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出的孩子是自卑还是自信,取决于这4件事

文摘   2025-01-02 20:45   江苏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捡书博士」
你那么优秀,别输在认知上,每晚9点,博士在这等你


作者 | 时光屿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周末和女儿去公园玩,看到一个妈妈和儿子在打羽毛球。我们看了一会儿,听到的全是妈妈数落孩子的话:

使劲打,你没吃饭啊?

你能不能别乱看,往我这打呀。

你到底打不打了?

从男孩的打球姿势来看,学的时间不会太长,可妈妈对他却完全没有耐心。

最后妈妈生气地拿着拍子走了,孩子则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

看了让人心疼。

妈妈带孩子打羽毛球,肯定不是为了训他,可妈妈的这番操作却可能会给孩子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台北教育大学心理系教授赖念华说:

如果父母不伤害孩子,社会就很难伤害到他。一个自信心充足的孩子,能够坦然应付任何严峻的生活状态,能够在重压之下不折不弯。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做到这4点很重要!

 01 
只纠正行为
不攻击人格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家里灯坏了,爸爸爬梯子上去修理,让女孩帮忙拿工具。

爸爸说:“给我螺丝刀。”她正纠结是拿大的还是小的,拿一字还是十字的,爸爸催促:“怎么这么慢,像个呆瓜。”

女孩听了瞬间泪崩,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那时,她每次帮忙都会被爸爸数落:

笨手笨脚,没一件事能干明白,所以“死板”“ 不聪明”的烙印一直刻在她心里。

她本以为自己长大了,可以改变这些“标签”对自己的影响,没想到这件小事让她再次“认清”了自己:

我就是一个搞不定任何事情的人。

教育学家指出,对孩子的批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批评孩子的行为,而非人格特质,反之,你会收获一个自卑又叛逆的孩子。

我们可以说:“你是个好孩子,但你故意捉弄同学这件事做得确实不对。”

而不要说:“你这不争气的孩子,就只会闯祸。”

可以说:“你去同学家玩没有告诉我,让我很担心!”

而不要说:“ 一天天的就知道玩,我看你长大能有什么出息。”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批评行为,孩子就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知道改进的方向,并为之努力。

如果父母攻击他的人格,他会觉得父母是在否定他这个人。

要么行为上会更加逆反,要么心理上对自己失望,认定自己就是父母口中糟糕的模样,在父母定义的“圈子”里挣扎,无法获得真正的自信。


 02 
只强化优点
不聚焦缺点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的吃穿用度都很大方,但对于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上,却很吝啬。

有的是因为自己从小没受过夸奖,明明内心觉得孩子很棒,就是很难开口肯定。有的是担心“表扬孩子会让孩子退步、骄傲”。但真的是这样吗?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从小没被人夸过,是种什么体验?

网友@阿猫说:

体验就是极其自卑,觉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做的不好。

有一颗玻璃心,既会因为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中伤,又怕自己说错话伤到别人。

无法接受别人的夸奖,就算有人夸奖自己,也不太相信。

他的父母是“极少夸奖,一旦有错误就要严厉指出”的教育方式。

他第一次尝试做菜,父母没有说一句鼓励的话,而是非常严格的指出,哪里烧得不好。

考试得了98分,是班级最高分,而被扣的两分是因为试卷印刷不清晰导致的,妈妈却依旧责怪他:

头脑怎么这么不灵光,下次发现问题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如今,他成了小有名气的读书博主,爸爸却还是看不到他的“光环”,时不时提醒他:读这么多书快变成书呆子了。

樊登曾把养孩子和做汽车做过类比。

他说汽车是个“简单体系”,要想造台好汽车,把它的各个零件都打磨好,再组装在一起就可以了。

可如果把这个流程放到孩子身上,有一点问题就挑毛病,永远都在敲打他,这个孩子就会疯掉。

因为孩子是 “复杂体系” ,他是生命,而生命的成长是要靠“点亮”的。

也就是我们要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表扬他,并说明为什么,那么孩子会积累这一点点亮光,汇聚成自信,让自己越走越好。

 03 
给孩子自主权
不做控制型父母

自信来源于自尊,而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他的尊重。要想让孩子自信,首先父母要尊重他。

看到一个“孩子如何在父母的影响下丧失信心”的视频。

在服装店,妈妈说:“喜欢哪个衣服妈妈给你买。”

女孩听了高兴地选了一件白色毛绒上衣,妈妈看了看,随即从架子上拿了件深蓝色的说:“白色太显脏,这个不怕脏,也很好看。”

镜头转到快餐店,妈妈询问女儿想吃什么,可当女孩表示想吃炸鸡时,妈妈却不同意,最后还是选了“有肉有菜、营养均衡”的套餐。

回到家,女孩看动画片“熊出没”被逗得大笑:“这熊二好搞笑啊。”

妈妈却问:“那熊的英文怎么说呀?声母韵母都是什么?”

一幕幕看了让人窒息。

在和妈妈的互动中,女孩的想法和情绪完全被妈妈忽略。

妈妈不认为女儿的意见值得参考、情绪值得回应,只是想让她服从自己的安排。

或许孩子还小,做出的决定未必周全。

但如果“密不透风” 的剥夺孩子每一次选择的机会,孩子如同“提线木偶”,又如何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父母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尊重与信任相辅相成。

父母只有相信孩子,适当放手,允许他们去探索、去犯错、去体会其中的因果关系,孩子才能从中获得成长和信心。

当一个孩子获得了父母的尊重,他们会更加自信、自尊和自爱,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感受到父母的信任,他们会更加勇敢、坚定和执着,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追求更高的目标。


 04 
托举孩子体验成功
拒绝口嗨

女儿小时候学口才,去了几节课,就提出不想学了。我以为她是三分钟热度,不假思索地开启夸夸模式:

你声音多好听呀,太适合当小主持人了。

你学得很好啊,看每次上课你都得那么多小红花。

女儿委屈地说:“可是我每次都背不流利,表现得没有别人好。”

我没把女儿的反馈当回事,接着夸:没关系,妈妈相信只要你认真学,一定会学好的!

之后女儿虽然还能坚持上课,但依旧一副蔫蔫的样子。

我很奇怪,直到有一天提前去接女儿,看到在课堂上,别的孩子都朝气蓬勃地上台表演,女儿却说得磕磕巴巴,很没自信。

心理学家贺岭峰说:

要想让孩子自信,父母只夸不行,要给孩子创造成功的体验,要真的能干成事,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成功,才能重塑孩子的自信。

浙江大学胡兰海博士曾做过的一个实验:

让两只白鼠A、B在透明卷筒里相向而行,看它们谁会把谁推出去。

几次后发现,强势的A总是会把B逼得倒退。

接下来,实验员在B头上安放电极,刺激它的大脑,让它充分发挥潜能。果然B变得斗志满满, 连续六次把A撵出去。

这时实验员撤掉电极,发现即便没有外界的刺激,B依然会把A推出去。

对于小白鼠来说,六次的成功就能让它真正获得勇气去挑战“强者”。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实验也具有借鉴意义。

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会让孩子更加确信“我可以”,从而一次次做得更好。

而父母要做的是托举孩子,让他成功一次、两次,也许第三次,孩子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真正做成事情。

 05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自我定义就像一个画布,父母给他们什么颜色,他们就会用这些颜色来描绘自己的人生。而那些自信的孩子,往往手里握着最亮丽的色彩。

孩子最初的世界小得只有父母,父母反馈怎样的信息给孩子,孩子就会对自己形成怎样的认知。

据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平均收到7次批评,才能得到1次夸奖。而在学校,这个比例更是增加到10比1。

父母不妨少一点焦虑,多一些包容,少盯着问题,多鼓励进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让孩子的自信心在每一个小小的成功和被认可中,渐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时光屿,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看更多好文章,关注「捡书博士」

每晚9点,准时等你

点击下方按钮立即关注


捡书博士
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每晚9点,翻一本书,想一个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