纱和胶的结合让竹纱灯如蝉翼般纤细唯美,成语薄如蝉翼用在这里恰如其分,既堵住了沙眼可以防风,又如蝉翼透亮照明。
竹纱灯成品形状多样,有圆形,两面平形,金瓜形,冬瓜形等20余种。大小不一,小到5公分,大到 30公分。竹纱灯上的图案主要用红黄绿三种原色染料绘制,以简笔画为主,所绘文字、故事、花鸟配合烛光画面灵动,别有一番韵味。
尤氏针灸疗法
尤氏针灸疗法,是一种采用留针候气、催针行气、补泻手法相结合的复式针刺手法,最早分布于安康市流水镇,距今已有一百年历史。
尤氏针灸疗法以经络穴位新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特色手法在重症瘫痪病人中的切实疗效。通过针灸复合操作手法、激发穴位的辐射能量,加强经络的传输强度,达到通经活络、养血除痹、强壮身体的作用。尤氏针法疗法填补了针灸疗法治疗重症瘫痪病的技术空白,使当今中、西医临床诸多原因引起的重症瘫痪病不能治疗的常规被突破,使重症瘫痪患者重塑康复希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滨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汉滨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管理体系,常态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的台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积极贡献。
END
来源: 汉滨区文化馆 | 编辑:王瑾 | 责编:刘一薇 张涛 | 审核:张承喜 张维安
- 往期回顾 -
动动小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