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讲解的题目是一双手“焐”热千双脚。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双朴实的鞋,其实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暖心鞋”,这双鞋穿在很多人的脚上,是捂热了他们的脚,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双鞋却深深温暖着他们的心。
是谁制作了这样一双暖心鞋呢?她就是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一名党员郭翠梅。
从40岁到70岁,30年的时间,她坚持做了一件事儿,就是用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用锥子在鞋底上穿了2700多万下,做出了三万多双布鞋,但却只送不卖,送到哪儿呢?送到敬老院、送给环卫工、送给贫困学生和许许多多需要关爱的行业工人等等。
郭翠梅做鞋是从1993年开始的。93年,黄河发生决口,她所在的北粮台村七社正是受灾区,因为防洪大坝突然决堤,村子被无情的洪水淹没,这突如其来的洪水让村民们都措手不及,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包括房屋都泡在了水里。从洪水中逃到高处的村民们,甚至连一身保暖的衣服都没来得及带出来,有些老乡脚上还穿着居家的拖鞋。那个场景啊,想起来就凄凉,能做些什么呢?郭翠梅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即决定做暖心鞋。缝鞋帮、纳鞋底儿,昼夜不停工,就这样,她起早贪黑地赶工做出了30双暖心的棉鞋,并且呢挨家挨户地送给了乡亲们。
本来想着,给受灾的老人们做鞋,也就是应对洪水的临时方案,可当一位姓李的孤寡老人抓着她的手,满眼期待的问她,姑娘,你下次还来吗?郭翠梅的想法变了。从那天开始,郭翠梅做暖心鞋就没停下来,这一做,就是30年。
郭翠梅有一个厚厚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的鞋码尺寸。需要关照张大爷右脚有一个关节比较大,李阿姨脚特别瘦之类的特殊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郭翠梅记鞋码的那个小本子越来越厚了,送暖心鞋的范围呢,也越来越大了,每每到了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团圆喜庆的氛围当中,而这时候,郭翠梅在干嘛呢?纳鞋底儿,缝鞋包,翻着她泛黄的小本儿,不停地在念叨着:“东村的李叔穿42码的鞋,西村的王大爷穿40码的鞋,村口的张大爷穿39码的鞋。”
做一双鞋需要13道工序,每双鞋光是上鞋底这一道工序,一锥一锥用力穿透鞋底,就需要扎90多锥,她的手不知道被这尖尖的锥子扎破过多少回。长时间的劳作会让人头晕眼花、腰酸背痛。郭翠梅呢,就是忍着这样的疼痛,把自己的爱一针一线地缝在了鞋里。感觉身体特别累的时候,郭翠梅都会吃两颗去痛片,她自己笑着戏称说,这是机灵豆,吃了人就精神了。
为了减轻她的劳动强度,县里专门为她建立了50多平米的工作室,配备了缝纫机、电动绱鞋机十多台,暖心公益团队呢,也由最初的郭翠梅一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救助范围也扩大到全县、全市、全区以至全国。
“一针一线,连起爱心同盟。寸心万缕,汇聚大爱无疆。”
30年来,她带领“暖心鞋”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50多场次,发放暖心鞋、暖心鞋垫4.3万多双,参与志愿者2万多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16万多小时,发放各类救助物资价值30多万元,受益人数达3万多人次。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像郭翠梅这样的公益人士来说,却是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付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漫漫长路。
30年来,郭翠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着、影响着身边的人加入到献爱心行动中,大家一起用千针万线缝出了一双双“暖心鞋”,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暖心之歌。2023年12月5日郭翠梅被评为“北疆楷模”,这是对她的崇高奖励,也是对公益志愿服务的肯定。
今年呢,郭翠梅已经71岁了,我们可以看到她脸上的皱纹是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深了,她的头发呢,也是越来越白了。但是,她对公益事业的这份执着,她做暖心鞋的这份热忱却丝毫没有减弱,她的这种热情和执着也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温暖着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
一根针有多重?但晨昏日暮,千万次的缝缀,却让它重若千钧!一双鞋有多暖?但寒来暑往,从未间断的惦念,却让它暖如朝阳……她用一双手“焐”热千双脚,她的大爱不单单是爱心的传递,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