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曹兆才:纪念上山下乡运动53周年——三界公社上海知青联谊会纪实

文摘   2024-11-22 08:29   安徽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文化明光↑  明光市作家协会主办

2024年10月4日三界公社知青在浙江长兴农家乐聚会合影。第二排右一崔世红先生

纪念上山下乡运动53周年

——三界公社上海知青联谊会纪实

安徽省明光市三界镇地处东南部,(原嘉山县)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带,属于低山丘陵地形。

三界镇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为农业为主,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业及农产品融合发展。

特别是草苺种植业等产业,成为当地的致富经验。开拓“农旅、文旅、军旅”同步进行,带动村集体经济农民个人增收的可观渠道。

三界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老三界因地处滁县、定远、盱眙三县交界处得名。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地,并出现许多著名人物清同治初年,封疆大臣吴棠等。该地区不仅历史悠久,还保留许多古迹和庙宇,如清河寺、忠烈祠等。

综上简述,三界镇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还是农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乡镇。

今日明光三界美丽风景

1971年11月6日,三界丘陵环抱天然景观的土地,正值秋风乍起凛冽,眼前原始纵横乡间小道上,陌生走来一批上海下放的知青人,十七、八岁稚嫩的模样,眼神淡漠背负行囊上山下乡来了。

霜华似梦,青春凝香的季节,却迁徙异乡的广阔天地。

如果说,给时光一个浅浅的回眸,蓦然回首竟是53周年的漫漫长路;那么,曾经风尘仆仆的离殇已寂寞无声。半个世纪之后,所有情怀的热烈,渴望一切平安回归与宽慰。

知青,青春,青春啊,1971年11月6日难忘的一天。

为纪念这一天的时辰,三界公社知青每年例行举办聚会联谊活动,唱响一首青春之歌像一条小河,永远不回头的小河。

2024年11月6日,三界公社包括其他时间下放的上海知青一共24人,由陈月芳女士组织筹办,假座上海市宜山路馨乐汇光启店,举行纪念上山下乡运动53周年聚会活动。

因群主崔世红先生外出旅游,未能主办参加此次联谊会。可是他每年都组织安排三界公社知青去浙江长兴旅游活动。为老知青们搭建聚会见面的平台,让曾经一起下放农村的兄弟姐妹共叙家常,其乐融融,勿忘蹉跎岁月凝结的战友情。

崔世红先生是位热心为老知青服务作出奉献的牵头人。

崔世红先生业余爱好兴趣广泛,曾荣获2018年全国第六届摄影大赛二等奖。

岁月的长河,不息流淌,岁月的感恩,悠悠吟怀。

陈月芳女士今年70岁,1971年11月6日,下放三界公社路东大队常家生产队,务农8年。

陈月芳女士

陈月芳女士告诉作者一段永生难忘、危难之时见真情的故事。

那一年我病倒了,几天几夜高烧不退。身旁几位女知青急得团团转,哀声叹气。此时,生产队长带领四名男壮劳力扛着担架冲进屋内。

“月芳,快起床送你到管店医院”!队长以命令的口气叫嚣。

我听出是队长的声音,迷迷糊糊点点头。

“抓紧时间抄近路,绕道大沙河到管店公社医院。大沙河正潮汛涨水,你们四个劳动力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有闪失”!队长神情凝重像战场上的指挥员下达最后一道命令。

据1958年编嘉山县志初稿记载:大沙河又叫香花涧,位于我县西南部,该河源头出自江淮分水岭北麓,河道比较陡,暴雨过后,河流湍急。

茫茫大沙河波澜起伏,滚滚汹涌。水底下沙石淤泥深一脚浅一脚,稍不留神滑跌落水的危险。

四名男社员抬起担架扛在肩上,步履蹒跚地趟入齐腰深的大沙河。我只觉得担架摇摇晃晃地在潮水激流中划桨漂荡,头脑眩晕想吐,天昏地暗的好可怕。我双手紧紧攥紧担架扶杆,生怕滚翻下来,拼命抓住了什么希望一样不松手。

暗流涌动的漩涡冲击得人东歪西倒,无奈四名社员停下脚步,面临进退两难的处境。

时间不等人,慢慢挪动脚步一试水,趟进大沙河中央地段,透心凉的潮水淹到胸口,气喘吁吁。情势危急,进退不得,趟入了什么叫绝境之途。

一望无际的大沙河静静流淌,听见“啪啪啪”的水声回响天空。

此时此刻,时间是生命的紧要关头,救护知青的安危责任重大。四名男社员急中生智,把担架举过头顶,手臂撑力保持平衡,确保护送安全完成任务。他们齐心合力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行。

忽然下起了濛濛细雨,扬扬洒洒,天地灰暗一线天,多了一份莫名的悲壮油然而生。

眼看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已经淹到齐肩深的危险时刻,四名社员临危不惧,横下决心,抱着唯一继续前行才会有绝处逢生的曙光。

冥冥之中上苍的保守无时不刻地怜悯我们,万事皆有效应的箴言感召我们。

大沙河温柔地泛起一圈圈漪涟,阳光露出彩虹般的靓丽。

千难万险只等闲。终于趟出了凶多吉少的大沙河,四名社员浑身衣服湿透拖着淌下一路的水迹,加快脚步赶往管店医院。

管店医院医生立即会诊检查化验指标后,医生表示:持续高烧病因不详,紧急转院嘉山县人民医院。

待转院到嘉山县人民医院,知青小组的陈雅君、刘金萍都在县医院陪着我,治疗一个星期高烧持续不退,查不出病因。只能转院。

辗转上海医院医生最后确诊“血吸虫病”。那时上海龙华中医院正巧研发出中医治疗,但是住院床位已满,有位老医生破例为我加了床位,使我及时得到医治。我要感谢人民的好医生,感谢农村的乡亲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寄岁月以深情,予生活以平安。

谈起这段惊心动魄的尘封往事,月芳女士热泪盈眶。

乡愁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是她一生最难忘的感恩情绪价值。

月芳女士回忆说:那几年插队小组女知青陆续离开了,生产队长夫妇为照顾我起居生活,关照我搬到他家去住, 让我一颗孤独的心感受亲人一般的温馨。

1979年我顶替退休返沪回城,队长夫妇和乡亲们恋恋不舍送到村口,我跟朝夕相处的乡亲们说:“再见,再见”!

队长拉住我的手说:“月芳,你们知青好不容易回上海,是不会来看我们的”。说着队长蹲在地上捂着黝黑的脸哭出了声。

“队长,我一定会回生产队看望乡亲们……”月芳女士再也忍不住分别的悲伤,泪流满面。

1983年陈月芳女士回生产队,队长夫妇和乡亲们热情招待了远方来的知青客人。

1994年陈月芳女士带着就读中学的儿子,再次回到生产队,向队长夫妇及乡亲们表示感恩和致意。

作者曾在多篇知青系列回忆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并不是那个时代有多好,而是,我们知青不论身在何处,有你和我的故事传说,乡愁与感恩都是伴随我们成长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阅会行走的书,读有故事的人。

第二排左起二周林祥先生

坐在我面前侃侃而谈的周林祥先生,今年72岁。1971年11月6日,下放三界公社贾巷大队南宅生产队。

想当年林祥先生年青有为,不负重托,担任生产队长职务。林祥先生用书本读到的文化知识,公平公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入人性化情绪模式管理农村基层一线,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林祥先生召开生产队全员会议,宣布三项劳动制度。

(一)上工时效管理:每天上工时间叫一遍,迟到时间最长的社员,扣工分奖给准时到达农田社员的激励机制,以往常年拖拉懒散的上工习惯,立竿见影收到效果。人人无话可说,先进督促后进现场示范教育,“当面不闪光”。(明光方言)

(二)劳动付出管理:抢收小麦时节,社员挑担小麦进谷场过磅计数重量,改变吃大锅饭旧习,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公平公开的劳动报酬制度,一下子调动社员劳动积极性,你追我赶,心情舒畅,形成风气。

(三)人性化管理:每天轮流派一户社员烧水送到田头,关心社员健康饮水公共卫生。以前社员渴了,随地手捧田间溪沟里水就喝,使得当地流行吸血虫病的疫情,有效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发生。

看似不经意地逐渐改变农村陈旧固有的习惯举措,破除思想上束缚,大胆尝试“改革”的思想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林祥先生从生产方面细节入手;从集体经济打破平均主义思路着想,果然提高社员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团结、人文思维的农村基层新风貌。

林祥先生虚心请教老农民种植水稻时,如何看水的经验,恰到好处,把握时机。明白农谚术语运用至春种秋收冬修水利的实践过程中锻炼成熟。

生产队长官不大管得多。掌握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问题的行事作风。自己以身作则,大公无私,谁不服不行的榜样带头人。

林祥先生曾多次受到公社、县、市、省部门的荣誉表彰宣传。

作者钦佩林祥先生耿直率真与亲民的个性。

有一年生产队社员家家户户青黄不接,生活一筹莫展。林祥先生通知生产队会计,每家派人到仓库先借口粮维持生计,出了事我担当责任,别怕。

大队书记闻讯赶到生产队,严肃批评说:“仓库里是国家战备粮,不能动”!

林祥先生坚持自己的意见,决不失言。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林祥先生当面顶撞了大队书记。

作者沉思半天想了想,知青的生产队长林祥先生为了谁呢。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知青朋友们相见,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欢聚一堂。王萍乡女士、马尔健女士、陈建敏女士等,谈起了在农村劳动生活的有趣故事。忆往昔,倍觉珍惜后知青时代的安逸幸福生活。

从美国探亲回沪的康雪培女士、潘依群女士(张八岭公社)百忙之中抽空参加了知青联谊盛会。

三界公社的知青朋友们,2025年11月6日再一次相遇!


文化明光|我为家乡代言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投稿邮箱:823637003@qq.com
商务合作:13705509326



文化明光
有限空间 无限情怀!欢迎投稿《文化明光》,邮箱:823637003@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