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产法院十年审判工作白皮书新闻发布会:竞争垄断案件由专业团队和庭室审理,并设竞争垄断专业法官会议委员会

学术   2024-11-06 11:49   上海  


11月6日上午10 时,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十周年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同年11月6日,作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成立,肩负起护航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职责使命,至今已满十年。

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主要目的是以发布白皮书的形式,通报十年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全面系统总结知识产权审判成果与经验,向社会递交十年履职发展答卷。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人员有: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审委会委员、立案庭庭长仪军,审判第四庭副庭长兰国红。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发布《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十年审判工作白皮书》。
各位代表、新闻媒体的朋友、广大听众和网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在这霜华初现、落叶铺金的11月,我们迎来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十年的历史性时刻。我谨代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全体干警,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院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年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专门法院建设的相关部署要求,坚持专业立院,不断推进审判机制改革,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审判能力,重视人才培养,深化对外交流,在知识产权法院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实践与探索,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切实发挥知识产权审判激励创新、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等作用,致力于为国内外当事人提供优质司法保护与服务。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司法改革的成果之一,于2014年11月6日率先挂牌成立,成为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专门法院和司法改革先试先行的试点法院。经过两次扩编,政法专项编制180名,员额法官72名。现有员额法官67名,内设立案庭、审判第一庭、审判第二庭、审判第三庭、审判第四庭、审判监督庭、技术调查室、司法警察支队、综合办公室九个部门,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审判团队和综合保障体系。2014年11月至2024年10月,共受理案件201 984件,审结195 506件,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不正当竞争及垄断等知识产权全领域,其中包括专属管辖的专利、商标、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授权确权行政案件,以及集中管辖的针对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反垄断行政案件和药品专利链接案件。
上述案件中,行政案件149 486件,占同期受理案件总数的74.01%,年均增长率14.85%;审结行政案件144 186件,占同期审结案件总数的73.75%,年均增长率25.62%。民事案件52 498件,占同期受理案件总数的25.99%,年均增长率11.64%;审结民事案件51 320件,占同期审结案件总数的26.25%,年均增长率20.36%。
从审级看,2014年11月至2024年10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受理一审案件164 871件,占受理案件总数的81.63%,受理二审案件36 677件(含管辖类),占受理案件总数的18.16%,特别程序、国家赔偿、审判监督类等案件受理436件,占受理案件总数的不到1%。
司法案例是审判工作的终端产品。在解决个案纠纷的同时,生效案例以其终局性、权威性和稳定性,客观上发挥了规则树立、类案指引和法治宣传等作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高度重视案例工作,持续改革优化案例工作机制。建院十年来,共有283篇案例获评各类型、各层级案例奖项或者入选案例丛书,75件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评选为各类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求,依法加大技术类案件保护力度,充分实现知识产权价值。从建院伊始的科某某公司诉迪某公司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案中,开始探索适用举证妨碍规则确定经济损失计算依据并精细化计算赔偿数额,到诺某某公司诉隆某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案中,考虑侵权人在新修订专利法生效前的重复恶意侵权行为,判决其承担2205万元惩罚性赔偿,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不断严格专利保护,树立激励创新创造的司法导向。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持续探索发展法律适用规则,与商标主管行政机关一道完善商标审查审理标准,夯实商标授权确权法律体系基础。在“摩卡”商标权撤销复审行政案中,全面分析了撤销通用名称案件的裁判标准,本案确立的“因成为通用名称而予以撤销的商品应仅限于通用名称所指向的商品,而不包括类似商品”的裁判标准,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商标审查审理指南(2021)》吸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针对平台反垄断、商业秘密保护、数据治理等重要领域、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典型案例,确立系列裁判规则。在全国首例获得数据登记证数据集合竞争案中,明确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作为数据权益主体和数据来源合法性的初步证据效力,回应了理论和实践的关注,有利于满足数据流通使用需求。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积极助力促进全国和北京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在全国首例涉杂技艺术作品著作权侵权案中,确立了由具有一定艺术性的连贯动作编排和舞蹈动作设计构成的杂技节目可以作为杂技艺术作品受到保护的裁判规则,通过依法对杂技艺术作品提供保护,激发文化创意活力,促进文化产业繁荣。
建院十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正确指导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蹄疾步稳、足音铿锵,立足知识产权专业审判职能,在改革发展中踏浪前行,在攻坚克难中迎难而上,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奋进,司法保护成效不断凸显。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通过构建跨区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与天津、河北等地法院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关注数据产业的发展,及时发布相关白皮书和典型案例,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保驾护航。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护力度,通过发布各类解答和典型案例,支持工业信息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依法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有效遏制侵权行为,激励创新创造。积极采取临时性保护措施,规范财产保全流程,严厉打击不诚信行为,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全面参与知识产权领域法律法规修订,深度参与多项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积极参与北京市的地方立法工作,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运行效能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深化创新环境治理,积极融入社会综合治理体系。通过强化司法建议成效、创新信息专报机制、健全巡回审判布局等一系列举措,为打造优质的产业发展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支持。
建院十年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始终坚持审判机制创新,不断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了繁简分流、快慢分道的机制效能。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相对简单案件实行集中快审,用仅占全院17%的审判资源高效审结了超过46%的相对简单案件,为繁案精审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采用“源头治理+行业调解+示范判决+诉中调解”的模式,有效推进批量案件实质性化解。发布规制商标恶意注册典型案例,推动行政案件源头治理。成立技术调查室,并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优化技术调查官制度。吸收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技术类案件合议庭,启动创新保护专家委员会,聘请多位两院院士作为首批专家,形成多层次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在技术手段的应用方面,积极探索全流程电子化及电子卷宗档案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司法审判各个环节的深度应用。截至2024年9月底,网上立案率超过了91%,电子送达覆盖率位居北京法院首位,线上开庭比例达到83.7%,显著提升了现代化审判管理和诉讼服务水平。加强与相关行政机关的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行政执法标准与司法裁判标准的统一,形成跨地域、跨部门的协同保护合力。与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合作,进一步加强植物新品种和种业知识产权的全链条保护。
建院十年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始终聚焦专业强院、人才兴院,坚持以“大人才观”选才育才,推进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专业化司法人才培养管理举措,着力加强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建设,为服务国家创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通过参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审理、组建专业法官会议和专业调研组、成立审判专班、参加境内外知识产权专门培训和专业论坛等多种形式,构建专业化人才发现养成机制。建院十年来,近50人次受邀参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商标协会、欧洲商标权人协会等国际知识产权机构组织的论坛、会议并使用英文做主题发言。与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举办两期脱产培训班,选派110名业务骨干参加培训。举办“京知大讲堂”13期,围绕外交政策、传统文化、国家安全、产业布局、大数据与算法等多领域开展培训,实现人才培养方式从“精”“专”向“宽”“厚”的转化。发挥人才高地研究、孵化和辐射带动作用,接收北京市各基层法院,以及河北雄安新区中级人民法院、新疆和田法院、兵团中院等京外法院青年法官、法官助理跟班培训60余人次。通过吸纳大学生志愿者来院研修实习开展人才共建,截至2024年10月底,累计吸纳超过70所高校18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约185 000小时。通过常态化选任交流技术调查官、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互派交流挂职干部、定期开展走访交流等形式,强化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之间的业务交流。召开辖区法院类型案件交流会,基层法院150余人次参加交流,促进司法经验传承和人才工作交流。
截至2024年10月,我院共有1名“全国审判业务专家”、8名“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2名“首都青年法学家”;3人荣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2人被评为北京市司法实务研究专家,8人被评为“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标兵”,2人被评为“北京法院办案标兵”。此外,34人入选首都政法系统“十百千”人才工程,5人入选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培养计划”。
建院十年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始终坚持依法平等保护的原则,妥善处理了近3.6万件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当事人遍布全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外案件占比近20%。探索建立涉外送达新机制,将商标行政程序中涉外主体代理人明确作为可接受诉讼文件送达的“业务代办人”。该机制施行以来,涉外主体一次性送达成功率达到94%,单次涉外送达平均时长由143天缩短至65天,涉外送达效率明显提升。及时总结涉外案件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审查经验,以中英文编写发布涉及18个主要国家的《涉外案件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办理参考》,为涉外主体办理主体资格证明文件提供明确指引。坚持自信开放共赢的态度,积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院十年来,共接待了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的117批次、1775人次的外事访问,来访人员包括外国驻华使节、知识产权官员、法官、律师、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成员。特别是去年以来,新加坡、丹麦驻华大使,古巴首席大法官,以及多国驻华使馆知识产权参赞到访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首家与国际商标协会(INTA)召开双边会议的中国地方法院,不断深化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商标协会(INTA)等国际组织的合作。连续多年深度参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发布多个知识产权领域审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积极阐明中国法院的裁判规则和司法导向,不断在国际舞台上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好声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必将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推进理念转变、机制创新、实践探索,履行好专门法院的职责与使命,以高质量的专业化审判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北京日报:

我们注意到发布的内容中包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一些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不仅涉及新类型的法律问题,而且很多涉及到新兴、前沿的技术问题,我想请问一下,知产法院法官们是如何审理好这些案件的呢?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四庭副庭长兰国红:

感谢您的提问。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专业立院,通过持续强化专业化审判,不断提高新领域、新类型案件的审判能力和水平。具体而言,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举措:

一是坚持庭室和审判团队的专业化。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自建院以来,陆续实现了专利、商标、著作权、竞争垄断分别由相关专业团队和庭室审理的审判庭室布局。同时,充分发挥法官会议制度效能,按照专业领域分设专利、商标、著作权、竞争垄断,以及综合程序五个专业法官会议委员会,并在专业法官会议委员会下设调研组,注重结合审判开展调查研究,反哺审判实践,为审判团队妥善审理疑难复杂前沿案件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搭建高价值案件“四专机制”。针对涉及重点技术领域、新兴产业的高价值案件,建立起前端“精准识别”+后端“四专模式”审理的全流程工作机制,组建了药品专利链接、软件、数据、标准必要专利、种业、集成电路6个“专班”,采取“围绕专题、组建专班、借助专家、培养专才”的“四专模式”,以精细化的审判管理助推专业化审判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9月底,已识别并受理高价值技术类案件368件,审结184件,平均审理周期由2022年的167天缩短至2023年的140天,同比缩短了15.6%。

三是不断健全技术事实查明机制。针对知识产权案件技术事实查明难的特点,于2015年10月22日成立技术调查室,并陆续出台《技术调查官管理办法》《技术调查官工作规则》等规范性文件,不断优化技术调查官制度。依法提高人民陪审员的专业化程度,充分发挥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民陪审员的作用。聘请14位“两院”院士作为创新保护专家委员会的首批专家,形成“院士导航、专家引领、技术调查官支持、多方辅助参与”的全方位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为新兴、前沿技术事实的查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将继续深化专业化审判格局建设,不断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大局水平,为推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谢谢大家!


本文源自:中国法院网



反垄断实务评论
推介中国反垄断法最新发展,包括法规速递、执法机关动态、行政执法、民事诉讼、中外反垄断法交流、学术研究等。提供案例解析、理论介绍、律师实务操作指南,以及反垄断法评论和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